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中國海物理環(huán)境長期變化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4-04 22:47
東中國海外有大洋信號從邊界傳入,近岸受岸界影響較大而且有徑流流入,上邊界受大氣、風場、太陽輻射的作用,不同海域間也存在著物質能量的交換。綜合以上因素,并進行長期數(shù)值模擬,能消除結構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客觀的反映海洋物理過程,從而保證研究的真實性、連續(xù)性。本文運用ROMS海洋數(shù)值模式,模擬了東中國海近48年的海洋環(huán)境的變化過程。初始場和邊界強迫來自于SODA數(shù)據(jù)資料,上邊界強迫來自于NCEP再分析資料,邊界強迫同時考慮了潮汐的作用,長江、黃河作為近岸海域主要是淡水輸入。渤海海峽斷面,冬季受風應力作用較強,水交換為南北出流,中間為補償入流,夏季斜壓效應占主,海平面由沿岸向中部傾斜,所以流型為北進南出結構。因為所研究海區(qū)水深深淺不一,與海底地形相應的動力學過程應對斷面流速形態(tài)形成與維持起了至關重要的約束作用。海峽流量呈余弦曲線結構,冬季在強的風應力作用下流出渤海,交換量最大值出現(xiàn)在1月為1*104 m3/s;夏季斜壓效應占主,水量流入渤海,水交換量8月份達最大,最大值超過1.5*104 m3/s;春秋為過度季節(jié),渤海海峽的水交換較弱,最小為0.1*104 m3/s。通過渤海海峽斷面進入渤海的...
【文章來源】:中國海洋大學山東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21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東中國海地形圖
圖 1-1 東中國海地形圖 圖 1-2 東中國海的季節(jié)性環(huán)流路徑(Su, 1(a) 冬季(b)夏季(a) (b) (c)圖 1-3 東中國海的潮汐潮流和潮致余流(孫湘平, 2008)
東中國海的潮汐潮流和潮致余流(孫湘平,2008)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東海陸架環(huán)流季節(jié)變化的模擬與分析[J]. 鮑獻文,林霄沛,吳德星,山峰.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03)
[2]黃、渤海熱結構及環(huán)流季節(jié)變化的數(shù)值模擬[J]. 鮑獻文,蘇潔,郭心順,吳德星.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04)
[3]渤海鹽度長期變化特征及可能的主導因素[J]. 吳德星,牟林,李強,鮑獻文,萬修全. 自然科學進展. 2004(02)
[4]渤海夏季潮致-風生-熱鹽環(huán)流的數(shù)值診斷計算[J]. 萬修全,鮑獻文,吳德星,姜華. 海洋與湖沼. 2004(01)
[5]近30年渤海水文和氣象狀況的長期變化及其相互關系[J]. 方國洪,王凱,郭豐義,魏澤勛,范文靜,張冬生,畢家勝. 海洋與湖沼. 2002(05)
[6]渤海海峽斷面溫度結構及流量的季節(jié)變化[J]. 林霄沛,吳德星,鮑獻文,江文勝. 青島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03)
[7]渤、黃、東海夏季環(huán)流的三維斜壓模型[J]. 王凱,馮士筰,施心慧. 海洋與湖沼. 2001(05)
[8]渤海的潮混合特征及潮汐鋒現(xiàn)象[J]. 趙保仁,曹德明,李徽翡,王其茂. 海洋學報(中文版). 2001(04)
[9]中國近海的環(huán)流動力機制研究[J]. 蘇紀蘭. 海洋學報(中文版). 2001(04)
[10]1997—1998年El-Nio至La-Nia期間東海黑潮的變異[J]. 袁耀初,劉勇剛,蘇紀蘭. 地球物理學報. 2001(02)
博士論文
[1]風場等外部強迫對東中國海海洋物理環(huán)境的影響[D]. 徐玲玲.中國海洋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118629
【文章來源】:中國海洋大學山東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21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東中國海地形圖
圖 1-1 東中國海地形圖 圖 1-2 東中國海的季節(jié)性環(huán)流路徑(Su, 1(a) 冬季(b)夏季(a) (b) (c)圖 1-3 東中國海的潮汐潮流和潮致余流(孫湘平, 2008)
東中國海的潮汐潮流和潮致余流(孫湘平,2008)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東海陸架環(huán)流季節(jié)變化的模擬與分析[J]. 鮑獻文,林霄沛,吳德星,山峰.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03)
[2]黃、渤海熱結構及環(huán)流季節(jié)變化的數(shù)值模擬[J]. 鮑獻文,蘇潔,郭心順,吳德星.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04)
[3]渤海鹽度長期變化特征及可能的主導因素[J]. 吳德星,牟林,李強,鮑獻文,萬修全. 自然科學進展. 2004(02)
[4]渤海夏季潮致-風生-熱鹽環(huán)流的數(shù)值診斷計算[J]. 萬修全,鮑獻文,吳德星,姜華. 海洋與湖沼. 2004(01)
[5]近30年渤海水文和氣象狀況的長期變化及其相互關系[J]. 方國洪,王凱,郭豐義,魏澤勛,范文靜,張冬生,畢家勝. 海洋與湖沼. 2002(05)
[6]渤海海峽斷面溫度結構及流量的季節(jié)變化[J]. 林霄沛,吳德星,鮑獻文,江文勝. 青島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03)
[7]渤、黃、東海夏季環(huán)流的三維斜壓模型[J]. 王凱,馮士筰,施心慧. 海洋與湖沼. 2001(05)
[8]渤海的潮混合特征及潮汐鋒現(xiàn)象[J]. 趙保仁,曹德明,李徽翡,王其茂. 海洋學報(中文版). 2001(04)
[9]中國近海的環(huán)流動力機制研究[J]. 蘇紀蘭. 海洋學報(中文版). 2001(04)
[10]1997—1998年El-Nio至La-Nia期間東海黑潮的變異[J]. 袁耀初,劉勇剛,蘇紀蘭. 地球物理學報. 2001(02)
博士論文
[1]風場等外部強迫對東中國海海洋物理環(huán)境的影響[D]. 徐玲玲.中國海洋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1186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311862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