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淺灘成因探討
發(fā)布時間:2020-12-09 19:52
東海陸架以寬平的地形、充分的陸源沉積物供應、快速沉降和強動力場為特征,是世界上最寬闊的大陸架之一。揚子淺灘位于東海陸架北部30.7°N32.6°N、122.5°E125°E,具有水深淺、坡度緩、沉積物供應豐富和復雜的海洋動力環(huán)境等特點,在海平面上升過程中,潮流作用強盛,是物質(zhì)運移的主要動力,其表面廣泛發(fā)育砂質(zhì)沉積,我國先后有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其成因進行了研究,綜合各家學說,有殘留沉積和現(xiàn)代潮流沉積兩種主要觀點。本文以分析探討揚子淺灘東南邊緣海底底形特征及成因為基礎,結合揚子淺灘地形地貌特征,特別是典型微地貌特征,對揚子淺灘成因進行探討。依托國家908-1-DX19項目,利用SM2000多波束探測系統(tǒng)對揚子淺灘東南邊緣進行高精度探測,對該區(qū)域海底底形特征進行分析,并探討其成因,結果表明:“三脊夾兩槽”是該區(qū)域大型地形地貌特征,三個大型的沙脊之間有兩個凹槽;沙脊頂部發(fā)育有沖蝕陡坎、沖蝕溝等微地貌,三個沙脊頂部微地貌幾乎處于同一水深,在-39m左右;凹槽頂部發(fā)育有沖刷溝和沖蝕坑地貌。區(qū)域內(nèi)沙脊方向與現(xiàn)代潮流方向不一致,是海平面上升過程中,潮流沖蝕...
【文章來源】:中國海洋大學山東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6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一1揚子淺灘位置圖2基本氣候特征12侖飛
琉球島弧隆褶帶(金翔龍等,1978;王和明、尹文榮,1985;.周志武、殷培齡,1985)o揚子淺灘地處東海陸架北部,主要位于浙閩隆起帶上(圖1一2)。閩浙隆起帶大致位于黃、東海的交界處,從我國浙、閩、粵東部起,沿NNE向,‘伸入黃海和東海海底,經(jīng)濟州島至朝鮮半島的東南部。其西北側以江山一紹興斷裂帶為界,濟州島、蘇巖和舟山群島等是隆起帶在海底地形上的表現(xiàn)(金翔龍等,1992)。
(5)冷渦氣旋,日本學者井上尚文(1975)根據(jù)1969年11月投放的海底漂流器試驗結果,首次發(fā)現(xiàn)在黃東海交際處存在著一個溫度梯度較強的氣旋式冷渦(圖1一5)。我國學者胡敦欣等(1980,1984)進一步指出,夏季在大約以 31.5。N,125.5OE為中心,尺度為lookin一Zookm的范圍內(nèi)存在著一個氣旋型渦旋。毛漢禮等(1986)又根據(jù)多次專題性研究,作進一步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的一些結論:①這個渦旋年年而且常年存在,但并不是時時存在,很可能在某段時間并不存在,但這段時間不會超過一個季度,很可能小于1個月;②這一渦旋在夏季有明顯的年變化以至月變化;③這一渦旋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東海陸架西北部地貌分類及沉積環(huán)境演變研究[J]. 王樹昆,于洪軍,馬龍,姚菁. 海岸工程. 2006(01)
[2]東海外陸架線狀沙脊群[J]. 吳自銀,金翔龍,李家彪,鄭玉龍,王小波. 科學通報. 2006(01)
[3]東海大陸架地貌研究[J]. 宋偉建. 海洋石油. 2005(01)
[4]末次冰期東海陸架平原上的長江古河道[J]. 李廣雪,劉勇,楊子賡,岳淑紅,楊文達,韓喜彬.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5(03)
[5]東海揚子淺灘砂質(zhì)底形研究[J]. 葉銀燦,莊振業(yè),來向華,劉奎,陳小玲.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06)
[6]琉球“溝-弧-盆系”構造地貌:地質(zhì)地球物理探測與制圖[J]. 傅命佐,劉樂軍,鄭彥鵬,劉保華,吳金龍,徐小薇. 科學通報. 2004(14)
[7]東海海底地形分區(qū)特征和成因研究[J]. 劉忠臣,陳義蘭,丁繼勝,張衛(wèi)紅,吳永亭,郭發(fā)濱. 海洋科學進展. 2003(02)
[8]東海陸架冰后期潮流沙脊地貌與內(nèi)部結構特征[J]. 印萍. 海洋科學進展. 2003(02)
[9]東海海底沙脊的結構及沉積環(huán)境[J]. 楊文達. 海洋地質(zhì)與第四紀地質(zhì). 2002(01)
[10]末次冰期盛期長江入海流路探討[J]. 夏東興,劉振夏. 海洋學報(中文版). 2001(05)
博士論文
[1]東海北部外陸架海底底形特征及其成因研究[D]. 唐秋華.中國海洋大學 2009
[2]東海災害地質(zhì)分區(qū)研究的理論與實踐[D]. 劉樂軍.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5
碩士論文
[1]黃東海陸架末次盛冰期以來海平面變化及沉積體系響應[D]. 張軍強.中國海洋大學 2008
[2]揚子淺灘沙波底形活動性研究[D]. 呂海青.中國海洋大學 2006
本文編號:2907394
【文章來源】:中國海洋大學山東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6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一1揚子淺灘位置圖2基本氣候特征12侖飛
琉球島弧隆褶帶(金翔龍等,1978;王和明、尹文榮,1985;.周志武、殷培齡,1985)o揚子淺灘地處東海陸架北部,主要位于浙閩隆起帶上(圖1一2)。閩浙隆起帶大致位于黃、東海的交界處,從我國浙、閩、粵東部起,沿NNE向,‘伸入黃海和東海海底,經(jīng)濟州島至朝鮮半島的東南部。其西北側以江山一紹興斷裂帶為界,濟州島、蘇巖和舟山群島等是隆起帶在海底地形上的表現(xiàn)(金翔龍等,1992)。
(5)冷渦氣旋,日本學者井上尚文(1975)根據(jù)1969年11月投放的海底漂流器試驗結果,首次發(fā)現(xiàn)在黃東海交際處存在著一個溫度梯度較強的氣旋式冷渦(圖1一5)。我國學者胡敦欣等(1980,1984)進一步指出,夏季在大約以 31.5。N,125.5OE為中心,尺度為lookin一Zookm的范圍內(nèi)存在著一個氣旋型渦旋。毛漢禮等(1986)又根據(jù)多次專題性研究,作進一步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的一些結論:①這個渦旋年年而且常年存在,但并不是時時存在,很可能在某段時間并不存在,但這段時間不會超過一個季度,很可能小于1個月;②這一渦旋在夏季有明顯的年變化以至月變化;③這一渦旋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東海陸架西北部地貌分類及沉積環(huán)境演變研究[J]. 王樹昆,于洪軍,馬龍,姚菁. 海岸工程. 2006(01)
[2]東海外陸架線狀沙脊群[J]. 吳自銀,金翔龍,李家彪,鄭玉龍,王小波. 科學通報. 2006(01)
[3]東海大陸架地貌研究[J]. 宋偉建. 海洋石油. 2005(01)
[4]末次冰期東海陸架平原上的長江古河道[J]. 李廣雪,劉勇,楊子賡,岳淑紅,楊文達,韓喜彬.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5(03)
[5]東海揚子淺灘砂質(zhì)底形研究[J]. 葉銀燦,莊振業(yè),來向華,劉奎,陳小玲.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06)
[6]琉球“溝-弧-盆系”構造地貌:地質(zhì)地球物理探測與制圖[J]. 傅命佐,劉樂軍,鄭彥鵬,劉保華,吳金龍,徐小薇. 科學通報. 2004(14)
[7]東海海底地形分區(qū)特征和成因研究[J]. 劉忠臣,陳義蘭,丁繼勝,張衛(wèi)紅,吳永亭,郭發(fā)濱. 海洋科學進展. 2003(02)
[8]東海陸架冰后期潮流沙脊地貌與內(nèi)部結構特征[J]. 印萍. 海洋科學進展. 2003(02)
[9]東海海底沙脊的結構及沉積環(huán)境[J]. 楊文達. 海洋地質(zhì)與第四紀地質(zhì). 2002(01)
[10]末次冰期盛期長江入海流路探討[J]. 夏東興,劉振夏. 海洋學報(中文版). 2001(05)
博士論文
[1]東海北部外陸架海底底形特征及其成因研究[D]. 唐秋華.中國海洋大學 2009
[2]東海災害地質(zhì)分區(qū)研究的理論與實踐[D]. 劉樂軍.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5
碩士論文
[1]黃東海陸架末次盛冰期以來海平面變化及沉積體系響應[D]. 張軍強.中國海洋大學 2008
[2]揚子淺灘沙波底形活動性研究[D]. 呂海青.中國海洋大學 2006
本文編號:29073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290739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