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礦化沉積改性再生骨料及其機理研究
本文關鍵詞:微生物礦化沉積改性再生骨料及其機理研究
【摘要】:隨著我國城鎮(zhèn)建設速度的加快,建筑廢棄物的排放量逐年遞增,使用廢棄混凝土制備再生骨料作為一種新型綠色環(huán)保建筑材料,既可以降低建筑廢棄物排放量,又能夠保護天然資源。但是由于傳統(tǒng)的再生混凝土骨料,存在著顆粒棱角多、表面粗糙且附著一定數(shù)量的硬化水泥砂漿等諸多缺點,使其無法得到更為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因此,再生骨料品質提升技術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利用微生物礦化沉積技術(MICP)在再生骨料表面及內部生成碳酸鈣結晶體,從而提升再生骨料的基本性能,進而提高再生砂漿力學性能等其他性能。本文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578342)的資助下開展了如下研究工作:首先研究了好氧菌芽孢桿菌DSM8715與DSM6307的礦化效果,得出最優(yōu)菌種為DSM8715。研究DSM8715在不同的菌液濃度、p H值、溫度、鈣離子濃度以及鈣源的條件下礦化活性,其礦化最優(yōu)條件為:菌液濃度為108個/m L,p H值為10,鈣離子濃度為10g/L,溫度為室溫,鈣源為氫氧化鈣,且對新生成的沉淀物通過微觀掃描電鏡(SEM)、X-衍射線(XRD)技術分析其微觀形貌為方解石型碳酸鈣,并利用熱重分析儀(TGA)分析了沉淀物中碳酸鈣的含量為86%。其次研究了不同類型骨料:紅磚、廢棄砂漿、廢棄混凝土、天然碎石、再生骨料的礦化效果,研究發(fā)現(xiàn)礦化效果最優(yōu)為廢棄砂漿,其次為再生骨料、紅磚、廢棄混凝土、天然碎石。各骨料浸泡后菌液濃度沒有明顯變化,且通過微觀掃描電鏡在各骨料表面都能看到細菌礦化產(chǎn)生的碳酸鈣。對比了經(jīng)微生物礦化處理前后粒徑為5~10mm、10~20mm再生粗骨料,以及粒徑范圍小于4.75mm的再生細骨料的骨料基本性能變化,發(fā)現(xiàn)經(jīng)微生物礦化處理后的吸水率分別下降了13.3%、10.3%、21.7%,表觀密度分別提高了1.2%、0.7%、7.1%,10~20mm再生粗骨料及粒徑范圍小于4.75mm的再生細骨料的壓碎指標分別下降了15%、8.7%。最后研究了水灰比為0.35、0.5,經(jīng)微生物礦化沉積處理后的再生細骨料制備的再生砂漿BRM與未處理過的再生細骨料制備的再生砂漿RM以及標準砂制備的普通砂漿M的工作性能、力學性能及吸水率的變化。整體上再生砂漿由于再生骨料的缺陷導致其性能遠不如普通砂漿,但是經(jīng)微生物礦化沉積處理后的BRM的各項性能均有改善。在工作性能方面,當水灰比為0.35時,BRM比RM的稠度、流動度分別提高了7.69%、1.5%,當水灰比為0.5時,BRM比RM分別提高了2.86%、2.22%。在力學性能方面,當水灰比為0.35時,BRM比RM的3d、7d、14d、28d、56d的抗壓強度分別提高了14.8%、3.6%、6.9%、6.8%、11.4%。當水灰比為0.5時,BRM比RM的相對應的抗壓強度分別提高了14.7%、21.8%、0.75%、10.8%、5.4%。在吸水率方面,水灰比為0.35時,BRM比RM的吸水率降低了48%,當水灰比為0.5時,BRM比RM的吸水率則下降了15%。且通過微觀掃描電鏡發(fā)現(xiàn)BRM內部除了水化產(chǎn)物還有細菌礦化沉積作用產(chǎn)生的碳酸鈣結晶體。
【關鍵詞】:再生骨料 微生物 礦化沉積 改性 再生砂漿
【學位授予單位】:青島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U528.041
【目錄】:
- 摘要9-11
- Abstract11-14
- 第1章 緒論14-22
- 1.1 課題研究背景14
- 1.2 國內外建筑垃圾資源利用率現(xiàn)狀14-15
- 1.3 再生骨料及其強化方法15-19
- 1.3.1 再生骨料的定義與分類15-16
- 1.3.2 再生骨料強化方法16-18
- 1.3.3 再生骨料改性方法存在的主要問題18-19
- 1.4 微生物礦化沉積技術19-20
- 1.5 課題研究目的、方法及內容20-22
- 第2章 微生物礦化活性的影響因素22-46
- 2.1 引言22
- 2.2 實驗材料22-23
- 2.2.1 菌株22
- 2.2.2 實驗儀器22-23
- 2.3 實驗方法23-35
- 2.3.1 菌種培養(yǎng)23-26
- 2.3.2 細菌化學檢測方法26-29
- 2.3.3 影響礦化活性的因素29-30
- 2.3.4 不同鈣源下的礦化活性的對比30-32
- 2.3.5 沉淀物的微觀測試32-35
- 2.4 試驗結果35-44
- 2.4.1 菌種特性35-36
- 2.4.2 細菌濃度對礦化活性的影響36
- 2.4.3 pH對礦化活性的影響36-37
- 2.4.4 溫度對礦化活性的影響37-38
- 2.4.5 最佳鈣離子濃度確定38
- 2.4.6 不同鈣源條件下pH變化及沉淀物質量變化38-41
- 2.4.7 不同鈣源條件下菌液濃度的變化41
- 2.4.8 沉淀物掃描電鏡SEM分析41-43
- 2.4.9 沉淀物XRD分析43
- 2.4.10 沉淀物熱重TGA分析43-44
- 2.5 本章小結44-46
- 第3章 微生物礦化沉積改性再生骨料46-68
- 3.1 試驗原材料及制備46-49
- 3.1.1 試驗材料制備46-48
- 3.1.2 試驗材料性質48-49
- 3.2 試驗研究內容49-57
- 3.2.1 菌液對不同骨料的性能影響49-50
- 3.2.2 再生粗骨料的基本性能50-53
- 3.2.3 再生細骨料的基本性能53-57
- 3.3 試驗結果57-66
- 3.3.1 菌液對不同骨料的性能改善效果57-64
- 3.3.2 微生物礦化沉積處理前后再生粗骨料性能變化64
- 3.3.3 微生物礦化沉積處理前后再生細骨料的性能變化64-65
- 3.3.4 微生物礦化沉積處理后再生骨料基本性能變化對比65-66
- 3.4 本章小結66-68
- 第4章 微生物礦化沉積對再生砂漿性能影響68-80
- 4.1 原材料68-69
- 4.1.1 水泥68
- 4.1.2 細骨料68-69
- 4.1.3 水69
- 4.2 試驗方法及儀器設備69-73
- 4.2.1 砂漿試塊制備69-70
- 4.2.2 再生砂漿流動度70-71
- 4.2.3 再生砂漿稠度71-72
- 4.2.4 再生砂漿抗壓強度72
- 4.2.5 吸水率72-73
- 4.2.6 微觀性能73
- 4.3 試驗結果73-77
- 4.3.1 砂漿的工作性能分析73-74
- 4.3.2 砂漿的抗壓強度分析74-76
- 4.3.3 砂漿的吸水率分析76
- 4.3.4 砂漿內部微觀分析76-77
- 4.4 本章小結77-80
- 第5章 結論與展望80-84
- 5.1 結論80-81
- 5.2 展望81-84
- 參考文獻84-88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及科研工作88-89
- 致謝89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兩項混凝土用再生骨料標準8月實施[J];墻材革新與建筑節(jié)能;2011年03期
2 張潞;;不同強化條件下的再生骨料強化探討[J];煤炭技術;2012年01期
3 曹征模;曹鵬飛;王繼春;;再生骨料的性能分析及強化方法初探[J];四川建筑;2012年02期
4 陳瑩,嚴捍東,林建華,王瓊;再生骨料基本性質及對混凝土性能影響的研究[J];再生資源研究;2003年06期
5 陳剛,蘇磊,陳揚;國外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應用情況及在國內市場的應用前景分析[J];中國環(huán)保產(chǎn)業(yè);2005年07期
6 王智威;;高品質再生骨料的生產(chǎn)工藝[J];混凝土;2006年09期
7 孫寶建;;村鎮(zhèn)建筑垃圾制備再生骨料的工藝初探[J];科技信息;2009年05期
8 王社良;景龍平;張博;楊迎;;磚含量對再生骨料性能影響的試驗研究[J];混凝土;2011年02期
9 李瀅;代大虎;;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基本特性研究[J];青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3期
10 姜越川;;再生骨料改性處理研究[J];混凝土;2011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秋義;朱亞光;高嵩;;機械強化對再生骨料性能的影響[A];第三屆全國再生混凝土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2年
2 趙立群;陳寧;錢耀麗;宣金琦;;再生骨料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中應用研究[A];“第四屆全國特種混凝土技術”學術交流會暨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混凝土質量專業(yè)委員會2013年年會論文集[C];2013年
3 陳美祝;林俊濤;吳少鵬;張濤;;再生骨料吸水率的研究[A];房建材料與綠色建筑[C];2009年
4 崔素萍;王亞麗;涂玉波;劉紅;;再生骨料改性及機理研究[A];房建材料與綠色建筑[C];2009年
5 陳美祝;林俊濤;吳少鵬;張濤;;再生骨料吸水率的研究[A];自主創(chuàng)新與持續(xù)增長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2)[C];2009年
6 趙霄龍;李秋義;張秀芳;何更新;;混凝土再生骨料相關標準研究及編制[A];高強與高性能混凝土及其應用——第七屆全國高強與高性能混凝土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0年
7 吳道堯;徐亦冬;;再生骨料的生產(chǎn)與質量標準初探[A];首屆全國再生混凝土研究與應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8年
8 李秋義;全洪珠;楊向寧;朱亞光;;再生骨料強化技術及其質量評定方法的研究[A];首屆全國再生混凝土研究與應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8年
9 崔寧;李傳平;劉元則;;磚混類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應用前景[A];2011年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10 朱亞光;李秋義;高嵩;;硅烷浸漬對再生骨料及再生骨料混凝土吸水性能的影響[A];第三屆全國再生混凝土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董金傍 本報記者 莊鄭悅;廢棄陶瓷的透水功效[N];中國建材報;2012年
2 蔣冬青;混凝土骨料資源的開發(fā)[N];中國建材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郭遠臣;再生骨料/水泥復合材料干縮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2 石建光;再生骨料對混凝土性能影響的試驗研究和計算分析[D];上海大學;2011年
3 郝彤;再生骨料混凝土多孔磚及其砌體受力性能研究[D];鄭州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建暉;再生骨料在水泥穩(wěn)定基層中研究與應用[D];中南大學;2009年
2 吳春楊;再生骨料免振搗混凝土制備及應用技術研究[D];江蘇科技大學;2015年
3 張韋倩;道路橋梁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生命周期節(jié)能減排效果評估體系和案例研究[D];復旦大學;2014年
4 李東洋;再生骨料裹漿處理技術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5年
5 王復星;建筑垃圾再生骨料表面改性及其對砂漿性能影響的研究[D];濟南大學;2015年
6 李俊哲;再生骨料砼芯—復合水泥土樁承載力性能研究[D];延邊大學;2016年
7 李根;高品質再生骨料制備技術和水泥石粉體活化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6年
8 朱金春;再生骨料透水性混凝土的研究與制備[D];揚州大學;2016年
9 季旭嶸;廢棄舊混凝土再生骨料關鍵技術和應用[D];蘇州科技大學;2016年
10 邊晨;再生骨料及廢棄纖維的分布模型研究[D];沈陽建筑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5303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gong/530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