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類El Ni(?)o的表征、演變過程及其對次年我國夏季降水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1-07-29 14:38
利用月平均Hadley環(huán)流中心海表溫度、美國全球海洋數(shù)據(jù)同化系統(tǒng)(GODAS)海洋溫度、日本氣象廳(JMA)海洋溫度和NCEP/NCAR大氣環(huán)流等資料,探討了傳統(tǒng)El Nino和El Nino Modoki的主要海氣耦合特征,基于海洋上層熱含量(HC)定義了一種新的El Nino指數(shù)HCEI和HCEMI。根據(jù)海表溫度異常SSTA沿赤道(5°—5°N)的演變特征,區(qū)分了兩類事件不同的衰減型,并進一步探討了兩類El Nino的次表層海溫演變過程及其對次年我國夏季降水異常分布的可能影響,得到以下主要結論:(1)兩類El Nino海氣耦合特征存在顯著差異,El Nino Modoki期間海氣耦合異常環(huán)流系統(tǒng)較傳統(tǒng)El Nino明顯西移。以往定量表征El Nino年際變化的指標大多基于SSTA或海平面氣壓SLP,本文選取HC作為研究指標,定義了一組新的El Nino海氣耦合指數(shù)HCEI和HCEMI來描述兩類El Nino事件及其海氣響應。較以往基于SST的El Nino指數(shù),HCEI和HCEMI不僅能更清楚地表征和區(qū)分兩類El Nino(如1993年的傳統(tǒng)El Nino和2006年的El Nin...
【文章來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蘇省
【文章頁數(shù)】:8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引言
1.2 國內(nèi)外研究進展
1.2.1 兩類El Nino的基本認識
1.2.2 兩類El Nino的監(jiān)測指標
1.2.3 兩類El Nino的發(fā)生發(fā)展機制
1.2.4 兩類El Nino的氣候影響
1.3 主要研究內(nèi)容
1.3.1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1.3.2 章節(jié)安排
第二章 資料和方法
2.1 資料說明
2.2 物理量計算
2.3 方法簡介
2.3.1 EOF、MV—EOF
2.3.2 相關分析
2.3.3 一元線性回歸分析
2.3.4 T檢驗
第三章 兩類El Nino的表征及其海氣耦合特征
3.1 引言
3.2 熱帶太平洋海氣耦合過程的主要模態(tài)
3.2.1 傳統(tǒng)El Nino型和El Nino Modoki型的海氣耦合特征
3.2.2 傳統(tǒng)El Nino型和El Nino Modoki型海氣耦合模態(tài)的年際演變特征
3.3 一種新的El Nino海氣耦合指數(shù)
3.3.1 一種基于HC定義的El Nino新指數(shù)
3.3.2 HC指數(shù)表征的兩類El Nino海氣耦合特征
3.4 各指數(shù)表征兩類El Nino海氣耦合特征能力的比較
3.5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兩類El Nino不同衰減型的演變過程特征分析
4.1 引言
4.2 兩類El Nino研究個例的選取
4.3 傳統(tǒng)El Nino的兩種衰減型
4.4 El Nino Modoki的三種衰減型
4.5 本章小結
第五章 兩類El Nino的不同衰減型與我國夏季降水分布特征的聯(lián)系
5.1 引言
5.2 兩類El Nino衰減階段對我國夏季降水的不同影響
5.3 傳統(tǒng)El Nino不同衰減型與我國夏季降水分布特征的聯(lián)系
5.4 El Nino Modoki不同衰減型與我國夏季降水分布特征的聯(lián)系
5.5 本章小結
第六章 全文總結與討論
6.1 主要結論
6.2 特色和可能創(chuàng)新點
6.3 問題與展望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西太平洋暖池區(qū)熱含量和海表溫度與江南春雨的相關性對比研究[J]. 尚可,何金海,朱志偉,詹豐興. 地理科學. 2013(08)
[2]不同分布型厄爾尼諾事件及對中國次年夏季降水的可能影響[J]. 袁媛,楊輝,李崇銀. 氣象學報. 2012(03)
[3]北亞洲大陸冬季地表感熱通量對我國江淮梅雨的影響[J]. 陳圣劼,李棟梁,何金海. 高原氣象. 2012(02)
[4]熱帶太平洋海溫等20℃深度面的演變規(guī)律及其與ENSO循環(huán)的聯(lián)系[J]. 黃瑋,曹杰,黃瀟,劉永. 熱帶氣象學報. 2011(01)
[5]Traditional El Nio and El Ni o Modoki Revisited:Is El Nio Modoki Linearly Independent of Traditional El Nio?[J]. LI Gen,REN Bao-Hua,YANG Cheng-Yun,and ZHENG Jian-Qiu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Hefei 230026,China.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0(02)
[6]海洋上層熱含量的分布特征、變化模態(tài)及觀測手段綜述[J]. 吳曉芬,許建平. 海洋學研究. 2010(01)
[7]西太平洋暖池熱狀況變化特征及其東傳過程[J]. 陳錦年,王宏娜. 海洋與湖沼. 2009(06)
[8]江淮梅雨建立的年際變化及其前期強影響信號分析[J]. 汪靖,何金海,劉宣飛,吳彬貴. 科學通報. 2009(01)
[9]熱帶印度洋SST海盆模態(tài)的“充電/放電”作用——對夏季南亞高壓的影響[J]. 楊建玲,劉秦玉. 海洋學報(中文版). 2008(02)
[10]熱帶太平洋海洋混合層水體振蕩與ENSO循環(huán)[J]. 趙永平,陳永利,王凡,吳愛明.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7(08)
碩士論文
[1]兩類ENSO事件的監(jiān)測及大氣的響應[D]. 曹璐.南京大學 2011
本文編號:3309512
【文章來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蘇省
【文章頁數(shù)】:8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引言
1.2 國內(nèi)外研究進展
1.2.1 兩類El Nino的基本認識
1.2.2 兩類El Nino的監(jiān)測指標
1.2.3 兩類El Nino的發(fā)生發(fā)展機制
1.2.4 兩類El Nino的氣候影響
1.3 主要研究內(nèi)容
1.3.1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1.3.2 章節(jié)安排
第二章 資料和方法
2.1 資料說明
2.2 物理量計算
2.3 方法簡介
2.3.1 EOF、MV—EOF
2.3.2 相關分析
2.3.3 一元線性回歸分析
2.3.4 T檢驗
第三章 兩類El Nino的表征及其海氣耦合特征
3.1 引言
3.2 熱帶太平洋海氣耦合過程的主要模態(tài)
3.2.1 傳統(tǒng)El Nino型和El Nino Modoki型的海氣耦合特征
3.2.2 傳統(tǒng)El Nino型和El Nino Modoki型海氣耦合模態(tài)的年際演變特征
3.3 一種新的El Nino海氣耦合指數(shù)
3.3.1 一種基于HC定義的El Nino新指數(shù)
3.3.2 HC指數(shù)表征的兩類El Nino海氣耦合特征
3.4 各指數(shù)表征兩類El Nino海氣耦合特征能力的比較
3.5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兩類El Nino不同衰減型的演變過程特征分析
4.1 引言
4.2 兩類El Nino研究個例的選取
4.3 傳統(tǒng)El Nino的兩種衰減型
4.4 El Nino Modoki的三種衰減型
4.5 本章小結
第五章 兩類El Nino的不同衰減型與我國夏季降水分布特征的聯(lián)系
5.1 引言
5.2 兩類El Nino衰減階段對我國夏季降水的不同影響
5.3 傳統(tǒng)El Nino不同衰減型與我國夏季降水分布特征的聯(lián)系
5.4 El Nino Modoki不同衰減型與我國夏季降水分布特征的聯(lián)系
5.5 本章小結
第六章 全文總結與討論
6.1 主要結論
6.2 特色和可能創(chuàng)新點
6.3 問題與展望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西太平洋暖池區(qū)熱含量和海表溫度與江南春雨的相關性對比研究[J]. 尚可,何金海,朱志偉,詹豐興. 地理科學. 2013(08)
[2]不同分布型厄爾尼諾事件及對中國次年夏季降水的可能影響[J]. 袁媛,楊輝,李崇銀. 氣象學報. 2012(03)
[3]北亞洲大陸冬季地表感熱通量對我國江淮梅雨的影響[J]. 陳圣劼,李棟梁,何金海. 高原氣象. 2012(02)
[4]熱帶太平洋海溫等20℃深度面的演變規(guī)律及其與ENSO循環(huán)的聯(lián)系[J]. 黃瑋,曹杰,黃瀟,劉永. 熱帶氣象學報. 2011(01)
[5]Traditional El Nio and El Ni o Modoki Revisited:Is El Nio Modoki Linearly Independent of Traditional El Nio?[J]. LI Gen,REN Bao-Hua,YANG Cheng-Yun,and ZHENG Jian-Qiu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Hefei 230026,China.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0(02)
[6]海洋上層熱含量的分布特征、變化模態(tài)及觀測手段綜述[J]. 吳曉芬,許建平. 海洋學研究. 2010(01)
[7]西太平洋暖池熱狀況變化特征及其東傳過程[J]. 陳錦年,王宏娜. 海洋與湖沼. 2009(06)
[8]江淮梅雨建立的年際變化及其前期強影響信號分析[J]. 汪靖,何金海,劉宣飛,吳彬貴. 科學通報. 2009(01)
[9]熱帶印度洋SST海盆模態(tài)的“充電/放電”作用——對夏季南亞高壓的影響[J]. 楊建玲,劉秦玉. 海洋學報(中文版). 2008(02)
[10]熱帶太平洋海洋混合層水體振蕩與ENSO循環(huán)[J]. 趙永平,陳永利,王凡,吳愛明.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7(08)
碩士論文
[1]兩類ENSO事件的監(jiān)測及大氣的響應[D]. 曹璐.南京大學 2011
本文編號:33095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330951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