雙重修飾的聚偏氟乙烯膜血液相容性研究
本文關鍵詞:雙重修飾的聚偏氟乙烯膜血液相容性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聚偏氟乙烯 丙烯酰嗎啉 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阿加曲班 抗蛋白吸附性 血液相容性
【摘要】:聚偏氟乙烯(PVDF)膜具有優(yōu)異的耐熱性、耐化學腐蝕性和良好的機械特性,被廣泛用于滲透汽化、超濾和微濾等方向。然而,在過濾含蛋白質溶液時,疏水的PVDF膜易吸附蛋白質導致膜污染,致使膜的滲透通量隨時間延長而降低。此外,與血液接觸時,PVDF膜表面會黏附大量的血紅細胞和血小板,誘導形成血栓。因此,本文將從膜材料分子設計的角度出發(fā),提高PVDF膜的親水性和抗凝血性,使其具有高效的抗污性和血液相容性。聚丙烯酰嗎啉(PACMO)具有高親水性、低毒性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用于制備大分子藥物載體、血液分離材料、酶和蛋白質的表面修飾等。堿處理后的PVDF粉末產(chǎn)生C-C雙鍵,在引發(fā)劑偶氮二異丁腈(AIBN)作用下可以與ACMO發(fā)生接枝反應得到PVDF-g-PACMO共聚物,再利用液液相分離法制備得到共聚物膜。為了提高PACMO的接枝率以增強膜的抗污性能,本文在接枝過程中加入親水性好且無毒的交聯(lián)劑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結果表明加入交聯(lián)劑之后,PACMO在膜表面的接枝率從7.43%提高到10.68%,BSA蛋白在膜表面的吸附量從27.2 μg/cm2降到20.5 μg/cm2,明顯增強了PVDF膜的抗蛋白吸附能力。結合ACMO的親水性和阿加曲班(AG)的抗凝性,我們制備了ACMO和AG雙重修飾的PVDF膜,并探究了改性膜的抗蛋白吸附性和血液相容性。首先,將PVDF、ACMO和丙烯酸(AA)共聚,反應得到PVDF-g-(PACMO-PAA)共聚物;然后,將PVDF-g-(PACMO-PAA)共聚物和AG反應得到PVDF-g-(PACMO-PAA-g-AG)共聚物;最后制備出共聚物膜。結果表明,PVDF-g-(PACMO-PAA)共聚物膜和PVDF膜相比,親水性顯著提高,蛋白質吸附量從118.48μg/cm2下降到71.97μg/cm2,并且血小板黏附量、血紅細胞粘附量和溶血率都顯著下降。反應體系中加入AG后,膜表面的親水性略微提高,蛋白質吸附量、血小板黏附量、血紅細胞粘附量和溶血率進一步下降,血漿復鈣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和凝血酶時間延長,纖維蛋白原濃度顯著下降。
【關鍵詞】:聚偏氟乙烯 丙烯酰嗎啉 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阿加曲班 抗蛋白吸附性 血液相容性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Q051.893
【目錄】:
- 學位論文的主要創(chuàng)新點3-4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緒論11-23
- 1.1 血液相容性11-17
- 1.1.1 血液相容性概述11-13
- 1.1.2 血液相容性評價13-15
- 1.1.2.1 蛋白質吸附13-14
- 1.1.2.2 血小板黏附14
- 1.1.2.3 溶血率14
- 1.1.2.4 凝血時間14-15
- 1.1.2.5 接觸活化和補體激活15
- 1.1.3 血液相容性改性15-17
- 1.1.3.1 表面接枝16
- 1.1.3.2 表面涂覆16
- 1.1.3.3 共混16-17
- 1.1.3.4 本體聚合17
- 1.2 PVDF膜17-18
- 1.2.1 PVDF膜概述17
- 1.2.2 PVDF膜改性17-18
- 1.2.2.1 共混18
- 1.2.2.2 共聚18
- 1.2.2.3 涂覆18
- 1.3 PVDF膜血液相容性研究18-21
- 1.3.1 PVDF膜血液相容性概述18-20
- 1.3.2 丙烯酰嗎啉20
- 1.3.3 阿加曲班20-21
-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內(nèi)容21-23
- 1.4.1 研究目的21-22
- 1.4.2 研究內(nèi)容22-23
- 第二章 PVDF-g-PACMO共聚物膜的抗蛋白質吸附性研究23-37
- 2.1 實驗部分23-28
- 2.1.1 實驗試劑23-24
- 2.1.2 實驗儀器24
- 2.1.3 PVDF-g-PACMO共聚物的制備24-25
- 2.1.3.1 PVDF粉末的堿處理24
- 2.1.3.2 PVDF-g-PACMO共聚物的制備24-25
- 2.1.4 PVDF-g-PACMO共聚物表征25
- 2.1.4.1 紅外光譜(FT-IR)25
- 2.1.5 PVDF-g-PACMO共聚物膜的制備25
- 2.1.6 PVDF-g-PACMO共聚物膜的表征25-28
- 2.1.6.1 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25
- 2.1.6.2 接觸角25-26
- 2.1.6.3 場發(fā)射掃描電鏡(SEM)26
- 2.1.6.4 靜態(tài)蛋白質吸附26-27
- 2.1.6.5 滲透性能測試27
- 2.1.6.6 抗蛋白質污染性27-28
- 2.2 結果與討論28-36
- 2.2.1 FT-IR28-29
- 2.2.2 膜表面組成29-30
- 2.2.3 膜的親水性30-31
- 2.2.4 膜的形態(tài)結構31-33
- 2.2.5 膜的蛋白質吸附33
- 2.2.6 膜的滲透性能33-34
- 2.2.7 膜的抗蛋白質污染性34-36
- 2.3 本章小結36-37
- 第三章 PVDF-g-(PACMO-PAA-g-AG)共聚物膜的抗蛋白質吸附性研究37-59
- 3.1 實驗部分37-41
- 3.1.1 實驗試劑37-38
- 3.1.2 實驗儀器38
- 3.1.3 不同AG含量的PVDF-g-(PACMO-PAA-g-AG)共聚物的制備38-39
- 3.1.3.1 PVDF粉末的堿處理38
- 3.1.3.2 PVDF-g-(PACMO-PAA)共聚物的制備38
- 3.1.3.3 PVDF-g-(PACMO-PAA-g-AG)共聚物的制備38-39
- 3.1.4 不同AA含量的PVDF-g-(PACMO-PAA-g-AG)共聚物的制備39-40
- 3.1.4.1 PVDF粉末的堿處理39
- 3.1.4.2 PVDF-g-(PACMO-PAA)共聚物的制備39-40
- 3.1.4.3 PVDF-g-(PACMO-PAA-g-AG)共聚物的制備40
- 3.1.5 PVDF-g-(PACMO-PAA-g-AG)共聚物的表征40
- 3.1.5.1 紅外光譜40
- 3.1.5.2 核磁光譜(~1H-NMR)40
- 3.1.6 PVDF-g-(PACMO-PAA-g-AG)共聚物膜的制備40-41
- 3.1.6.1 不同AG含量的PVDF-g-(PACMO-PAA-g-AG)共聚物膜的制備40
- 3.1.6.2 不同AA含量的PVDF-g-(PACMO-PAA-g-AG)共聚物膜的制備40-41
- 3.1.7 PVDF-g-(PACMO-PAA-g-AG)共聚物膜的表征41
- 3.1.7.1 X-射線光電子能譜41
- 3.1.7.2 接觸角41
- 3.1.7.3 場發(fā)射掃描電鏡41
- 3.1.7.4 靜態(tài)蛋白質吸附41
- 3.1.7.5 滲透性能測試41
- 3.1.7.6 抗蛋白質污染性41
- 3.2 結果與討論41-58
- 3.2.1 AG對共聚物膜抗蛋白質吸附性的影響41-51
- 3.2.1.1 FT-IR41-42
- 3.2.1.2 ~1H-NMR42-43
- 3.2.1.3 膜表面組成43-45
- 3.2.1.4 膜的親水性45-46
- 3.2.1.5 膜的形態(tài)結構46-48
- 3.2.1.6 膜的蛋白質吸附48
- 3.2.1.7 膜的滲透性能48-49
- 3.2.1.8 膜的抗蛋白質污染性49-51
- 3.2.2 AA對共聚物膜抗蛋白質吸附性的影響51-58
- 3.2.2.1 膜表面組成51-53
- 3.2.2.2 膜的親水性53
- 3.2.2.3 膜的形態(tài)結構53-55
- 3.2.2.4 膜的蛋白質吸附55
- 3.2.2.5 膜的滲透性能55-56
- 3.2.2.6 膜的抗蛋白質污染性56-58
- 3.3 本章小結58-59
- 第四章 PVDF-g-(PACMO-PAA-g-AG)共聚物膜的血液相容性研究59-79
- 4.1 實驗部分59-63
- 4.1.1 實驗試劑59-60
- 4.1.2 實驗儀器60
- 4.1.3 不同AG含量的PVDF-g-(PACMO-PAA-g-AG)共聚物的制備60
- 4.1.4 不同AA含量的PVDF-g-(PACMO-PAA-g-AG)共聚物的制備60
- 4.1.5 PVDF-g-(PACMO-PAA-g-AG)共聚物膜的制備60-61
- 4.1.5.1 不同AG含量的PVDF-g-(PACMO-PAA-g-AG)共聚物的制備60
- 4.1.5.2 不同AA含量的PVDF-g-(PACMO-PAA-g-AG)共聚物的制備60-61
- 4.1.6 PVDF-g-(PACMO-PAA-g-AG)共聚物膜的表征61-63
- 4.1.6.1 血小板黏附61
- 4.1.6.2 溶血率61
- 4.1.6.3 血漿復鈣時間61
- 4.1.6.4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61-62
- 4.1.6.5 凝血酶原時間62
- 4.1.6.6 凝血酶時間62
- 4.1.6.7 纖維蛋白原62-63
- 4.2 結果與討論63-77
- 4.2.1 AG對共聚物膜血液相容性的影響63-71
- 4.2.1.1 血小板黏附63-64
- 4.2.1.2 血紅細胞黏附64-65
- 4.2.1.3 溶血率65-66
- 4.2.1.4 血漿復鈣時間66-67
- 4.2.1.5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67-68
- 4.2.1.6 凝血酶原時間68
- 4.2.1.7 凝血酶時間68-69
- 4.2.1.8 纖維蛋白原69-71
- 4.2.2 AA對共聚物膜血液相容性的影響71-77
- 4.2.2.1 血小板黏附71-72
- 4.2.2.2 血紅細胞黏附72-73
- 4.2.2.3 溶血率73
- 4.2.2.4 血漿復鈣時間73-74
- 4.2.2.5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74-75
- 4.2.2.6 凝血酶原時間75
- 4.2.2.7 凝血酶時間75-76
- 4.2.2.8 纖維蛋白原76-77
- 4.3 本章小結77-79
- 第五章 全文總結79-81
- 參考文獻81-89
- 碩士生期間發(fā)表論文和參加科研情況89-91
- 致謝9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俊英,楊萍,冷永祥,孫鴻,黃楠;摻雜氧化鈦薄膜的制備與血液相容性研究[J];功能材料;2000年02期
2 潘長江,王進,黃楠,孫鴻,楊蘋,冷永祥,陳俊英,萬國江;等離子體表面接枝改性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血液相容性研究[J];功能材料;2003年04期
3 魏文,程為莊;血液相容性及表面改性的研究[J];高分子通報;2004年05期
4 浦鳴;計劍;李曉林;沈家驄;;水溶性梳狀聚乙二醇構建的血液相容性涂層[J];高分子學報;2006年05期
5 彭采宇;仝維捚;韓寶三;王兆海;高長有;沈家驄;;不同表面性質聚電解質多層膜的制備及蛋白質吸附和血液相容性能[J];高等學;瘜W學報;2009年11期
6 習羽;賀春麗;楊桑;朱皓淼;黃小波;李利;周寧琳;章峻;沈健;;聚乙烯表面親水化改性及其血液相容性改進[J];功能材料;2011年08期
7 謝檳;李貴才;代璐;楊蘋;黃楠;;基于多巴胺自聚合及肝素固定改善鈦的血液相容性[J];高等學;瘜W學報;2012年01期
8 余森;于振濤;牛金龍;韓建業(yè);劉春潮;;醫(yī)用Ti3Zr2Sn3Mo25Nb鈦合金表面自組裝活性抗凝血復合涂層的構建及其血液相容性[J];金屬熱處理;2012年09期
9 薛歆;范立雙;牛利;劉斌;常靜;張晶;張基昌;趙雷;趙卓;李淑梅;;316L鋼表面納米銀鍍層的制備、性質及血液相容性[J];高等學;瘜W學報;2012年10期
10 湯毅達;周寧琳;陸春燕;金素星;吳悅;沈健;;羧基化氧化石墨烯的可控合成及血液相容性[J];高等學校化學學報;2012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門小菲;石強;趙杰;宛爾南;殷敬華;;高血液相容性聚丙烯材料的制備[A];中國輸血協(xié)會第五屆輸血大會論文專集(摘要篇)[C];2010年
2 冷永祥;黃楠;楊萍;陳俊英;;氮化鉭、鉭及氮化鈦薄膜血液相容性研究[A];第三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8年
3 尹光福;王昌祥;鄭昌瓊;陶佰萬;羅教民;;新型人工關節(jié)替換材料血液相容性評價[A];第三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8年
4 孔樺;許海燕;藺嫦燕;楊子彬;;納米碳改性聚氨酯的血液相容性研究[A];新世紀 新機遇 新挑戰(zhàn)——知識創(chuàng)新和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上冊)[C];2001年
5 常潔;鄧政興;周長忍;;高分子液晶/聚氨酯復合膜的制備及其血液相容性研究[A];2005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6 楊劉;王海濤;戴海平;于nI;;醫(yī)用分離膜血液相容性研究進展[A];第三屆中國膜科學與技術報告會論文集[C];2007年
7 景鳳娟;黃楠;陳俊英;冷永祥;孫鴻;;氧化鈦薄膜表面白蛋白與肝素的固定及其血液相容性的研究[A];2004年中國材料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8 陳佳龍;李全利;陳俊英;喻凱;黃楠;;鈦表面層層組裝膠原與肝素改善血液相容性的研究[A];第六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5)[C];2007年
9 金晶;姜偉;殷敬華;;基于聚乙二醇的聚丙烯無紡布表面改性及其血液相容性研究[A];2011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劉娟娟;呂曉龍;冷希崗;宋麗萍;張慶磊;;聚偏氟乙烯中空纖維透析膜及其血液相容性研究[A];第五屆全國醫(yī)藥行業(yè)膜分離技術應用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西交大;新型瓣膜 亟待開發(fā)[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伯剛;類金剛石薄膜血液相容性的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2 符韶鵬;1.表面涂層提高左心輔助裝置血液相容性的基礎研究 2.提高女性冠脈旁路移植術療效的注冊登記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9年
3 蔣書文;鈦合金基類金剛石梯度薄膜材料制備及其生物摩擦學性能和血液相容性的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4 劉強;基于優(yōu)化血液相容性的生物醫(yī)用金屬材料表面設計與改性[D];江蘇大學;2010年
5 王傳華;組織因子途徑抑制因子與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關系的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1999年
6 韓青;人工心臟液力懸浮支承結構設計及其血液相容性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7 彭采宇;聚電解質微膠囊的藥物緩釋及其血液相容性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8 楊蘋;與血液接觸的兩類無機薄膜的抗凝血機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6年
9 孟曉榮;殼聚糖基衍生物的合成、表征與體外應用評價[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年
10 侯長軍;聚醚砜(PES)改性血液相容性材料的制備及相關生物學特性研究[D];重慶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佟鳳宇;生物醫(yī)用多孔聚氨酯薄膜材料的制備及其血液相容性評價[D];南京師范大學;2013年
2 武亞東;兩種鈦合金成品表面特性表征及血液相容性的對比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6年
3 王吉學;立體異構復合物膠束包載阿霉素用于腎癌的化療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4 胡倩;聚乙二醇—聚己內(nèi)酯(mPEG-PCL)的血液相容性研究[D];暨南大學;2016年
5 李莎;熒光碳點的制備及其血液相容性研究[D];暨南大學;2016年
6 馮倩倩;雙重修飾的聚偏氟乙烯膜血液相容性研究[D];天津工業(yè)大學;2016年
7 施文劍;幾種自制血液灌流吸附劑血液相容性對比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8 鄧政興;高分子液晶的合成及其血液相容性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9 王曉麗;介入治療材料表面的血液相容性修飾[D];浙江大學;2006年
10 郭海霞;生物醫(yī)用鈦鎳形狀記憶合金及鈷合金電化學行為與血液相容性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63831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gong/638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