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中尺度渦旋海表溫度特征統(tǒng)計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7-14 18:54
中尺度渦旋在海洋中無處不在,研究中尺度渦旋的海表溫度(SST)對于研究中尺度渦旋上的海氣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使用南海2000—2015年的SST和海面高度異常(SSHA)衛(wèi)星觀測數(shù)據(jù),分析了南海不同振幅范圍中尺度渦內(nèi)SST的特征。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反氣旋渦(氣旋渦)內(nèi)的SST異常(SSTA)都是正(負)的,大約35%(29%)的反氣旋渦(氣旋渦)與SSTA呈正相關,且在不同振幅范圍下表現(xiàn)出不同的空間和季節(jié)變化。中尺度渦旋內(nèi)合成SSTA與SSHA表現(xiàn)出位相不一致,反氣旋渦(氣旋渦)內(nèi)的SSTA的最大值(最小值)相對于渦心偏向于赤道(兩極)方向。渦旋內(nèi)SSTA與SSHA呈線性相關,反氣旋渦(氣旋渦)振幅每增加1 cm,渦旋內(nèi)平均SSTA則增加(降低)0.02(0.01)℃。
【文章來源】: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0,50(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1 頁
【部分圖文】:
南海2000—2015年中尺度渦旋(a)生命周期、(b)半徑和(c)振幅的分布圖
本節(jié)研究了AEs和CEs中最長壽命的2條渦旋軌跡(見圖3(a))的中尺度渦旋的平均SSTA。平均SSTA是渦流影響區(qū)域內(nèi)的平均SSTA。AE軌跡形成于2009年11月19日臺灣島南部,沿2 000 m等深線向西南方向移動,經(jīng)過275天后(2010年8月13日)在海南島東南部消失。CE軌跡在2009年1月9日呂宋島西部產(chǎn)生并向西傳播,在215天后(2009年7月29日)于~17°N,113°E消失。圖3(b)(3(c))為渦旋內(nèi)平均SSTA和渦旋振幅(Amp)從渦旋產(chǎn)生到消亡的變化曲線。結果表明,AE(CE)軌跡上渦旋內(nèi)的平均SSTA不總是正(負)。 大約56%的AEs內(nèi)的平均SSTA為正,大約75%的CEs內(nèi)的平均SSTA為負。 此外,SSTA與渦旋振幅之間沒有明顯的相關性。為了排除個例的偶然性,還需要對南海所有渦旋內(nèi)的SSTA進行研究。2.3 渦旋SSTA的時空特征
圖4展示了4組不同振幅范圍的AEs和正相關AEs的空間分布。約56%振幅范圍在10.2~26.4 cm的AEs內(nèi)的平均SSTA>0.2 ℃,且基本上分布在AEs的北部和南部傳播通道(見圖4(a))。值得注意的是,只有~46%振幅范圍在7.4~10.2 cm的AEs是正相關的,主要分布在AEs的3個傳播通道上(見圖4(b))。隨著振幅的下降,呈正相關AEs的比率也在下降。振幅范圍為4.4~7.4 cm(見圖4(c))和2~4.4 cm(見圖4(d))的AEs是正相關的比率分別為~39%和~29%。另外,相比于振幅范圍為7.4~26.4 cm的正相關AEs沿渦旋傳播通道分布的特征,振幅范圍為2~7.4 cm的正相關AEs在整個南海盆地上的分布則相對隨機。總體來說,南海有28 609個AEs,其中有10 132個AEs與SSTA呈正相關,即南海正相關AEs的比率為~35%。同樣,本文分析了南海不同振幅范圍內(nèi)CEs的SSTA空間分布特征(見圖5)。對于振幅范圍為10.2~26.4 cm的CEs(見圖5(a)),~50%的CEs內(nèi)平均SSTA<-0.2 ℃,即為正相關CEs,且主要分布在CEs的北部和南部傳播通道上。而只有~40%振幅范圍在7.4~10.2 cm的CEs是正相關的,且主要分布在CEs的3個傳播通道上(見圖5(b))。與AEs相同的是,隨著振幅的下降,呈正相關CEs的比率也在下降。振幅范圍為4.4~7.4 cm(見圖5(c))和2~4.4 cm(見圖5(d))的CEs是正相關的比率分別為~32%和~24%,且在整個南海盆地上呈相對隨機的分布特征。南海有30 381個CEs,其中有8 757個CEs與SSTA呈正相關,因此南海正相關CEs的比率為~29%。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Atmospheric Response to Mesoscale Ocean Eddies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J]. Haoya LIU,Weibiao LI,Shumin CHEN,Rong FANG,Zhuo LI.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8(09)
[2]Automatic detection of oceanic mesoscale edd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J]. 夏瓊,申輝.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15(05)
[3]Mesoscale oceanic edd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from 1992 to 2012:evolution processe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J]. DU Yunyan,YI Jiawei,WU Di,HE Zhigang,WANG Dongxiao,LIANG Fuyua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14(11)
本文編號:3284697
【文章來源】: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0,50(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1 頁
【部分圖文】:
南海2000—2015年中尺度渦旋(a)生命周期、(b)半徑和(c)振幅的分布圖
本節(jié)研究了AEs和CEs中最長壽命的2條渦旋軌跡(見圖3(a))的中尺度渦旋的平均SSTA。平均SSTA是渦流影響區(qū)域內(nèi)的平均SSTA。AE軌跡形成于2009年11月19日臺灣島南部,沿2 000 m等深線向西南方向移動,經(jīng)過275天后(2010年8月13日)在海南島東南部消失。CE軌跡在2009年1月9日呂宋島西部產(chǎn)生并向西傳播,在215天后(2009年7月29日)于~17°N,113°E消失。圖3(b)(3(c))為渦旋內(nèi)平均SSTA和渦旋振幅(Amp)從渦旋產(chǎn)生到消亡的變化曲線。結果表明,AE(CE)軌跡上渦旋內(nèi)的平均SSTA不總是正(負)。 大約56%的AEs內(nèi)的平均SSTA為正,大約75%的CEs內(nèi)的平均SSTA為負。 此外,SSTA與渦旋振幅之間沒有明顯的相關性。為了排除個例的偶然性,還需要對南海所有渦旋內(nèi)的SSTA進行研究。2.3 渦旋SSTA的時空特征
圖4展示了4組不同振幅范圍的AEs和正相關AEs的空間分布。約56%振幅范圍在10.2~26.4 cm的AEs內(nèi)的平均SSTA>0.2 ℃,且基本上分布在AEs的北部和南部傳播通道(見圖4(a))。值得注意的是,只有~46%振幅范圍在7.4~10.2 cm的AEs是正相關的,主要分布在AEs的3個傳播通道上(見圖4(b))。隨著振幅的下降,呈正相關AEs的比率也在下降。振幅范圍為4.4~7.4 cm(見圖4(c))和2~4.4 cm(見圖4(d))的AEs是正相關的比率分別為~39%和~29%。另外,相比于振幅范圍為7.4~26.4 cm的正相關AEs沿渦旋傳播通道分布的特征,振幅范圍為2~7.4 cm的正相關AEs在整個南海盆地上的分布則相對隨機。總體來說,南海有28 609個AEs,其中有10 132個AEs與SSTA呈正相關,即南海正相關AEs的比率為~35%。同樣,本文分析了南海不同振幅范圍內(nèi)CEs的SSTA空間分布特征(見圖5)。對于振幅范圍為10.2~26.4 cm的CEs(見圖5(a)),~50%的CEs內(nèi)平均SSTA<-0.2 ℃,即為正相關CEs,且主要分布在CEs的北部和南部傳播通道上。而只有~40%振幅范圍在7.4~10.2 cm的CEs是正相關的,且主要分布在CEs的3個傳播通道上(見圖5(b))。與AEs相同的是,隨著振幅的下降,呈正相關CEs的比率也在下降。振幅范圍為4.4~7.4 cm(見圖5(c))和2~4.4 cm(見圖5(d))的CEs是正相關的比率分別為~32%和~24%,且在整個南海盆地上呈相對隨機的分布特征。南海有30 381個CEs,其中有8 757個CEs與SSTA呈正相關,因此南海正相關CEs的比率為~29%。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Atmospheric Response to Mesoscale Ocean Eddies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J]. Haoya LIU,Weibiao LI,Shumin CHEN,Rong FANG,Zhuo LI.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8(09)
[2]Automatic detection of oceanic mesoscale edd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J]. 夏瓊,申輝.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15(05)
[3]Mesoscale oceanic edd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from 1992 to 2012:evolution processe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J]. DU Yunyan,YI Jiawei,WU Di,HE Zhigang,WANG Dongxiao,LIANG Fuyua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14(11)
本文編號:32846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328469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