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管高強機制砂混凝土粘結(jié)性能試驗研究
本文選題:鋼管高強機制砂混凝土 切入點:粘結(jié)機理 出處:《深圳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鋼管混凝土結(jié)構(gòu)具有承載能力高、變形和耗能能力強的優(yōu)點,由其建造的高層建筑經(jīng)濟效果好,已成為工程應用中廣泛采用的建筑結(jié)構(gòu)形式。但工程上所用的砂基本為天然砂,但天然砂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日益面臨枯竭,因此,急需尋求一種新的砂源來代替。利用巖石資源或工程棄置的廢石生產(chǎn)機制砂,可部分或全部替代天然砂制備混凝土,并可與鋼管組合形成鋼管高強機制砂混凝土結(jié)構(gòu)。本文制作了54根鋼管高強機制砂混凝土試件,采用推出試驗方法研究鋼管與機制砂混凝土界面粘結(jié)機理、粘結(jié)應力以及沿構(gòu)件縱向相對滑移的分布,并考慮機制砂的原料形態(tài)(石灰石、卵石)、混凝土強度、石粉含量、徑厚比等因素對鋼管機制砂混凝土界面粘結(jié)性能的影響。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了鋼管與高強機制砂混凝土粘結(jié)-滑移本構(gòu)關(guān)系。主要研究內(nèi)容如下:(1)通過鋼管高強機制砂混凝土試件推出試驗,可以得到各試件的荷載-滑移曲線,分析和歸納曲線特征,得到其典型的荷載-滑移曲線。研究發(fā)現(xiàn)機制砂原料形態(tài)對荷載-滑移曲線形狀影響較大:機制砂原料形態(tài)為石灰石的試件,其P-S曲線經(jīng)峰值點后發(fā)展比較平緩,無明顯的下降段;而原料形態(tài)為卵石的試件的P-S曲線在經(jīng)過峰值點后,出現(xiàn)了明顯的下降段。(2)通過在鋼管縱向不同位置連續(xù)布置位移計和電阻應變片,測出鋼管應變和滑移在整個推出試驗過程中沿鋼管高度方向的變化規(guī)律,并依據(jù)鋼管混凝土界面粘結(jié)力與鋼管應變微分成正比關(guān)系,得出粘結(jié)應力的的大小及分布規(guī)律。(3)研究了機制砂原料形態(tài)、石粉含量、混凝土強度、徑厚比等因素對鋼管機制砂混凝土界面粘結(jié)力的影響以及粘結(jié)強度變化規(guī)律。(4)通過對試件平均粘結(jié)應力-自由端滑移曲線的分析,提出了平均粘結(jié)應力-自由端滑移本構(gòu)模型,經(jīng)過與試驗結(jié)果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二者吻合較好,從而驗證了其合理性。在此基礎(chǔ)上,以平均粘結(jié)應力-自由端滑移曲線為基準曲線,進一步提出了考慮位置變化的粘結(jié)—滑移本構(gòu)關(guān)系。
[Abstract]:Concrete-filled steel tube (CFST) structure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bearing capacity, strong deformation and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The high-rise building built by it has good economic effect and has become a widely used structural form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However, the sand used in engineering is basically natural sand. However, natural sand is a kind of non-renewable resource, which is facing depletion day by day.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find a new sand source to replace it. In this paper, 54 specimens of steel tube high strength machined sand concrete are made, and the interfacial bond mechanism between steel tube and machined sand concrete is studied by deducing test method. The distribution of bond stress and relative slippage along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of the member, an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aw material form of the machine-made sand (limestone, pebbles, concrete strength, stone powder content, etc.). The influence of diameter to thickness ratio on the interfacial bond behavior of steel tube machine-made sand concrete. The bond-slip constitutive relation between steel tube and high-strength machined sand concrete is proposed.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1) the load-slip curves of each specimen can be obtained by deducing the test piece of high-strength machined sand concrete of steel tube.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urve is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and the typical load-slip curve is obtained. It is found that the shape of the machine-made sand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hape of the load-slip curve: the raw material form of the machine-made sand is the sample of limestone. The P-S curve developed slowly after the peak point, and the P-S curve of the sample with the pebble shape passed through the peak point. A significant descending section appears. (2) through the continuous placement of displacement meters and resistance strain gauges at different longitudinal positions of the steel tube, the variation of the strain and slippage of the steel tube along the direction of the height of the steel pipe during the whole roll-out test is measured.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face bond force of CFST and the strain of steel tube, the size and distribution of bond stress are obtained. The material form of machine-made sand, the content of stone powder and the strength of concrete are studied. The influence of diameter to thickness ratio on the interfacial bond force of steel tube machined sand concrete and the change rule of bond strength. (4)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verage bond stress-free end slip curve of the specimen, an average bond stress-free end slip constitutive model is proposed. By comparing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t is found that the two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rationality is verified. On this basis, the average bond stress-free end slip curve is taken as the reference curve. Furthermore, a bond-slip constitutive relation considering the change of position is proposed.
【學位授予單位】:深圳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TU528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偉;;機制砂的制備工藝及應用分析[J];中國建材科技;2011年03期
2 蔣正武;吳建林;;貴州地區(qū)機制砂在混凝土中應用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商品混凝土;2011年08期
3 安銀萍;;機制砂混凝土在摩天嶺隧道的應用[J];西部探礦工程;2012年03期
4 丁玉萍;劉伯虎;;花崗巖機制砂的生產(chǎn)及應用[J];中國新技術(shù)新產(chǎn)品;2012年14期
5 陳淑麗;陳鵬;;談談機制砂在工程中的應用[J];城市道橋與防洪;2012年07期
6 董瑞;陳曉芳;鐘建鋒;沈衛(wèi)國;;石灰?guī)r性機制砂特性研究[J];混凝土;2013年03期
7 劉慈軍;周玉娟;占文;秦明強;;寧波機制砂資源分布及應用現(xiàn)狀[J];混凝土世界;2013年04期
8 趙新科;;機制砂性能及其應用簡析[J];廣東建材;2013年09期
9 李洪偉;李包公;余青;;機制砂在商品混凝土應用[J];江西建材;2014年12期
10 王倩男;;機制砂混凝土性能及施工技術(shù)[J];山東交通科技;2014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子明;韋慶東;蘭明章;;國內(nèi)外機制砂和機制砂高強混凝土現(xiàn)狀及發(fā)展[A];中國硅酸鹽學會水泥分會首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9年
2 李勇軍;;淺述機制砂的使用特性[A];第三屆廣西青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自然科學篇)[C];2004年
3 顏海榮;毛迪輝;朱家瑜;;宏業(yè)采石廠生產(chǎn)機制砂在混凝土中的應用[A];“全國特種混凝土技術(shù)及工程應用”學術(shù)交流會暨2008年混凝土質(zhì)量專業(yè)委員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陳家全;白延平;金超;;整形機制砂混凝土應用技術(shù)[A];科技創(chuàng)新 綠色交通——第十一次全國城市道路交通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1年
5 吳建林;任啟欣;蔣正武;張長貴;;機制砂高強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研究[A];首屆機制砂石生產(chǎn)與應用技術(shù)論壇論文匯編[C];2010年
6 韋慶東;冷發(fā)光;周永祥;田冠飛;王子明;;國內(nèi)外機制砂和機制砂高強混凝土應用現(xiàn)狀[A];“全國特種混凝土技術(shù)及工程應用”學術(shù)交流會暨2008年混凝土質(zhì)量專業(yè)委員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蔣正武;任啟欣;吳建林;張長貴;;機制砂特性及其在混凝土中應用相關(guān)問題研究[A];首屆機制砂石生產(chǎn)與應用技術(shù)論壇論文匯編[C];2010年
8 張軍旺;;水泥砼中機制砂的應用與質(zhì)量控制[A];2014年3月建筑科技與管理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14年
9 張勝;周以林;;一種機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試驗的設(shè)計方法[A];貴州省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2013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3年
10 孟剛;吳超;張凱峰;馮濤濤;歐陽孟學;王曉峰;;西北地區(qū)機制砂混凝土的配合比設(shè)計及性能研究[A];中國砂石協(xié)會2013年會第二屆砂石行業(yè)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論壇論文匯編[C];201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馮tD;寧波加快發(fā)展機制砂[N];寧波日報;2011年
2 袁竟;浙江 寧波加快發(fā)展機制砂[N];中國建材報;2011年
3 北京工業(yè)大學材料學院 王子明 韋慶東 蘭明章;機制砂在高強混凝土中的作用[N];中國建材報;2008年
4 卜祥;機制砂在混凝土工程中的應用[N];中華建筑報;2012年
5 本報首席記者 齊澤萍;忻阜高速:科技帶來生態(tài)環(huán)保[N];山西經(jīng)濟日報;2009年
6 鄭河;鵬勝治理廢礦山賺大錢[N];中國礦業(yè)報;2002年
7 見習記者 黃合 記者 龔哲明;市人大常委會會議通過決定廢止《寧波市砂石灰市場管理規(guī)定》[N];寧波日報;2011年
8 本報首席記者 齊澤萍;忻阜高速:科技應用的全國典范[N];山西經(jīng)濟日報;2010年
9 高海龍;忻阜科技示范工程主打“節(jié)約”牌[N];中國交通報;2010年
10 遠方;黨員先進性在工地閃光[N];中華建筑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蔡基偉;石粉對機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響及機理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2 何盛東;機制砂混凝土及其預應力梁受力性能研究[D];鄭州大學;2012年
3 王稷良;機制砂特性對混凝土性能的影響及機理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4 王雨利;低強度等級泵送高石粉機制砂混凝土的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7年
5 鄭怡;石灰?guī)r質(zhì)機制砂混凝土的長期變形性能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蔣符發(fā);高性能機制砂水泥混凝土性能的試驗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2年
2 程興旺;機制砂混凝土性能研究與優(yōu)化設(shè)計[D];長安大學;2015年
3 孫昕;廣西機制砂資源現(xiàn)狀和應用研究[D];廣西大學;2015年
4 李小龍;基于二氧化硅與機制砂的復合材料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5年
5 林立寬;高性能機制砂水泥混凝土性能的試驗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5年
6 趙社民;機制砂品質(zhì)對混凝土性能的影響[D];太原理工大學;2016年
7 于俊杰;機制砂混凝土的抗硫酸鹽侵蝕研究[D];福州大學;2013年
8 李澤剛;昆明地區(qū)地下結(jié)構(gòu)機制砂混凝土材料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6年
9 嚴睿;昆明地區(qū)地下結(jié)構(gòu)機制砂混凝土構(gòu)件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6年
10 謝華兵;機制砂粒形與級配特性及其對混凝土性能的影響[D];華南理工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6871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gong/1687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