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尾氣磷礦漿脫硫中試研究
本文關鍵詞:硫酸尾氣磷礦漿脫硫中試研究 出處:《昆明理工大學》2016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本中試研究以磷礦漿為脫硫吸收劑,以硫酸工業(yè)過程中排放的低濃度二氧化硫為去除對象,在結合實驗室小試的基礎上,研究中試過程中的各類影響因素對脫硫效率的影響,旨在為該技術的工業(yè)化應用提供科學的數(shù)據(jù)支持。實驗室小試研究表明,二氧化硫在蒸餾水中吸收35 min左右即達到飽和,而用磷礦漿對二氧化硫連續(xù)吸收15小時,其吸收效率仍保持在97%以上;以石灰石及磷礦漿進行對比試驗發(fā)現(xiàn),在20小時的反應時間內,磷礦漿的脫硫效率一直維持在95%以上,而石灰石在反應到20小時的時候,脫硫效率已降至80%以下;表明磷礦漿對二氧化硫有優(yōu)異的去除效果,具有工業(yè)化應用的潛力。在云南磷化集團進行的脫硫中試,考察了各影響因素包括氧含量、pH、礦漿溫度、氣體溫度、礦石粒度、氣速、噴淋量等對脫硫過程的影響,結果表明:硫酸尾氣中約7%的氧含量可以維持磷礦漿體系中二氧化硫的氧化過程,氧氣濃度的增大并未帶來效率的提升;隨著脫硫中試的進行,系統(tǒng)pH緩慢下降,當pH低于3.0時脫除效率迅速下降;礦漿溫度對磷礦漿脫硫效率的影響程度要高于氣體溫度的影響,且當?shù)V漿溫度為小于35℃的常溫狀態(tài)下時,脫硫效率可維持在99%以上,當?shù)V漿溫度超過45℃時,脫硫效率將很快下降;中試系統(tǒng)能適應制礦過程中相應藥劑的正常幅度的變化;噴淋量為7m~3/h時,脫硫效率低于90%,為15m~3/h時,能保證系統(tǒng)脫硫效率在90%以上之要求;綜合對比不同粒度礦粉對脫硫的影響,發(fā)現(xiàn)礦石粒度的增加有利于脫硫,但也相應地帶來能耗的增加,本研究所采用的200目礦粉已能滿足脫硫中試的要求;對不同礦源但品位程度相當?shù)牧椎V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過渡金屬離子的含量對于脫硫的影響較大,過渡金屬離子較高含量的礦漿對提高脫硫效率有利;考察了不同氣速(3.11-3.70m/s)對脫硫過程的影響,發(fā)現(xiàn)氣體流速的升高對脫硫過程不利,同時發(fā)現(xiàn)較高的氣速對除沫器除沫效果有利,但是除沫效果增速會減緩;穿透試驗發(fā)現(xiàn)磷礦粉對二氧化硫吸收容量為3.8×10-2g二氧化硫/g礦粉;隨著反應的持續(xù)進行,亞硫酸鹽含量逐漸降低,向穩(wěn)定的硫酸鹽轉化,磷酸鹽含量逐漸升高,對后續(xù)濕法磷酸工藝有利;中試研究亦為后續(xù)產業(yè)化設計提供了建議采用的工藝參數(shù),F(xiàn)場中試研究表明,磷礦漿煙氣脫硫技術在磷化工行業(yè)有較好的應用前景,不僅無需額外購置脫硫原料,且脫硫后產物可直接應用于企業(yè)內部生產過程,不產生二次污染,能合理、經濟有效地去除二氧化硫,出口二氧化硫濃度低于50mg/m~3,優(yōu)于國家標準要求的排放量低于400 mg/m~3的要求。
【學位授予單位】:昆明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X78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安平;淺談煤炭燃前脫硫技術現(xiàn)狀及展望[J];煤;2004年01期
2 景國東;淺談煤炭脫硫技術[J];煤礦現(xiàn)代化;2004年01期
3 喻舒;煤炭燃前脫硫技術[J];電站系統(tǒng)工程;2005年05期
4 廖繼勇;畢學工;熊瑋;周少豐;姜廣森;;關于燒結廢氣脫硫技術發(fā)展現(xiàn)狀的分析[J];南方金屬;2006年01期
5 邱亞林;楊麗;許守東;俞炳豐;;煤的微生物浸出脫硫技術[J];陜西煤炭;2006年01期
6 周桂銓;;煤炭脫硫技術和環(huán)境保護[J];礦業(yè)快報;2006年07期
7 張澤;王欽;;脫硫企業(yè)自強是贏得市場的最高法則[J];環(huán)境;2006年11期
8 孟凡才;;高效物理洗選脫硫新技術[J];化工之友;2007年17期
9 常西亮;樊彩梅;;煤燃前脫硫新技術[J];山西化工;2007年05期
10 郝振佳;曹新鑫;焦紅光;;微波技術在煤脫硫領域中的應用及發(fā)展[J];上;;2009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肖友國;劉靜;;脫硫中的硫資源回收[A];第十一屆全國電除塵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2 曾鳴;尚德興;徐志強;張榮曾;;煤泥燃燒復合脫硫技術的研究[A];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二卷)[C];2009年
3 羅春;彭民浩;彭輝;李萍;桂賢豐;;關于燃煤鍋爐化學脫硫技術的初步研究[A];第十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8年
4 張永照;;燃煤鍋爐脫硫技術綜述[A];2004'中國西安鍋爐節(jié)能環(huán)保技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楊潤全;王懷法;;煤中黃鐵礦賦存狀態(tài)與分選脫硫技術[A];2005年全國選煤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6 王薇;;火電廠利用循環(huán)流化床原理的兩種脫硫技術[A];“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節(jié)能、環(huán)保、可持續(xù)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李達志;張亞通;;離子液循環(huán)吸收法脫硫技術[A];燒結工序節(jié)能減排技術研討會文集[C];2009年
8 趙偉;;新型脫硫技術在礦區(qū)環(huán)境保護中的應用[A];第七次煤炭科學技術大會文集(下冊)[C];2011年
9 袁運法;鄭建國;劉永川;;電石渣脫硫的方法[A];第二屆脫硫技術及脫硫石膏、脫硫灰(渣)處理與利用大會論文集[C];2008年
10 劉建秋;;燒結廠脫硫方法的分析與選擇[A];2010年全國冶金安全環(huán)保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繼軍;看廠下菜碟:陜西化企脫硫之路[N];中國化工報;2007年
2 本報記者 李層;惡性競爭嚴重 脫硫產業(yè)路在何方[N];中國電力報;2007年
3 陳立勛;梅山脫硫技改工程投入生產[N];中國冶金報;2003年
4 記者 徐紅;濕式鎂法脫硫工藝省錢又生錢[N];中國化工報;2013年
5 史躍展;豎爐脫硫“渣”吃香[N];中國冶金報;2014年
6 本報記者 高翔 賈曉靜;脫硫攻堅 除塵升級[N];中國冶金報;2011年
7 本報記者 馮永鋒;電廠脫硫: 莫把機遇當包袱[N];光明日報;2006年
8 本報特約撰稿人 王維興;鋼廠燒結脫硫技術如何選擇?[N];中國冶金報;2014年
9 趙建國;自主研發(fā)脫硫技術產業(yè)化前景廣闊[N];中國知識產權報;2008年
10 張振國 包向軍 趙鵬 何亞斌;我國焦爐煤氣脫硫技術現(xiàn)狀[N];世界金屬導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舒陳華;基于硼氫化鈉還原的燃料脫硫新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
2 郭智慧;電解法再生離子液體氧化脫硫工藝的應用基礎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4年
3 王捷;超臨界Ir-Ta催化氧化降解焦化脫硫廢液的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16年
4 呂曉龍;單螺桿擠出脫硫制備再生膠及其結構與性能[D];華南理工大學;2016年
5 李元虎;廢膠粉的生物法與化學法脫硫再生技術、機理及結構與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2年
6 李登新;煤的電化學脫硫基礎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00年
7 王麗英;鞍鋼鐵水預處理脫硫扒渣全組分利用研究[D];東北大學;2011年
8 徐暉;煙氣鈉堿脫硫吸收富液超聲波解吸方法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9 鐵占續(xù);微粉煤燃前干法永磁高梯度磁選脫硫基礎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09年
10 趙改菊;含堿工業(yè)廢棄物硫化反應特性與機理實驗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晨;鎂法脫硫廢液中油類物質去除實驗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5年
2 趙東梅;煉焦煤介電特性及微波脫硫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5年
3 曾維晨;煉焦煤微波與超聲波聯(lián)合脫硫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5年
4 夏支仙;微波煤脫硫的關鍵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5 李超;微生物菌脫硫廢胎面膠粉工藝技術與效果評估[D];北京化工大學;2015年
6 姚子茂;KR脫硫工藝中攪拌器結構優(yōu)化設計[D];江西理工大學;2015年
7 祁曉輝;CNG母站脫硫脫水設備工藝優(yōu)化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8 程少偉;300MW燃煤矸石循環(huán)流化床鍋爐輔助脫硫技術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5年
9 謝禮健;HPF法脫硫廢液中二種鹽的收率及純度影響因素的研究[D];遼寧科技大學;2015年
10 林燕;Merrifield resin負載化咪唑離子液體的合成及其脫硫性質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4年
,本文編號:13214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gong/1321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