堿渣煙道氣固碳海水/鹵水脫鈣法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5-17 00:09
煙氣固碳海水/鹵水脫鈣是一種可行的環(huán)境友好的技術(shù)。實驗采用氨堿法生產(chǎn)純堿工藝中排放的白泥為新型堿源,CO2為沉淀劑,對不同煙道氣通量、白泥用量與鹵水高度及海水濃度對鹵水脫鈣率的影響做了研究。結(jié)果表明,實驗條件下煙道氣通量不宜過大,應保持為0.30.4 m3/h;鹵水高度對脫鈣率影響不大;白泥用量應保證白泥中的鎂和鹵水中的鈣物質(zhì)的量比大于3∶1,且鹵水pH≤9.1;人工海水體系中鈣離子初始濃度越高,平衡時脫鈣率越高;脫鈣過程中鹵水的pH不斷下降。實驗證明,價格低廉、來源廣泛的白泥能夠作為新型堿源應用于煙道氣海水/鹵水脫鈣過程,且能取得理想的脫鈣效果,為經(jīng)濟高效的煙道氣海水脫鈣新方法提供了數(shù)據(jù)基礎。
【文章來源】:無機鹽工業(yè). 2017,49(05)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4 頁
【文章目錄】:
1 實驗部分
1.1 實驗理論基礎
1.2 原料、試劑
1.3 實驗儀器
1.4 實驗裝置(圖1)
1.5 實驗方法
2 結(jié)果與討論
2.1 煙道氣通量對脫鈣率的影響
2.2 鹵水高度對脫鈣率的影響
2.3 鎂鈣比對脫鈣率的影響
2.4 海水濃度對實驗的影響
3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鹵水凈化工藝中輕質(zhì)碳酸鈣回收質(zhì)量控制[J]. 顏鑫,盧云峰. 無機鹽工業(yè). 2015(12)
[2]利用立體旋液式并流塔進行煙道氣海水脫鈣研究[J]. 王偉,趙穎穎,袁俊生,張少峰,張繼軍. 水處理技術(shù). 2014(12)
[3]氨堿法純堿生產(chǎn)工藝與設備的發(fā)展特點研究[J]. 左艷梅,閔瑞高. 廣東化工. 2013(13)
[4]利用納濾膜軟化濃海水研究[J]. 袁俊生,焦亮,劉杰. 水處理技術(shù). 2012(11)
[5]溫度、鹽度對CO2法脫除海水中鈣鎂離子的影響[J]. 張繼軍,欒金紅,李霞,袁俊生. 化工進展. 2012(11)
[6]利用CO2脫除海水中的鈣離子和鎂離子[J]. 張繼軍,袁俊生,李霞. 化工進展. 2012(03)
[7]海水濃縮過程中硫酸鈣在不同材料表面結(jié)垢現(xiàn)象的研究[J]. 劉潔,袁建軍. 鹽業(yè)與化工. 2010(04)
[8]納濾海水軟化的實驗研究[J]. 李曉明,王鐸,柴濤,蘇保衛(wèi),高高堦. 高;瘜W工程學報. 2009(04)
[9]堿廠白泥資源化處理技術(shù)的進步與展望[J]. 匡少平,趙輝. 世界科技研究與發(fā)展. 2009 (02)
[10]減少二氧化碳向大氣層的排放——二氧化碳地下儲存研究[J]. 曾榮樹,孫樞,陳代釗,段振豪. 中國科學基金. 2004(04)
本文編號:3190677
【文章來源】:無機鹽工業(yè). 2017,49(05)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4 頁
【文章目錄】:
1 實驗部分
1.1 實驗理論基礎
1.2 原料、試劑
1.3 實驗儀器
1.4 實驗裝置(圖1)
1.5 實驗方法
2 結(jié)果與討論
2.1 煙道氣通量對脫鈣率的影響
2.2 鹵水高度對脫鈣率的影響
2.3 鎂鈣比對脫鈣率的影響
2.4 海水濃度對實驗的影響
3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鹵水凈化工藝中輕質(zhì)碳酸鈣回收質(zhì)量控制[J]. 顏鑫,盧云峰. 無機鹽工業(yè). 2015(12)
[2]利用立體旋液式并流塔進行煙道氣海水脫鈣研究[J]. 王偉,趙穎穎,袁俊生,張少峰,張繼軍. 水處理技術(shù). 2014(12)
[3]氨堿法純堿生產(chǎn)工藝與設備的發(fā)展特點研究[J]. 左艷梅,閔瑞高. 廣東化工. 2013(13)
[4]利用納濾膜軟化濃海水研究[J]. 袁俊生,焦亮,劉杰. 水處理技術(shù). 2012(11)
[5]溫度、鹽度對CO2法脫除海水中鈣鎂離子的影響[J]. 張繼軍,欒金紅,李霞,袁俊生. 化工進展. 2012(11)
[6]利用CO2脫除海水中的鈣離子和鎂離子[J]. 張繼軍,袁俊生,李霞. 化工進展. 2012(03)
[7]海水濃縮過程中硫酸鈣在不同材料表面結(jié)垢現(xiàn)象的研究[J]. 劉潔,袁建軍. 鹽業(yè)與化工. 2010(04)
[8]納濾海水軟化的實驗研究[J]. 李曉明,王鐸,柴濤,蘇保衛(wèi),高高堦. 高;瘜W工程學報. 2009(04)
[9]堿廠白泥資源化處理技術(shù)的進步與展望[J]. 匡少平,趙輝. 世界科技研究與發(fā)展. 2009 (02)
[10]減少二氧化碳向大氣層的排放——二氧化碳地下儲存研究[J]. 曾榮樹,孫樞,陳代釗,段振豪. 中國科學基金. 2004(04)
本文編號:31906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319067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