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收縮中等強度混凝土的膠凝材料優(yōu)化設計
本文選題:收縮 切入點:膠凝材料 出處:《東南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摘要】:混凝土收縮容易引起混凝土開裂,從而降低其結(jié)構(gòu)使用壽命。因此開展低收縮混凝土膠凝材料的優(yōu)化設計對降低混凝土收縮開裂從而提高混凝土結(jié)構(gòu)使用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基于灰色系統(tǒng)理論,建立標準養(yǎng)護條件下砂漿28d強度GM(1,N)模型和蒸汽養(yǎng)護條件下砂漿脫模強度GM(1,N)模型,從而快速預測膠凝材料的28d強度值。在此基礎上,制備28d強度相近的混凝土所對應的膠砂并進行膠砂收縮試驗,使用灰色系統(tǒng)理論得出砂漿收縮GM(1,N)模型。通過建立的砂漿收縮GM(1,N)模型對不同膠凝材料組合的28d收縮值開展預測研究,從而優(yōu)選出低收縮的膠凝材料組合。最終將優(yōu)選出的低收縮膠凝材料組合以及相應的水膠比制備28d強度相近的低收縮混凝土。研究結(jié)果表明:通過灰色關聯(lián)分析得到影響標準養(yǎng)護條件下砂漿28d強度和蒸汽養(yǎng)護條件下砂漿脫模強度的三個主要影響參數(shù)為水膠比、C-S-H與未水化顆粒的體積比和膠凝材料堆積密度。建立的砂漿28d強度GM(1,4)模型具有較好的模擬精度,其平均相對誤差為3.09%,強度模擬值的相對誤差總體上小于8%。建立的砂漿脫模強度GM(1,4)模型具有較好的模擬精度,其平均相對誤差為3.61%,強度模擬值的相對誤差總體上小于8%。在砂漿收縮試驗中,通過灰色關聯(lián)分析得到影響砂漿28d收縮的三個主要影響參數(shù)分別為C-S-H與未水化顆粒的體積比、膠凝材料變形抵抗因子和漿體水膠比。建立的砂漿收縮GM(1,4)模型模擬精度較高,可靠性較好,其平均相對誤差為8.39%,全部收縮模擬值相對誤差總體上小于15%。砂漿收縮GM(1,4)模型實現(xiàn)了在等強度混凝土所對應的膠砂情況下,通過簡單膠凝材料性能試驗就可預測得出不同膠凝材料組合的28d收縮,從而優(yōu)選出低收縮膠凝材料組合,該方法簡單實用,可操作性強,避免了試驗繁瑣周期長的缺點。
[Abstract]:Based on the grey system theory , three main influencing parameters for the strength of mortar 28d strength GM ( 1 , N ) and non - hydrated particles were studied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relative error was 3.09 % and the relative error of strength simulation was less than 8 % .
【學位授予單位】:東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Q175.7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大敏;新型充填膠凝材料在新橋硫鐵礦試驗獲得成功[J];化工礦物與加工;2000年09期
2 陳友治;高效玻璃態(tài)膠凝材料的研究與開發(fā)[J];粉煤灰綜合利用;2000年01期
3 陳冀渝;耐酸高強粉煤灰膠凝材料[J];建材工業(yè)信息;2001年09期
4 李憲軍;黃世謀;何廷樹;;高性能膠凝材料的研究綜述[J];混凝土;2007年02期
5 張俊靚;程玉華;沈麗華;;粉狀膠凝材料抽樣代表性的探討[J];粉煤灰;2007年01期
6 周雙喜;;輔助膠凝材料合理代用的模糊聚類分析[J];硅酸鹽通報;2007年06期
7 肖力光;雒鋒;王淑娟;;鎂渣膠凝材料強度影響因素的研究[J];建筑材料學報;2011年05期
8 王峗;;綠色膠凝材料研究概述[J];化工新型材料;2012年05期
9 曾麗琴;;膠凝材料學認識綜述[J];知識經(jīng)濟;2012年11期
10 Barbara Lothenbach;Karen Scrivener;R D Hooton;王露;孔亞寧;劉數(shù)華;;輔助膠凝材料[J];商品混凝土;2012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黎非;;地聚合物膠凝材料技術與應用[A];第十屆全國水泥和混凝土化學及應用技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2 李娟;周春英;楊進波;蘭明章;;高摻量輔助膠凝材料應用優(yōu)化系統(tǒng)的研究與應用[A];中國硅酸鹽學會水泥分會第四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2年
3 馮春花;李東旭;;利用鎂渣制備膠凝材料的研究[A];中國硅酸鹽學會水泥分會第四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2年
4 高璐;歐忠文;陳喬;莫金川;;地聚合物膠凝材料[A];2011中國功能材料科技與產(chǎn)業(yè)高層論壇論文集(第三卷)[C];2011年
5 王愛勤;張承志;王肇嘉;;激發(fā)膠凝材料一些問題的思考[A];第二屆中國商品粉煤灰及磨細礦渣加工與應用技術交流大會論文集[C];2004年
6 邱發(fā)成;;玻璃增強纖維在菱鎂膠凝材料中的應用[A];中國玻璃纖維應用市場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8年
7 安曉鵬;史才軍;李晃;;三組份膠凝材料體系交流阻抗特性的研究[A];中國硅酸鹽學會水泥分會第四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2年
8 ;活化工業(yè)固廢鋼渣制備綠色膠凝材料的探討與研究[A];中國砂石協(xié)會2013年會第二屆砂石行業(yè)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論壇論文匯編[C];2013年
9 馬保國;李永鑫;賀行洋;陳友治;;玻璃態(tài)膠凝材料的表面改性與模型[A];湖北省土木建筑學會學術論文集(2000-2001年卷)[C];2002年
10 楊南如;;不同膠凝材料的水化特性[A];中國硅酸鹽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駐陜西記者 李琥;第二屆全國化學激發(fā)膠凝材料研討會舉行[N];中國建材報;2007年
2 本報實習記者 李學亮;凝石技術:為循環(huán)經(jīng)濟開道[N];經(jīng)理日報;2006年
3 原中國建材規(guī)劃院院長 昃向禎;“凝石”能替代水泥嗎?[N];中國建材報;2005年
4 王自福 崔洪濤;菱鎂膠粘材料改性劑作用原理[N];中國建材報;2010年
5 鄒聲文;中國凝石技術展現(xiàn)廣闊前景[N];經(jīng)理日報;2006年
6 本報記者 趙洪亮;“凝石”水泥搶占水利市場[N];中國水利報;2005年
7 本報記者 張曄邋王燕寧 通訊員 王文婷 徐欣佳;廢物堆里顯身手[N];科技日報;2007年
8 涂平濤;氯氧鎂制品的生產(chǎn)誤區(qū)與解析(之二)[N];中華建筑報;2014年
9 王燕謀;水泥的發(fā)明[N];中國建材報;2004年
10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yè)協(xié)會科技教育委員會 黃書謀 吳兆正;關于“凝石”的幾點看法[N];中國建材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王有團;金川低成本充填膠凝材料及高濃度料漿管輸特性研究[D];北京科技大學;2015年
2 張同生;水泥熟料與輔助性膠凝材料的優(yōu)化匹配[D];華南理工大學;2012年
3 李茂輝;低活性水淬渣基早強充填膠凝材料開發(fā)與水化機理研究[D];北京科技大學;2015年
4 張光存;金川鎳礦早強膠凝材料開發(fā)及充填料漿管輸特性研究[D];北京科技大學;2015年
5 魏秀泉;煤矸石凝石膠凝材料及其在似膏體充填中的應用[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0年
6 張發(fā)文;礦渣膠凝材料膠結(jié)礦山尾砂充填性能及機理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7 黎鵬平;膠凝材料組成與鋼筋混凝土氯離子腐蝕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明路;生態(tài)型膠凝材料及其混凝土性能研究[D];北京建筑大學;2015年
2 陳冠君;鎂渣制備可控膨脹性膠凝材料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年
3 常利;Na-粉煤灰基地聚合物膠凝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D];長安大學;2015年
4 DODIOMOV ILIA;堿礦渣膠凝材料的工作性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5 柳倩;高溫碳化養(yǎng)護和鋼渣預碳化對鋼渣水泥基膠凝材料性能的影響[D];北京化工大學;2015年
6 李曉英;固硫灰—鈦礦渣復合輔助性膠凝材料對水泥與減水劑相容性的影響[D];西南科技大學;2015年
7 張曉聲;膠凝材料組成對補償收縮混凝土性能的影響[D];重慶大學;2015年
8 周寧;低收縮中等強度混凝土的膠凝材料優(yōu)化設計[D];東南大學;2015年
9 朱會榮;硫氧鎂膠凝材料性能的研究[D];吉林建筑工程學院;2010年
10 劉尊玉;環(huán)保型膠凝材料的制備與性能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7232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gong/1723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