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微微型浮游生物結構及葉綠素α最大值的形成機制
發(fā)布時間:2022-01-05 17:18
2000年7月,樣品采自珠江口到東沙島西南部海域的一個斷面,并增加臺灣淺灘上升流站位一個,主要分析了葉綠素。生物量和初級生產力的粒級組成與時空分布、微微型浮游生物的豐度、碳生物量及類群組成的垂向結構,并探討了該海區(qū)亞表層葉綠素最大值(SCM)的形成機制,結果表明: 葉綠素a生物量在水平分布上表現(xiàn)出從珠江口到近岸水并到外海的梯度變化趨勢,SCS1站位的生物量介于近岸水與外海之間。SCS6測站以東具有明顯的低生物量特征,表層平均葉綠素a濃度僅0.086±0.031mg.m-3,而平均光合作用速率也僅1.565±0.347mg.m-3.d-1;海區(qū)初級生產力介于306.29-130.9mgC.m-2.d-1之間,真光層厚度對初級生產力的分布具有顯著的影響;垂向分布上極值現(xiàn)象明顯,都在亞表層形成生物量與初級生產力的最大值;在粒級結構方面,微微型浮游植物在其中占有主導地位,其在外海站位對水柱葉綠素。生物量和初級生產力的平均貢獻分別為75.0±7.1%和52.2±14.6%;日變化方...
【文章來源】:廈門大學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8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謝
縮寫詞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海區(qū)特征及材料與方法
第一節(jié) 站位設置與采樣
第二節(jié) 海區(qū)概況及調查期間的水文特征
第三節(jié) 分析方法
第三章 葉綠素a與初級生產力的時空分布及粒級結構
第一節(jié) 引言
第二節(jié) 葉綠素a與初級生產力的時空分布及粒級結構
第三節(jié) 初級生產力的控制機制初探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微微型浮游生物的群落結構動力學
第一節(jié) 引言
第二節(jié) 微微型浮游生物的時空分布特征
第三節(jié) 微微型浮游植物組成結構變化及其受控機制
第四節(jié) 自養(yǎng)類群與異養(yǎng)細菌的關系
第五節(jié) 微微型浮游生物周日變化及其調控機制
本章小結
第五章 亞表層葉綠素口最大值的形成機制初探
第一節(jié) 引言
第二節(jié) 與SCM相關的描述參數(shù)及其變化趨勢
第三節(jié) 亞表層葉綠素口最大值的形成機制初探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南沙群島海域理化參數(shù)垂向分布特征及躍層生態(tài)系的提法[J]. 林洪瑛,韓舞鷹. 海洋學報(中文版). 2001(01)
[2]南海北部上層海洋變化的定點觀測分析[J]. 方文東,施平,毛慶文,甘子鈞. 海洋學報(中文版). 2000(05)
[3]基于沉積物捕獲器的南海表層初級生產力及輸出生產力估算[J]. 陳建芳,鄭連福,M.G.Wiesner,陳榮華,鄭玉龍,H.K.Wong. 科學通報. 1998(06)
[4]南海的碳通量研究[J]. 韓舞鷹,林洪瑛,蔡艷雅. 海洋學報(中文版). 1997(01)
[5]南海北部—觀測點內潮特征的初步分析[J]. 邱章,徐錫禎,龍小敏. 熱帶海洋. 1996(04)
[6]南大洋藍細菌和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的豐度與分布[J]. 寧修仁,史君賢,劉子琳,蔡昱明. 中國科學C輯:生命科學. 1996(02)
[7]原綠球藻──海洋生態(tài)學研究的新領域[J]. 焦念志,陳念紅. 海洋科學. 1995(04)
[8]南沙海域上層海水碳垂直通量的初步研究[J]. 韓舞鷹,王明彪,王漢奎. 海洋與湖沼. 1994(03)
[9]南海不同海區(qū)葉綠素a和海水熒光值的垂向變化[J]. 黃良民. 熱帶海洋. 1992(04)
[10]南海中部葉綠素a分布和光合作用及其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J]. 陳興群,陳其煥,莊亮鐘. 海洋學報(中文版). 1989(03)
本文編號:3570753
【文章來源】:廈門大學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8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謝
縮寫詞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海區(qū)特征及材料與方法
第一節(jié) 站位設置與采樣
第二節(jié) 海區(qū)概況及調查期間的水文特征
第三節(jié) 分析方法
第三章 葉綠素a與初級生產力的時空分布及粒級結構
第一節(jié) 引言
第二節(jié) 葉綠素a與初級生產力的時空分布及粒級結構
第三節(jié) 初級生產力的控制機制初探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微微型浮游生物的群落結構動力學
第一節(jié) 引言
第二節(jié) 微微型浮游生物的時空分布特征
第三節(jié) 微微型浮游植物組成結構變化及其受控機制
第四節(jié) 自養(yǎng)類群與異養(yǎng)細菌的關系
第五節(jié) 微微型浮游生物周日變化及其調控機制
本章小結
第五章 亞表層葉綠素口最大值的形成機制初探
第一節(jié) 引言
第二節(jié) 與SCM相關的描述參數(shù)及其變化趨勢
第三節(jié) 亞表層葉綠素口最大值的形成機制初探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南沙群島海域理化參數(shù)垂向分布特征及躍層生態(tài)系的提法[J]. 林洪瑛,韓舞鷹. 海洋學報(中文版). 2001(01)
[2]南海北部上層海洋變化的定點觀測分析[J]. 方文東,施平,毛慶文,甘子鈞. 海洋學報(中文版). 2000(05)
[3]基于沉積物捕獲器的南海表層初級生產力及輸出生產力估算[J]. 陳建芳,鄭連福,M.G.Wiesner,陳榮華,鄭玉龍,H.K.Wong. 科學通報. 1998(06)
[4]南海的碳通量研究[J]. 韓舞鷹,林洪瑛,蔡艷雅. 海洋學報(中文版). 1997(01)
[5]南海北部—觀測點內潮特征的初步分析[J]. 邱章,徐錫禎,龍小敏. 熱帶海洋. 1996(04)
[6]南大洋藍細菌和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的豐度與分布[J]. 寧修仁,史君賢,劉子琳,蔡昱明. 中國科學C輯:生命科學. 1996(02)
[7]原綠球藻──海洋生態(tài)學研究的新領域[J]. 焦念志,陳念紅. 海洋科學. 1995(04)
[8]南沙海域上層海水碳垂直通量的初步研究[J]. 韓舞鷹,王明彪,王漢奎. 海洋與湖沼. 1994(03)
[9]南海不同海區(qū)葉綠素a和海水熒光值的垂向變化[J]. 黃良民. 熱帶海洋. 1992(04)
[10]南海中部葉綠素a分布和光合作用及其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J]. 陳興群,陳其煥,莊亮鐘. 海洋學報(中文版). 1989(03)
本文編號:35707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357075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