摻鋰渣再生粗骨料混凝土力學性能試驗研究
本文關鍵詞:摻鋰渣再生粗骨料混凝土力學性能試驗研究 出處:《新型建筑材料》2016年1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再生粗骨料 鋰渣 抗壓強度 劈裂抗拉強度 抗折強度
【摘要】:研究了再生粗骨料替代率和鋰渣摻量對再生粗骨料混凝土力學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未摻入鋰渣時,隨再生粗骨料替代率的增大,試件的強度均出現先提高后降低的趨勢,當再生粗骨料替代率為30%時強度最高;當再生粗骨料替代率為0時,隨鋰渣摻量的增加,試件強度會不斷的提高,當鋰渣摻量為20%時強度達到最高;二者同時作用,當再生粗骨料替代率30%、鋰渣摻量20%時,試件的立方體抗壓強度、軸心抗壓強度、劈裂抗拉強度、抗折強度較基準混凝土分別提高39.90%、48.22%、38.21%、12.19%。
【作者單位】: 新疆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166806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2211A005)
【分類號】:TU528
【正文快照】: 0引言目前,許多科研工作人員已對再生混凝土的基本性能進行了研究[1-4]。在制備過程中,骨料損傷且表面有包漿使得再生骨料殘存大量的微裂縫、表觀密度低、吸水率高[5],導致混凝土早期抗壓強度降低[6],還會造成延性與能量耗散的減小[7],由于這些客觀原因的存在,阻礙了再生混凝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肖建莊;吳磊;范玉輝;;微波加熱再生粗骨料改性試驗[J];混凝土;2012年07期
2 張永娟;張雄;劉昕;;再生粗骨料品質及其評價方法研究[J];粉煤灰綜合利用;2012年04期
3 馬欣;;預處理村鎮(zhèn)建筑垃圾再生粗骨料有機方法的優(yōu)選[J];混凝土;2013年10期
4 彭春元;李耀熙;樊雯雯;韋虹;胡幸宇;傅薇;張豐豐;;再生粗骨料的制備試驗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4年03期
5 孫增昌;王汝恒;古松;賈彬;;不同級配再生粗骨料性能試驗研究[J];工業(yè)建筑;2011年02期
6 劉軍;李瑤;劉宇;袁大鵬;;無機預處理再生粗骨料的性能研究[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1期
7 蔡志達;張建智;李隆盛;張祖恩;;利用營建剩余土石方開發(fā)冷壓型再生粗骨料之可行性[J];建筑材料學報;2012年01期
8 周衛(wèi)峰;;再生粗骨料在混凝土中的應用研究[J];混凝土;2013年04期
9 陳云鋼;肖建莊;孫振平;;再生粗骨料混凝土耐久性試驗研究[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03期
10 李超;劉福田;董全文;謝慧東;;再生粗骨料在非泵送混凝土中再生利用的試驗研究[J];混凝土;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全洪珠;丁杰東;朱亞光;楊向寧;李秋義;;不同品質再生粗骨料對混凝土強度及耐久性影響的實驗研究[A];首屆全國再生混凝土研究與應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8年
2 毛高峰;李艷美;張建;呂雪源;李秋義;;顆粒整形對再生粗骨料混凝土工作性和強度的影響[A];首屆全國再生混凝土研究與應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8年
3 張雄;劉昕;;再生粗骨料砂漿含量測定方法及分級研究[A];房建材料與綠色建筑[C];2009年
4 張雄;劉昕;;再生粗骨料砂漿含量測定方法及分級研究[A];自主創(chuàng)新與持續(xù)增長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2)[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張鑓;建筑垃圾廢磚再生粗骨料混凝土及預制墻板受力性能研究[D];鄭州大學;2014年
2 張曉華;輔助性材料修復的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物理力學性能研究[D];寧夏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俞永志;無粘結預應力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彎性能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5年
2 苗壯;再生粗骨料對再生混凝土力學與耐久性能影響的試驗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3 張翠;特細砂配制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試驗研究[D];河北工程大學;2015年
4 韓帥;再生粗骨料品質和取代率對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響[D];青島理工大學;2015年
5 鄭輝濱;再生粗骨料預處理對再生混凝土坍落度損失和基本力學性能影響研究[D];福州大學;2012年
6 鄭欣;基于再生粗骨料預處理的再生混凝土徐變性能試驗研究[D];福州大學;2013年
7 嚴文龍;摻鋰渣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梁受彎性能試驗研究[D];新疆大學;2016年
8 廖湘南;基于再生粗骨料性能的瀝青混凝土設計方法與路用性能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6年
9 陳鈿淵;再生粗骨料強化對再生混凝土力學性能及耐久性能的影響[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6年
10 馮超;再生粗骨料分類對混凝土力學性能影響的對比試驗研究[D];廣西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3263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gong/1326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