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麻坑表征及成因研究——以尼日爾三角洲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1-03-21 07:37
基于西非幾內亞灣尼日爾三角洲盆地研究區(qū)約1 300 km2的高分辨率三維地震資料,研究麻坑的剖面特征、平面展布形態(tài)、麻坑與水道的關系、麻坑的成因。通過對目的層位的精細解釋及多種地震屬性提取的方法,在研究區(qū)西北部發(fā)現了75個麻坑,在海底水道上方發(fā)現了56個麻坑,以及在研究區(qū)其他區(qū)域分布的62個麻坑。研究區(qū)主要有條帶狀麻坑、復合麻坑和孤立麻坑三種麻坑樣式。麻坑的成因和分布模式受埋藏水道段侵蝕和切割的影響,麻坑下方地層中相應的濁積水道產生流體,流體向上運移導致地層不連續(xù),進而對麻坑的形成和分布產生影響。根據麻坑下方地層特征和充填模式,將麻坑的成因分為古水道成因和斷裂成因。
【文章來源】: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2020,40(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10 頁
【部分圖文】:
尼日爾三角洲研究區(qū)位置圖和地層年代示意圖(據文獻[35]修訂)Fig.1LocationmapandstratigraphicchronologyoftheNigerdeltastudyarea(revisedfromreference[35])
網格化,再將密集網格化的數據在軟件中制作生成3D地形圖。對于麻坑形態(tài)參數,主要測量麻坑的直徑和深度,直徑測量主要是在地震剖面上,讀出測量對象的坐標,因其X、Y坐標的數據單位為米(m),故直徑測量無需時深轉換,直接讀取即可;測量深度時由于剖面深度數據是以毫秒(ms)為單位,故在使用時不僅需要在地震剖面上進行數據的讀取,還需要在Landmark上進行時深轉換,從而得到深度數據。3麻坑形態(tài)類型及成因3.1海底麻坑的平面展布據測量,研究區(qū)域內發(fā)現了203處洼地,被解釋圖2研究區(qū)麻坑平面分布圖(D1和D2為過水道和麻坑的縱剖面)Fig.2Pockmarkdistributionmapinthestudyarea(D1andD2showtheprofilesofchannelsandpockmarks)第40卷第6期楊志鵬,等:海底麻坑表征及成因研究——以尼日爾三角洲為例63
布在與古水道對應的地區(qū),形成與古水道的分布情況類似、形狀類似的條帶,稱之為麻坑帶。復合麻坑由多個麻坑成組出現,麻坑之間排列緊密。尼日爾三角洲地區(qū)海底帶狀麻坑的分布與海底水道的分布關系密不可分,因此,推測帶狀麻坑的形成與古水道沉積關系甚密。研究區(qū)內古水道的主要成分為中—細砂巖組成的重力流沉積物,因為第四紀的古水道埋藏淺,受地層壓力較小,導致其壓實和固結程度不高,正因為如此重力流沉積物內存在孔隙,導致淺層氣富集,形成壓力超高的地層。沉積后期構造運動使海平面高度降低,上覆的圖3研究區(qū)海底麻坑剖面形態(tài)圖Fig.3Profilesofseabedpockmark64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20年12月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Research Progress of Seafloor Pockmarks in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Classification[J]. XU Cuiling,XU Guoqiang,XING Junhui,SUN Zhilei,WU Nengyou.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20(01)
[2]南海禮樂盆地海底麻坑地貌及成因分析[J]. 張?zhí)锷?吳自銀,趙荻能,李守軍,尚繼宏,高金耀,周潔瓊,劉洋,朱超,魯號號. 海洋學報. 2019(03)
[3]東非魯伍馬盆地漸新統(tǒng)深水水道-朵體沉積特征及控制因素[J]. 陳宇航,姚根順,呂福亮,魯銀濤,陳亮,唐鵬程,曹全斌. 石油學報. 2017(09)
[4]海底峽谷侵蝕-沉積作用與天然氣水合物成藏[J]. 蘇明,沙志彬,匡增桂,喬少華,梁金強,楊睿,吳能友,叢曉榮. 現代地質. 2015(01)
[5]利用反射地震和多波束資料研究南海西北部麻坑的結構特征與成因[J]. 拜陽,宋海斌,關永賢,陳江欣,劉伯然. 地球物理學報. 2014(07)
[6]海底麻坑的構型、特征、演化及成因——以西非木尼河盆地陸坡為例[J]. 李磊,裴都,都鵬燕,阮意,鄭兵,王茂楠. 海相油氣地質. 2013(04)
[7]鶯歌海盆地海底麻坑的形成與泥底辟發(fā)育和流體活動的關系[J]. 邸鵬飛,黃華谷,黃保家,何家雄,陳多福. 熱帶海洋學報. 2012(05)
[8]鶯歌海盆地中央坳陷帶海底天然氣滲漏系統(tǒng)初探[J]. 李列,宋海斌,楊計海. 地球物理學進展. 2006(04)
[9]南海北部陸坡海底異常地貌特征與天然氣水合物的關系[J]. 沙志彬,楊木壯,梁勁,郭依群,梁金強. 南海地質研究. 2002(00)
本文編號:3092488
【文章來源】: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2020,40(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10 頁
【部分圖文】:
尼日爾三角洲研究區(qū)位置圖和地層年代示意圖(據文獻[35]修訂)Fig.1LocationmapandstratigraphicchronologyoftheNigerdeltastudyarea(revisedfromreference[35])
網格化,再將密集網格化的數據在軟件中制作生成3D地形圖。對于麻坑形態(tài)參數,主要測量麻坑的直徑和深度,直徑測量主要是在地震剖面上,讀出測量對象的坐標,因其X、Y坐標的數據單位為米(m),故直徑測量無需時深轉換,直接讀取即可;測量深度時由于剖面深度數據是以毫秒(ms)為單位,故在使用時不僅需要在地震剖面上進行數據的讀取,還需要在Landmark上進行時深轉換,從而得到深度數據。3麻坑形態(tài)類型及成因3.1海底麻坑的平面展布據測量,研究區(qū)域內發(fā)現了203處洼地,被解釋圖2研究區(qū)麻坑平面分布圖(D1和D2為過水道和麻坑的縱剖面)Fig.2Pockmarkdistributionmapinthestudyarea(D1andD2showtheprofilesofchannelsandpockmarks)第40卷第6期楊志鵬,等:海底麻坑表征及成因研究——以尼日爾三角洲為例63
布在與古水道對應的地區(qū),形成與古水道的分布情況類似、形狀類似的條帶,稱之為麻坑帶。復合麻坑由多個麻坑成組出現,麻坑之間排列緊密。尼日爾三角洲地區(qū)海底帶狀麻坑的分布與海底水道的分布關系密不可分,因此,推測帶狀麻坑的形成與古水道沉積關系甚密。研究區(qū)內古水道的主要成分為中—細砂巖組成的重力流沉積物,因為第四紀的古水道埋藏淺,受地層壓力較小,導致其壓實和固結程度不高,正因為如此重力流沉積物內存在孔隙,導致淺層氣富集,形成壓力超高的地層。沉積后期構造運動使海平面高度降低,上覆的圖3研究區(qū)海底麻坑剖面形態(tài)圖Fig.3Profilesofseabedpockmark64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20年12月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Research Progress of Seafloor Pockmarks in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Classification[J]. XU Cuiling,XU Guoqiang,XING Junhui,SUN Zhilei,WU Nengyou.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20(01)
[2]南海禮樂盆地海底麻坑地貌及成因分析[J]. 張?zhí)锷?吳自銀,趙荻能,李守軍,尚繼宏,高金耀,周潔瓊,劉洋,朱超,魯號號. 海洋學報. 2019(03)
[3]東非魯伍馬盆地漸新統(tǒng)深水水道-朵體沉積特征及控制因素[J]. 陳宇航,姚根順,呂福亮,魯銀濤,陳亮,唐鵬程,曹全斌. 石油學報. 2017(09)
[4]海底峽谷侵蝕-沉積作用與天然氣水合物成藏[J]. 蘇明,沙志彬,匡增桂,喬少華,梁金強,楊睿,吳能友,叢曉榮. 現代地質. 2015(01)
[5]利用反射地震和多波束資料研究南海西北部麻坑的結構特征與成因[J]. 拜陽,宋海斌,關永賢,陳江欣,劉伯然. 地球物理學報. 2014(07)
[6]海底麻坑的構型、特征、演化及成因——以西非木尼河盆地陸坡為例[J]. 李磊,裴都,都鵬燕,阮意,鄭兵,王茂楠. 海相油氣地質. 2013(04)
[7]鶯歌海盆地海底麻坑的形成與泥底辟發(fā)育和流體活動的關系[J]. 邸鵬飛,黃華谷,黃保家,何家雄,陳多福. 熱帶海洋學報. 2012(05)
[8]鶯歌海盆地中央坳陷帶海底天然氣滲漏系統(tǒng)初探[J]. 李列,宋海斌,楊計海. 地球物理學進展. 2006(04)
[9]南海北部陸坡海底異常地貌特征與天然氣水合物的關系[J]. 沙志彬,楊木壯,梁勁,郭依群,梁金強. 南海地質研究. 2002(00)
本文編號:30924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309248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