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海洋學論文 >

中國東部海區(qū)沉積物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及沉積物、有機碳埋藏通量的初步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10-28 22:24
  對中國東部海區(qū)現(xiàn)代沉積物、有機碳的沉積和埋藏通量進行了初步研究,并通過沉積學、元素地球化學分析探討黃、東,F(xiàn)代河流沉積物輸送。此外,以黃東海陸架沉積物剖面、長江三角洲古土壤為例,探討陸架、濱海地區(qū)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等短尺度與中等尺度全球變化因素在沉積物中的記錄。 通過對東海陸架區(qū)180多個沉積物剖面的沉積速率進行分析,結(jié)果表明,東海陸架區(qū)沉積物年沉積量占輸入總量的96%,僅有少量(約4%)向沖繩海槽乃至開闊大洋輸送。東海陸架較高的沉積物“捕獲率”一方面是由于其具有寬闊的陸架(500-600公里),另一方面在于其獨特的沉積物輸送模式——由東海沿岸流和臺灣暖流驅(qū)動的沉積物沿岸搬運。將沉積速率數(shù)據(jù)與表層沉積物TOC含量相結(jié)合,初步估算出東海陸架的有機碳埋藏通量為7.4百萬噸碳/年。運用有機碳、氮同位素進行物源分析,估算出進入沉積物的陸源及海源有機碳占各自總量的10%和5.5%,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較高的有機碳埋藏比例推斷是緣于東海高沉積速率。東海陸架有機碳的埋藏速率分布很不均勻,河口地區(qū)以及陸架坡折帶要遠高于其它地區(qū),表明河流物質(zhì)輸入以及黑潮涌升是控制有機碳埋藏的主要... 

【文章頁數(shù)】:88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第一部分:東海沉積物及有機碳埋藏通量與物質(zhì)平衡
1.Introduction
2.Morphology and circulation pattern in East China Sea
3.Sediment pattern and sedimentary flux in the ECS
    3.1 Pattern of surface sediments in the shelf
    3.2 Input of terrestrial sediment
    3.3 Sedimentation rate and deposition flux
    3.4 Transport across the shelf
    3.5 Estimation of sediment budget
4.Organic carbon burial flux and carbon budget
    4.1 Organic Carbon Burial flux
    4.2 Marine versus Terrestrial Sources
    4.3 Carbon Budget
5.Conclusions
6.references 第二部分:黃、東海沉積物元素地球化學特征
1.前言
2.研究區(qū)概況
3.沉積學特征
    3.1 樣品及剖面簡要描述
    3.2 粒度及沉積速率
4.剖面元素地球化學特征
5.物源初探
6.重金屬元素歷史變化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7.結(jié)論
8.附圖
9.參考文獻 第三部分:長江三角洲古土壤發(fā)育與晚更新世末海平面變化的耦合關(guān)系
1.前言
2.樣品及研究方法
3.結(jié)果
    3.1 古土壤剖面粒度特征
    3.2 有機穩(wěn)定碳同位素
    3.3 堿-堿土金屬元素與化學風化
4.討論
    4.1 母質(zhì)成因及沉積過程
    4.2 古植被與古降雨
    4.3 古土壤發(fā)育與晚更新世末海平面變化
5.結(jié)論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長江三角洲晚第四紀古土壤的古環(huán)境及古氣候信息[J]. 鄧兵,吳國瑄,李從先.  海洋地質(zhì)與第四紀地質(zhì). 2003(02)
[2]黃土高原現(xiàn)代土壤和古土壤有機碳同位素對植被的響應[J]. 劉衛(wèi)國,寧有豐,安芷生,鹿化煜,曹蘊寧,吳振海.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2(10)
[3]長江三角洲第一古土壤層的孢粉、藻類及其古環(huán)境意義[J]. 覃軍干,吳國瑄,鄧兵,李從先.  科學通報. 2002(17)
[4]長江三角洲古土壤有機元素組成及古環(huán)境意義[J]. 鄧兵,李從先.  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07)
[5]上新世紅黏土的碳同位素記錄與青藏高原隆升的關(guān)系[J]. 姜文英,彭淑貞,郝青振,劉東生,彭淑貞.  科學通報. 2001(24)
[6]江蘇太湖平原北翼的第四紀孢粉與環(huán)境[J]. 周曙,鄒松梅,劉志平,蔣夢林,朱志遠,劉金陵,鐘石蘭,李星學,穆西南,韓輝友,李升峰.  微體古生物學報. 2001(01)
[7]C3,C4植物和現(xiàn)代土壤中硅酸體碳同位素分析[J]. 王永吉,呂厚遠,王國安,楊輝,李珍.  科學通報. 2000(09)
[8]南黃海環(huán)流的若干特征[J]. 湯毓祥,鄒娥梅,李興宰,李載學.  海洋學報(中文版). 2000(01)
[9]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第一古土壤層及其古氣候記錄[J]. 鄧兵,吳國瑄,李從先.  海洋地質(zhì)與第四紀地質(zhì). 1999(03)
[10]長江三角洲地區(qū)晚第四紀古土壤發(fā)育的階段性[J]. 陳慶強,李從先.  科學通報. 1998(23)



本文編號:369739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369739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5f02d***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