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東?珀懠茌斶\短周期動力過程的遙感觀測與機理探討
發(fā)布時間:2021-07-10 13:18
東海的跨陸架輸運過程是維持東海陸架高生產(chǎn)力的基礎,也是影響東海物質(zhì)和能量交換的關鍵過程,因此對于其動力過程以及物理機制的分析研究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本文采用新一代地球靜止軌道衛(wèi)星的高時空分辨率數(shù)據(jù)取代傳統(tǒng)的極軌衛(wèi)星數(shù)據(jù)對東?珀懠茌斶\過程中的短周期動力過程:浙江沿岸鋒區(qū)不穩(wěn)定鋒波的演變?nèi)^程和臺灣東北部黑潮次表層水涌升導致的表層上升流短周期變化過程進行了詳細的研究,提取并定量分析了短周期變化過程中的詳細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對其動力機制進行了初步探討。通過對靜止軌道海洋水色衛(wèi)星GOCI(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將近 3 年(2011-2013)的 TSS(Total Suspended Solid Particle concentration,總懸浮固體顆粒濃度)影像進行篩選,作者發(fā)現(xiàn)GOCI于2013年9月2日-11日在浙江沿岸鋒區(qū)成功捕獲了一次不穩(wěn)定鋒波演變的全過程。根據(jù)鋒波的旋轉以及分離等形態(tài)特征,整個演變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9月2日-3日為鋒波的發(fā)育階段,9月4日-5日為鋒波的成熟階段,9月6日-11日為鋒波的衰減階段。發(fā)育階段...
【文章來源】:浙江大學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11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東海環(huán)流示意圖
分布圖(b)??外海水團的向岸入侵過程主要是黑潮表層水和次表層水在流經(jīng)東海陸坡區(qū)??時的跨陸坡向岸入侵過程。黑潮的向岸入侵主要發(fā)生在臺灣東北部和日本九州西??南部海域。整體來看,冬季入侵最強,夏季入侵最弱;局部來看,臺灣東北部入??侵最強,日本九州西南部入侵偏弱[1()1]。黑潮在臺灣東北部的向岸入侵隨著黑潮??主軸的季節(jié)性遷移有著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92’119]。夏季,黑潮流量增強,主軸離岸??遷徙,黑潮次表層水沿陸坡涌升入侵陸架進而在坡折處形成一個上升流區(qū),上升??流區(qū)最明顯的特征是存在一個橢圓形的氣旋式冷渦中心(圖l-4a),以前的研究??中稱之為“冷穹(cold?dome)”。冬季,黑潮流量減弱,主軸靠近陸架,使得表??層水直接入侵陸架,而表層冷渦不復存在。研究表明涌升到表層的黑潮次表層水??攜帶的營養(yǎng)鹽,特別是磷酸鹽,遠遠大于長江的輸入量,被認為是東海陸架區(qū)最??主要的營養(yǎng)鹽輸入源[31,%?56],因此黑潮次表層水在臺灣東北部的向岸入侵成為??了海洋學界的研究熱點。以往對于黑潮次表層水入侵陸架的研究多關注于臺灣東??
?16??TSS?(kg/m3)??圖1-3浙江沿岸氣候態(tài)GOCI-TSS分布圖(a)以及2016年7月23日的日平均GOCI-TSS??分布圖(b)??外海水團的向岸入侵過程主要是黑潮表層水和次表層水在流經(jīng)東海陸坡區(qū)??時的跨陸坡向岸入侵過程。黑潮的向岸入侵主要發(fā)生在臺灣東北部和日本九州西??南部海域。整體來看,冬季入侵最強,夏季入侵最弱;局部來看,臺灣東北部入??侵最強,日本九州西南部入侵偏弱[1()1]。黑潮在臺灣東北部的向岸入侵隨著黑潮??主軸的季節(jié)性遷移有著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92’119]。夏季,黑潮流量增強,主軸離岸??遷徙,黑潮次表層水沿陸坡涌升入侵陸架進而在坡折處形成一個上升流區(qū),上升??流區(qū)最明顯的特征是存在一個橢圓形的氣旋式冷渦中心(圖l-4a),以前的研究??中稱之為“冷穹(cold?dome)”。冬季,黑潮流量減弱,主軸靠近陸架,使得表??層水直接入侵陸架,而表層冷渦不復存在。研究表明涌升到表層的黑潮次表層水??攜帶的營養(yǎng)鹽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閩浙沿岸流擴展范圍的季節(jié)特征及其對典型海灣的影響[J]. 王翠,郭曉峰,方婧,李青生. 應用海洋學學報. 2018(01)
[2]An altimetric transport index for Kuroshio inflow northeast of Taiwan Island[J]. YAN XiaoMei,SUN Che.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5(05)
[3]Detection of the Kuroshio frontal instable processes (KFIP) in the East China Sea using the MODIS images[J]. JIA Yongjun 1,2,ZHANG Jie 2 1 National Satellite Ocean Application Service,Beijing 100081,China 2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Qingdao 266061,Chin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10(06)
[4]臺灣東北近海冬季上升流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J]. 修樹孟,黃浩升. 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A輯). 2006(03)
[5]長江沖淡水擴展方向的周、旬時段變化[J]. 浦泳修,黃韋艮,許建平. 東海海洋. 2002(02)
[6]臺灣東北海域冷水塊的特征[J]. 孫湘平,修樹孟. 黃渤海海洋. 2002(01)
[7]臺灣東北海域冷渦及其變異的遙感信息研究——Ⅰ.冷渦的季節(jié)性變化[J]. 修樹孟,王克,孫培光. 黃渤海海洋. 2001(02)
[8]臺灣東北海域冷渦的分析[J]. 孫湘平,修樹孟. 海洋通報. 1997(02)
[9]東海海洋鋒的波動及演變特征[J]. 郭炳火,萬邦君,湯毓祥. 黃渤海海洋. 1995(02)
[10]春季東海黑潮鋒面渦旋的觀測與分析[J]. 郭炳火,湯毓祥,陸賽英,孟凡,費尊樂,林葵,李寶華. 海洋學報(中文版). 1995(01)
博士論文
[1]浙江近海潮汐潮流的三維數(shù)值模擬[D]. 陳倩.浙江大學 2002
本文編號:3275986
【文章來源】:浙江大學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11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東海環(huán)流示意圖
分布圖(b)??外海水團的向岸入侵過程主要是黑潮表層水和次表層水在流經(jīng)東海陸坡區(qū)??時的跨陸坡向岸入侵過程。黑潮的向岸入侵主要發(fā)生在臺灣東北部和日本九州西??南部海域。整體來看,冬季入侵最強,夏季入侵最弱;局部來看,臺灣東北部入??侵最強,日本九州西南部入侵偏弱[1()1]。黑潮在臺灣東北部的向岸入侵隨著黑潮??主軸的季節(jié)性遷移有著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92’119]。夏季,黑潮流量增強,主軸離岸??遷徙,黑潮次表層水沿陸坡涌升入侵陸架進而在坡折處形成一個上升流區(qū),上升??流區(qū)最明顯的特征是存在一個橢圓形的氣旋式冷渦中心(圖l-4a),以前的研究??中稱之為“冷穹(cold?dome)”。冬季,黑潮流量減弱,主軸靠近陸架,使得表??層水直接入侵陸架,而表層冷渦不復存在。研究表明涌升到表層的黑潮次表層水??攜帶的營養(yǎng)鹽,特別是磷酸鹽,遠遠大于長江的輸入量,被認為是東海陸架區(qū)最??主要的營養(yǎng)鹽輸入源[31,%?56],因此黑潮次表層水在臺灣東北部的向岸入侵成為??了海洋學界的研究熱點。以往對于黑潮次表層水入侵陸架的研究多關注于臺灣東??
?16??TSS?(kg/m3)??圖1-3浙江沿岸氣候態(tài)GOCI-TSS分布圖(a)以及2016年7月23日的日平均GOCI-TSS??分布圖(b)??外海水團的向岸入侵過程主要是黑潮表層水和次表層水在流經(jīng)東海陸坡區(qū)??時的跨陸坡向岸入侵過程。黑潮的向岸入侵主要發(fā)生在臺灣東北部和日本九州西??南部海域。整體來看,冬季入侵最強,夏季入侵最弱;局部來看,臺灣東北部入??侵最強,日本九州西南部入侵偏弱[1()1]。黑潮在臺灣東北部的向岸入侵隨著黑潮??主軸的季節(jié)性遷移有著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92’119]。夏季,黑潮流量增強,主軸離岸??遷徙,黑潮次表層水沿陸坡涌升入侵陸架進而在坡折處形成一個上升流區(qū),上升??流區(qū)最明顯的特征是存在一個橢圓形的氣旋式冷渦中心(圖l-4a),以前的研究??中稱之為“冷穹(cold?dome)”。冬季,黑潮流量減弱,主軸靠近陸架,使得表??層水直接入侵陸架,而表層冷渦不復存在。研究表明涌升到表層的黑潮次表層水??攜帶的營養(yǎng)鹽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閩浙沿岸流擴展范圍的季節(jié)特征及其對典型海灣的影響[J]. 王翠,郭曉峰,方婧,李青生. 應用海洋學學報. 2018(01)
[2]An altimetric transport index for Kuroshio inflow northeast of Taiwan Island[J]. YAN XiaoMei,SUN Che.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5(05)
[3]Detection of the Kuroshio frontal instable processes (KFIP) in the East China Sea using the MODIS images[J]. JIA Yongjun 1,2,ZHANG Jie 2 1 National Satellite Ocean Application Service,Beijing 100081,China 2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Qingdao 266061,Chin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10(06)
[4]臺灣東北近海冬季上升流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J]. 修樹孟,黃浩升. 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A輯). 2006(03)
[5]長江沖淡水擴展方向的周、旬時段變化[J]. 浦泳修,黃韋艮,許建平. 東海海洋. 2002(02)
[6]臺灣東北海域冷水塊的特征[J]. 孫湘平,修樹孟. 黃渤海海洋. 2002(01)
[7]臺灣東北海域冷渦及其變異的遙感信息研究——Ⅰ.冷渦的季節(jié)性變化[J]. 修樹孟,王克,孫培光. 黃渤海海洋. 2001(02)
[8]臺灣東北海域冷渦的分析[J]. 孫湘平,修樹孟. 海洋通報. 1997(02)
[9]東海海洋鋒的波動及演變特征[J]. 郭炳火,萬邦君,湯毓祥. 黃渤海海洋. 1995(02)
[10]春季東海黑潮鋒面渦旋的觀測與分析[J]. 郭炳火,湯毓祥,陸賽英,孟凡,費尊樂,林葵,李寶華. 海洋學報(中文版). 1995(01)
博士論文
[1]浙江近海潮汐潮流的三維數(shù)值模擬[D]. 陳倩.浙江大學 2002
本文編號:32759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327598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