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后期以來長江水下三角洲地區(qū)沉積作用及沉積環(huán)境演化
發(fā)布時間:2024-05-14 02:38
長江三角洲地區(qū)沉積體的形成與演化與海平面變化、流域物源供應有著密切的關系,對其時空分布特征及其演化的研究對于闡明沉積物在水下三角洲地區(qū)及附近淺海陸架的分布特征及其輸運機制,弄清長江三角洲演變規(guī)律和模式及其對構造運動、季風、氣候變化以及海平面升降的響應,了解晚第四紀不同時空尺度的事件對三角洲沉積的影響及其在三角洲沉積中留下的地質(zhì)記錄等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本論文利用長江水下三角洲及其附近海域的3081個底質(zhì)沉積物的粒度資料、17個柱樣的210Pb沉積速率以及搜集的72個現(xiàn)代沉積速率數(shù)據(jù)對該區(qū)的長江水下三角洲及其鄰近海域的沉積物類型分布、現(xiàn)代沉積環(huán)境進行分區(qū)以及現(xiàn)代沉積速率分布特征進行了相關研究。通過水下三角洲地區(qū)CJK08(122.92°E,30.97°N)和CJK10(122.60°E,30.61°N)淺鉆巖芯的AMS-14C測年、粒度、磁化率、ITRAX元素掃描、常微量元素以及有機碳氮等指標分析,結合淺地層剖面資料,嘗試建立長江水下三角洲地區(qū)冰后期以來高精度沉積地層框架,探討冰后期以來長江水下三角洲的沉積演化規(guī)律及其對氣候-海平面的響應方式。...
【文章頁數(shù)】:186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目錄
前言
1 緒論
1.1 長江三角洲區(qū)域概況
1.1.1 地理位置
1.1.2 現(xiàn)代地形地貌特征
1.1.3 長江入海徑流和輸沙
1.1.4 長江口附近海域海洋動力情況
1.1.5 區(qū)域沉積地質(zhì)概況
1.2 長江三角洲研究綜述
1.2.1 現(xiàn)代沉積環(huán)境研究
1.2.2 江三角洲晚第四紀沉積地質(zhì)研究概述
1.2.3 長江三角洲冰后期以來的沉積地研究
1.2.4 冰后期以來長江三角洲演變研究
1.2.5 長江三角洲冰后期以來各種尺度地質(zhì)事件研究
1.2.6 長江三角洲冰后期以來沉積演化研究存在問題小結
1.3 本論文研究目標和內(nèi)容
1.3.1 研究目標
1.3.2 研究內(nèi)容
2 資料來源和研究方法
2.1 資料來源
2.1.1 表沉積物粒度數(shù)據(jù)
2.1.2 重力柱狀樣210Pb 數(shù)據(jù)
2.1.3 淺鉆巖芯
2.1.4 淺地層資料
2.2 研究方法
2.2.1 年齡測定
2.2.2 粒度分析
2.2.3 磁化率測試
2.2.4 元素掃描
2.2.5 常微量元素測試
2.2.6 有機碳氮分析
3 長江水下三角洲及其鄰近海域現(xiàn)代沉積研究
3.1 沉積物粒度特征
3.1.1 砂粒級組分分布特征
3.1.2 粉砂粒級組分分布特征
3.1.3 粘土粒級組分分布特征
3.1.4 平均粒徑(Mz)的分布特征
3.1.5 分選系數(shù)(δ)的分布特征
3.1.6 偏態(tài) Sk 的分布特征
3.1.7 峰態(tài) Kg 的分布特征
3.1.8 沉積物類型及分布
3.2 水下三角洲沉積分區(qū)
3.3 長江水下三角洲與鄰近域的現(xiàn)代沉積速率及其地質(zhì)意義
3.3.1 研究區(qū)典柱樣沉積速率
3.3.2 沉積速率區(qū)域分布
3.4 小結
4 長江水下三角洲南緣 CJK10 孔冰后期以來沉積作用和沉積環(huán)境演化
4.1 鉆孔沉積地層特征
4.1.1 巖性地層
4.1.2 鉆孔粒度特征
4.1.3 磁化率變化特征
4.1.4 化學元素掃描結果
4.1.5 常、微量元素地層分布特征
4.1.6 總碳、總氮以及有機碳地層分布特征
4.2 年代框架的建立與沉積速率
4.3 沉積相及解釋
4.4 10-9.6 cal kyr BP 海平面恢復
4.5 冰后期以來沉積物源和氣候波動探討
4.6 11.2 cal kyr BP 以來沉積環(huán)境演化
4.7 小結
5 長江水下三角洲東緣 CJK08 孔冰后期以來沉積作用和沉積環(huán)境演化
5.1 鉆孔沉積地層特征
5.1.1 巖性地層
5.1.2 沉積物粒度特征
5.1.3 磁化率變化特征
5.1.4 化學元素掃描結果
5.1.5 常、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5.1.6 有機碳、氮分布特征
5.2 年代框架的建立與沉積速率
5.3 沉積相及解釋
5.4 冰后期以來沉積環(huán)境演化
5.5 小結
6 長江水下三角洲地層與沉積環(huán)境演化
6.1 長江水下三角洲淺地層資料及解釋
6.1.1 TS、MFS層序界面
6.1.2 TST 1、TST 2、HST 1 和 HST 2
6.2 長江古河谷方向鉆孔地層對比
6.3 長江水下三角洲南部鉆孔地層對比
6.4 長江水下三角洲冰后期以來沉積環(huán)境演變與三角洲演化
6.4.1 長江水下三角洲冰后期以來沉積厚度的時空分布
6.4.2 長江水下三角洲地區(qū)冰后期以來沉積環(huán)境演化和三角洲演變
6.5 小結
7 結論
7.1 現(xiàn)代長江水下三角洲地區(qū)及其鄰近海域沉積環(huán)境與特征
7.2 長江水下三角洲地區(qū)冰后期沉積作用和沉積環(huán)境演變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3973073
【文章頁數(shù)】:186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目錄
前言
1 緒論
1.1 長江三角洲區(qū)域概況
1.1.1 地理位置
1.1.2 現(xiàn)代地形地貌特征
1.1.3 長江入海徑流和輸沙
1.1.4 長江口附近海域海洋動力情況
1.1.5 區(qū)域沉積地質(zhì)概況
1.2 長江三角洲研究綜述
1.2.1 現(xiàn)代沉積環(huán)境研究
1.2.2 江三角洲晚第四紀沉積地質(zhì)研究概述
1.2.3 長江三角洲冰后期以來的沉積地研究
1.2.4 冰后期以來長江三角洲演變研究
1.2.5 長江三角洲冰后期以來各種尺度地質(zhì)事件研究
1.2.6 長江三角洲冰后期以來沉積演化研究存在問題小結
1.3 本論文研究目標和內(nèi)容
1.3.1 研究目標
1.3.2 研究內(nèi)容
2 資料來源和研究方法
2.1 資料來源
2.1.1 表沉積物粒度數(shù)據(jù)
2.1.2 重力柱狀樣210Pb 數(shù)據(jù)
2.1.3 淺鉆巖芯
2.1.4 淺地層資料
2.2 研究方法
2.2.1 年齡測定
2.2.2 粒度分析
2.2.3 磁化率測試
2.2.4 元素掃描
2.2.5 常微量元素測試
2.2.6 有機碳氮分析
3 長江水下三角洲及其鄰近海域現(xiàn)代沉積研究
3.1 沉積物粒度特征
3.1.1 砂粒級組分分布特征
3.1.2 粉砂粒級組分分布特征
3.1.3 粘土粒級組分分布特征
3.1.4 平均粒徑(Mz)的分布特征
3.1.5 分選系數(shù)(δ)的分布特征
3.1.6 偏態(tài) Sk 的分布特征
3.1.7 峰態(tài) Kg 的分布特征
3.1.8 沉積物類型及分布
3.2 水下三角洲沉積分區(qū)
3.3 長江水下三角洲與鄰近域的現(xiàn)代沉積速率及其地質(zhì)意義
3.3.1 研究區(qū)典柱樣沉積速率
3.3.2 沉積速率區(qū)域分布
3.4 小結
4 長江水下三角洲南緣 CJK10 孔冰后期以來沉積作用和沉積環(huán)境演化
4.1 鉆孔沉積地層特征
4.1.1 巖性地層
4.1.2 鉆孔粒度特征
4.1.3 磁化率變化特征
4.1.4 化學元素掃描結果
4.1.5 常、微量元素地層分布特征
4.1.6 總碳、總氮以及有機碳地層分布特征
4.2 年代框架的建立與沉積速率
4.3 沉積相及解釋
4.4 10-9.6 cal kyr BP 海平面恢復
4.5 冰后期以來沉積物源和氣候波動探討
4.6 11.2 cal kyr BP 以來沉積環(huán)境演化
4.7 小結
5 長江水下三角洲東緣 CJK08 孔冰后期以來沉積作用和沉積環(huán)境演化
5.1 鉆孔沉積地層特征
5.1.1 巖性地層
5.1.2 沉積物粒度特征
5.1.3 磁化率變化特征
5.1.4 化學元素掃描結果
5.1.5 常、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5.1.6 有機碳、氮分布特征
5.2 年代框架的建立與沉積速率
5.3 沉積相及解釋
5.4 冰后期以來沉積環(huán)境演化
5.5 小結
6 長江水下三角洲地層與沉積環(huán)境演化
6.1 長江水下三角洲淺地層資料及解釋
6.1.1 TS、MFS層序界面
6.1.2 TST 1、TST 2、HST 1 和 HST 2
6.2 長江古河谷方向鉆孔地層對比
6.3 長江水下三角洲南部鉆孔地層對比
6.4 長江水下三角洲冰后期以來沉積環(huán)境演變與三角洲演化
6.4.1 長江水下三角洲冰后期以來沉積厚度的時空分布
6.4.2 長江水下三角洲地區(qū)冰后期以來沉積環(huán)境演化和三角洲演變
6.5 小結
7 結論
7.1 現(xiàn)代長江水下三角洲地區(qū)及其鄰近海域沉積環(huán)境與特征
7.2 長江水下三角洲地區(qū)冰后期沉積作用和沉積環(huán)境演變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39730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397307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