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海域波流條件下的懸移質濃度分布特征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0-19 01:03
海岸工程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是泥沙的懸移、輸運和沉積問題,研究波流共同作用下懸移質泥沙的濃度分布對進一步的理論研究及工程設計都有重要的意義。國內外關于懸移質泥沙的理論研究成果較多,包括懸沙與底沙交換機理、懸移質的垂向濃度分布、水流挾沙能力以及懸移質輸沙模型等。但由于實測資料稀缺,海岸地區(qū)的動力作用機制復雜,理論公式具有區(qū)域性,不能較好地符合現場懸移質濃度分布。本文利用2006年冬季和夏季兩次全潮大面同步觀測資料,分析了海區(qū)的水動力特征。在此基礎上首先分析論述了海域的懸移質濃度時空分布特征,發(fā)現懸移質濃度平面分布和垂向分布在時間上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變化和大小潮周期變化特征;并利用圖解法定性討論了懸移質濃度與波浪、潮流的相關性。其次詳細研究了兩季節(jié)的懸移質泥沙濃度垂向分布,首先引入指數型流速分布公式,以及床面0.85m之上泥沙垂向擴散系數εz不隨深度變化的理論,推導了懸移質濃度垂向分布公式,同時也驗證了張瑞瑾和Rouse公式在海岸的適用性,并且根據實測資料給定了參考濃度的經驗公式。
【文章來源】:中國海洋大學山東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7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1相對含沙量aSS沿垂線的分布
2含沙量分布的示意圖
南的外部海域,如圖 3.1.1 所示。白沙口瀉湖,位于乳山縣南部,海陽所東側,口門西起西沙咀東端(36°48′27″N,121°37′36″E),東止東沙咀東端(36°48′33″,121°37′36″),寬 0.1km,灣口建有潮汐電站。瀉湖面積 4.45km2,岸線長 13.29km,瀉湖內除潮汐汊道水深 1~2m 外,95%面積為潮灘,并有白沙灘河流入,因口門沙咀之石英砂質純色白,故名白沙口。整個研究海域的經緯度范圍在北緯 36°40′-36°48′,東經 121°37′-121°42′。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ADP-XR和OBS-3A的潮灘水文泥沙過程研究 以膠州灣北部紅島潮灘為例[J]. 楊世倫,李鵬,郜昂,張經. 海洋學報(中文版). 2006(05)
[2]粉沙質海岸波浪和潮流作用下泥沙垂線分布研究[J]. 楊華,趙沖久,侯志強,張書莊. 水道港口. 2006(03)
[3]海岸河口泥沙數學模型研究進展[J]. 李孟國. 海洋工程. 2006(01)
[4]基于二階Stokes波下海岸懸沙濃度的理論分析[J]. 連石水,趙利平,沈小雄. 水運工程. 2005(12)
[5]運用Sea WiFS遙感數據探測中國東部沿海懸浮泥沙濃度的研究[J]. 廖迎娣,張瑋,P.Y.Deschamps. 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A輯). 2005(05)
[6]泉州灣泥沙運移特征的初步研究[J]. 李朝新,劉振夏,胡澤建,谷東起,邊淑華. 海洋通報. 2004(02)
[7]長江口水域懸沙濃度時空變化與泥沙再懸浮[J]. 陳沈良,張國安,楊世倫,虞志英. 地理學報. 2004(02)
[8]河口泥沙研究的進展[J]. 周濟福,曹文洪,楊淑慧,劉青泉. 泥沙研究. 2003(06)
[9]波流共同作用下粉沙質懸移質運動規(guī)律的研究[J]. 趙沖久,秦崇仁,楊華,曹祖德,蔡嘉熙,馮玉林,楊樹森. 水道港口. 2003(03)
[10]懸移質水流挾沙能力與輸沙特性[J]. 費祥俊. 泥沙研究. 2003(03)
碩士論文
[1]波浪及波流共同作用下懸移質濃度垂線分布的研究[D]. 嚴冰.天津大學 2004
[2]波流共同作用下懸沙濃度垂向分布的研究[D]. 王建峰.天津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443853
【文章來源】:中國海洋大學山東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7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1相對含沙量aSS沿垂線的分布
2含沙量分布的示意圖
南的外部海域,如圖 3.1.1 所示。白沙口瀉湖,位于乳山縣南部,海陽所東側,口門西起西沙咀東端(36°48′27″N,121°37′36″E),東止東沙咀東端(36°48′33″,121°37′36″),寬 0.1km,灣口建有潮汐電站。瀉湖面積 4.45km2,岸線長 13.29km,瀉湖內除潮汐汊道水深 1~2m 外,95%面積為潮灘,并有白沙灘河流入,因口門沙咀之石英砂質純色白,故名白沙口。整個研究海域的經緯度范圍在北緯 36°40′-36°48′,東經 121°37′-121°42′。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ADP-XR和OBS-3A的潮灘水文泥沙過程研究 以膠州灣北部紅島潮灘為例[J]. 楊世倫,李鵬,郜昂,張經. 海洋學報(中文版). 2006(05)
[2]粉沙質海岸波浪和潮流作用下泥沙垂線分布研究[J]. 楊華,趙沖久,侯志強,張書莊. 水道港口. 2006(03)
[3]海岸河口泥沙數學模型研究進展[J]. 李孟國. 海洋工程. 2006(01)
[4]基于二階Stokes波下海岸懸沙濃度的理論分析[J]. 連石水,趙利平,沈小雄. 水運工程. 2005(12)
[5]運用Sea WiFS遙感數據探測中國東部沿海懸浮泥沙濃度的研究[J]. 廖迎娣,張瑋,P.Y.Deschamps. 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A輯). 2005(05)
[6]泉州灣泥沙運移特征的初步研究[J]. 李朝新,劉振夏,胡澤建,谷東起,邊淑華. 海洋通報. 2004(02)
[7]長江口水域懸沙濃度時空變化與泥沙再懸浮[J]. 陳沈良,張國安,楊世倫,虞志英. 地理學報. 2004(02)
[8]河口泥沙研究的進展[J]. 周濟福,曹文洪,楊淑慧,劉青泉. 泥沙研究. 2003(06)
[9]波流共同作用下粉沙質懸移質運動規(guī)律的研究[J]. 趙沖久,秦崇仁,楊華,曹祖德,蔡嘉熙,馮玉林,楊樹森. 水道港口. 2003(03)
[10]懸移質水流挾沙能力與輸沙特性[J]. 費祥俊. 泥沙研究. 2003(03)
碩士論文
[1]波浪及波流共同作用下懸移質濃度垂線分布的研究[D]. 嚴冰.天津大學 2004
[2]波流共同作用下懸沙濃度垂向分布的研究[D]. 王建峰.天津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4438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3443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