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海沉降顆粒物的垂直通量
發(fā)布時間:2024-02-19 22:11
海水中的顆粒物是碳元素垂直轉(zhuǎn)移的主要載體,,因此在全球碳循環(huán)中有重要作用。黃、東海是典型的陸架邊緣海,生物多樣性豐富。此類海區(qū)的顆粒物質(zhì)不僅為底棲生物提供豐富的食物來源,而且在水層—底棲系統(tǒng)耦合過程發(fā)揮重要作用。因此顆粒物通量研究對陸架邊緣海的生態(tài)動力學(xué)研究有著積極的意義。 本論文采用Bloesch柱形多管沉積物捕獲器,分夏(2002年8月)、秋(2002年9月)兩季,于黃、東海具代表性的水域—海州灣外側(cè)、黃海冷水團、黃海和東海分界處、長江口、東海中陸架區(qū)以及浙江近岸上升流區(qū)等10個站位,采集沉降顆粒物。 鏡檢發(fā)現(xiàn),細小的無機顆粒物和較大顆粒物聚合體是沉降顆粒物的兩種主要類型。顆粒物聚合體主要包括:住囊類、硅藻聚合體、糞球聚合體和混雜聚合體。樣品中也發(fā)現(xiàn)主要由硅鞭藻骨骼形成的另一種顆粒物聚合體—硅鞭藻聚合體,但含量較少。底層顆粒物聚合體大小明顯小于上、中層聚合體,可能與水體底部湍流有關(guān)。測定結(jié)果顯示沉降顆粒物中有機碳(POC)、有機氮(PON)、總碳(PC)、總氮(PN)和總磷(PP)的百分含量均呈現(xiàn)從表層到底層逐漸下降的趨勢,而顆粒物及各組分的沉降通量卻呈現(xiàn)從表層到底...
【文章頁數(shù)】:78 頁
【學(xué)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 研究歷史
2 顆粒物的主要來源及垂直轉(zhuǎn)移過程
3 顆粒物沉降動力學(xué)研究
3.1 物理過程
3.2 生物過程
4 顆粒物沉降速率的研究
5 再懸浮的研究
5.1 再懸浮產(chǎn)生原因
5.1.1 風(fēng)暴作用
5.1.2 潮流作用
5.1.3 生物擾動
6 沉積物捕獲器
6.1 理論分析
6.2 設(shè)計的基本要求
6.3 目前世界上常用的幾種捕獲器
6.3.1 圓柱型捕獲器
6.3.2 梅花型捕獲器
6.3.3 圓柱型與漏斗形的組合
6.3.4 漏斗形捕獲器
7 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
第二章 材料與方法
1 沉積物捕獲器
2 前期準備
3 儀器與試劑
4 采樣地點
5 樣品收集與保存
6 樣品處理
6.1 沉降顆粒物
6.2 底表沉積物
7 成分分析
7.1 電鏡及光鏡掃描
7.2 底表沉積物粒度的測定
7.3 顆粒有機碳、顆粒有機氮、顆粒碳和顆粒氮的分析
7.4 顆粒磷(PP)的分析
7.4.1 試劑配制
7.4.2 顆粒物和沉積物樣品測定
7.4.3 工作曲線
8 樣品均勻性實驗
9 顆粒物沉降通量的計算
10 再懸浮比率的計算
11 再懸浮顆粒物來源分析
第三章 黃、東海沉降顆粒物的類型及沉降機制
1 樣品采集與方法
2 結(jié)果
2.1 沉降顆粒物類型及特征
2.2 顆粒物聚合體的類型
3 討論
3.1 顆粒物聚合體的類型及沉降機理
3.2 顆粒物聚合的控制因素
3.3 顆粒物聚合體的消減
第四章 黃海夏季水域沉降顆粒物的垂直通量
1 實驗
1.1 研究海域
1.2 采樣與分析
2 結(jié)果
2.1 沉降顆粒物及底表沉積物中各組分百分含量
2.2 沉降顆粒物及各組分垂直通量
2.3 再懸浮比率
3 討論
3.1 顆粒物的類型與來源
3.2 不同水層顆粒物組分的變化
3.3 沉降通量與流場
3.4 再懸浮模型
第五章 黃海秋季水域沉降顆粒物的垂直通量
1 實驗
2 結(jié)果
2.1 沉降顆粒物類型
2.2 沉積物粒度參數(shù)
2.3 顆粒物及底表沉積物中各組分百分含量
2.4 沉降顆粒物及各組分垂直通量
3 討論
4 小結(jié)
第六章 東海秋季水域沉降顆粒物的垂直通量
1 實驗
2 結(jié)果
2.1 沉降顆粒物類型
2.2 沉降顆粒物及沉積物組分
2.3 沉降顆粒物垂直通量
2.4 再懸浮比率
3 討論
3.1 沉降顆粒物類型
3.2 沉降顆粒物及沉積物組分變化
3.3 POC凈沉降通量
3.4 平流與再懸浮
4 小結(jié)
第七章 主要結(jié)論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本文編號:3903395
【文章頁數(shù)】:78 頁
【學(xué)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 研究歷史
2 顆粒物的主要來源及垂直轉(zhuǎn)移過程
3 顆粒物沉降動力學(xué)研究
3.1 物理過程
3.2 生物過程
4 顆粒物沉降速率的研究
5 再懸浮的研究
5.1 再懸浮產(chǎn)生原因
5.1.1 風(fēng)暴作用
5.1.2 潮流作用
5.1.3 生物擾動
6 沉積物捕獲器
6.1 理論分析
6.2 設(shè)計的基本要求
6.3 目前世界上常用的幾種捕獲器
6.3.1 圓柱型捕獲器
6.3.2 梅花型捕獲器
6.3.3 圓柱型與漏斗形的組合
6.3.4 漏斗形捕獲器
7 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
第二章 材料與方法
1 沉積物捕獲器
2 前期準備
3 儀器與試劑
4 采樣地點
5 樣品收集與保存
6 樣品處理
6.1 沉降顆粒物
6.2 底表沉積物
7 成分分析
7.1 電鏡及光鏡掃描
7.2 底表沉積物粒度的測定
7.3 顆粒有機碳、顆粒有機氮、顆粒碳和顆粒氮的分析
7.4 顆粒磷(PP)的分析
7.4.1 試劑配制
7.4.2 顆粒物和沉積物樣品測定
7.4.3 工作曲線
8 樣品均勻性實驗
9 顆粒物沉降通量的計算
10 再懸浮比率的計算
11 再懸浮顆粒物來源分析
第三章 黃、東海沉降顆粒物的類型及沉降機制
1 樣品采集與方法
2 結(jié)果
2.1 沉降顆粒物類型及特征
2.2 顆粒物聚合體的類型
3 討論
3.1 顆粒物聚合體的類型及沉降機理
3.2 顆粒物聚合的控制因素
3.3 顆粒物聚合體的消減
第四章 黃海夏季水域沉降顆粒物的垂直通量
1 實驗
1.1 研究海域
1.2 采樣與分析
2 結(jié)果
2.1 沉降顆粒物及底表沉積物中各組分百分含量
2.2 沉降顆粒物及各組分垂直通量
2.3 再懸浮比率
3 討論
3.1 顆粒物的類型與來源
3.2 不同水層顆粒物組分的變化
3.3 沉降通量與流場
3.4 再懸浮模型
第五章 黃海秋季水域沉降顆粒物的垂直通量
1 實驗
2 結(jié)果
2.1 沉降顆粒物類型
2.2 沉積物粒度參數(shù)
2.3 顆粒物及底表沉積物中各組分百分含量
2.4 沉降顆粒物及各組分垂直通量
3 討論
4 小結(jié)
第六章 東海秋季水域沉降顆粒物的垂直通量
1 實驗
2 結(jié)果
2.1 沉降顆粒物類型
2.2 沉降顆粒物及沉積物組分
2.3 沉降顆粒物垂直通量
2.4 再懸浮比率
3 討論
3.1 沉降顆粒物類型
3.2 沉降顆粒物及沉積物組分變化
3.3 POC凈沉降通量
3.4 平流與再懸浮
4 小結(jié)
第七章 主要結(jié)論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本文編號:39033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390339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