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與臺灣島東部海域淺地層碳酸鹽旋回
發(fā)布時間:2022-01-04 06:49
前人提出南海晚第四紀碳酸鈣含量變化存在"大西洋型"和"太平洋型"兩種基本類型,本文利用δ18O、CaCO3含量、Al2O3含量、SiO2含量、浮游有孔蟲豐度及鈣質(zhì)超微化石豐度,來表征南海與臺灣東部海域13個柱狀樣的碳酸鹽旋回特征。CaCO3含量和SiO2含量通常是表征碳酸鹽旋回的良好指標,二者的變化常呈相互消長關(guān)系。研究區(qū)碳酸鹽旋回包括"大西洋型"和"太平洋型"兩種標準型式,但也存在不規(guī)則形態(tài)。"大西洋型"碳酸鹽旋回與海平面冰期-間冰期升降旋回密切相關(guān),本文研究的具有該旋回特征的柱狀樣主要分布在南海水深3000 m以淺區(qū)域,其中南海北部碳酸鹽旋回很可能伴隨著海平面下降(上升)期間富集陸源較粗(細)顆粒物的過程。"太平洋型"碳酸鹽旋回在南海現(xiàn)今碳酸鈣溶躍面上下很大水深范圍都有分布,碳酸鈣溶解作用旋回不是"太平洋型"碳酸鹽旋回的根本原因。本文研究的臺灣東部海域柱狀樣碳酸鹽旋回既不屬于大西洋型,也不屬于太平洋型。研究區(qū)淺地層沉積速率變化與碳...
【文章來源】:中國地質(zhì). 2020,47(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5 頁
【部分圖文】:
柱狀樣站位
前人常用沉積物Ca CO3含量變化表達南海碳酸鹽旋回,用有孔蟲δ18O曲線表達冰期旋回,發(fā)現(xiàn)南海碳酸鹽旋回和冰期旋回密切相關(guān),而且常將Ca CO3含量變化與陸源物質(zhì)對海洋生源鈣質(zhì)物質(zhì)的稀釋作用聯(lián)系在一起(汪品先等,1995)。Al2O3與Si O2通常是輸入海洋的陸源物質(zhì)中代表性常量元素(Taylor and Mc Lennan,1985;Wehausen and Brumsack,2002;金秉福等,2003;Sun et al.,2008;李小潔等,2015;藍先洪等,2017),而浮游有孔蟲和鈣質(zhì)超微化石是海洋生源Ca CO3優(yōu)勢組分(Ziveri et al.,2007;Poulton et al.,2007;Schluter et al.,2011),因此,本文利用δ18O、Ca CO3含量、Al2O3含量、Si O2含量、浮游有孔蟲豐度及鈣質(zhì)超微化石豐度來表征研究區(qū)碳酸鹽旋回變化特征。4.1 南海東南部碳酸鹽旋回
柱狀樣TP71的MIS1期與MIS2期的界限比較清晰,MIS2期和MIS3的界限不易確定,但該柱狀樣Ca CO3含量變化曲線也基本與δ18O變化曲線相平行(圖3)。Al2O3含量與Si O2含量變化趨勢一致,都和Ca CO3含量變化趨勢相反,浮游有孔蟲豐度和鈣質(zhì)超微化石豐度變化的相關(guān)性弱,二者各自和Ca CO3含量變化相似性也較弱(圖3)。4.2 南海西南部碳酸鹽旋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渤海西部表層沉積物的地球化學記錄[J]. 藍先洪,李日輝,王中波,陳曉輝,顧兆峰,徐曉達. 海洋地質(zhì)與第四紀地質(zhì). 2017(03)
[2]南海北部表層沉積物碳酸鈣含量及主要鈣質(zhì)微體化石豐度分布[J]. 張江勇,周洋,陳芳,高紅芳,張欣,段虓. 第四紀研究. 2015 (06)
[3]南海北部沉積物常量元素變化、碳酸鹽旋回及其古環(huán)境意義[J]. 李小潔,梁蓮姬,吳楓,孫有斌. 第四紀研究. 2015 (02)
[4]東海內(nèi)陸架泥質(zhì)區(qū)表層沉積物常量元素地球化學及其地質(zhì)意義[J]. 劉升發(fā),石學法,劉焱光,朱愛美,宋曉紅. 海洋科學進展. 2010(01)
[5]臺西南海域表層沉積物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義[J]. 劉廣虎,李軍,陳道華,劉堅. 海洋地質(zhì)與第四紀地質(zhì). 2006(05)
[6]海洋沉積環(huán)境和物源的元素地球化學記錄釋讀[J]. 金秉福,林振宏,季福武. 海洋科學進展. 2003(01)
本文編號:3567884
【文章來源】:中國地質(zhì). 2020,47(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5 頁
【部分圖文】:
柱狀樣站位
前人常用沉積物Ca CO3含量變化表達南海碳酸鹽旋回,用有孔蟲δ18O曲線表達冰期旋回,發(fā)現(xiàn)南海碳酸鹽旋回和冰期旋回密切相關(guān),而且常將Ca CO3含量變化與陸源物質(zhì)對海洋生源鈣質(zhì)物質(zhì)的稀釋作用聯(lián)系在一起(汪品先等,1995)。Al2O3與Si O2通常是輸入海洋的陸源物質(zhì)中代表性常量元素(Taylor and Mc Lennan,1985;Wehausen and Brumsack,2002;金秉福等,2003;Sun et al.,2008;李小潔等,2015;藍先洪等,2017),而浮游有孔蟲和鈣質(zhì)超微化石是海洋生源Ca CO3優(yōu)勢組分(Ziveri et al.,2007;Poulton et al.,2007;Schluter et al.,2011),因此,本文利用δ18O、Ca CO3含量、Al2O3含量、Si O2含量、浮游有孔蟲豐度及鈣質(zhì)超微化石豐度來表征研究區(qū)碳酸鹽旋回變化特征。4.1 南海東南部碳酸鹽旋回
柱狀樣TP71的MIS1期與MIS2期的界限比較清晰,MIS2期和MIS3的界限不易確定,但該柱狀樣Ca CO3含量變化曲線也基本與δ18O變化曲線相平行(圖3)。Al2O3含量與Si O2含量變化趨勢一致,都和Ca CO3含量變化趨勢相反,浮游有孔蟲豐度和鈣質(zhì)超微化石豐度變化的相關(guān)性弱,二者各自和Ca CO3含量變化相似性也較弱(圖3)。4.2 南海西南部碳酸鹽旋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渤海西部表層沉積物的地球化學記錄[J]. 藍先洪,李日輝,王中波,陳曉輝,顧兆峰,徐曉達. 海洋地質(zhì)與第四紀地質(zhì). 2017(03)
[2]南海北部表層沉積物碳酸鈣含量及主要鈣質(zhì)微體化石豐度分布[J]. 張江勇,周洋,陳芳,高紅芳,張欣,段虓. 第四紀研究. 2015 (06)
[3]南海北部沉積物常量元素變化、碳酸鹽旋回及其古環(huán)境意義[J]. 李小潔,梁蓮姬,吳楓,孫有斌. 第四紀研究. 2015 (02)
[4]東海內(nèi)陸架泥質(zhì)區(qū)表層沉積物常量元素地球化學及其地質(zhì)意義[J]. 劉升發(fā),石學法,劉焱光,朱愛美,宋曉紅. 海洋科學進展. 2010(01)
[5]臺西南海域表層沉積物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義[J]. 劉廣虎,李軍,陳道華,劉堅. 海洋地質(zhì)與第四紀地質(zhì). 2006(05)
[6]海洋沉積環(huán)境和物源的元素地球化學記錄釋讀[J]. 金秉福,林振宏,季福武. 海洋科學進展. 2003(01)
本文編號:35678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356788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