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黃!獤|海北部懸浮體與表層沉積物有機碳分布特征
發(fā)布時間:2020-11-03 09:01
本文依托“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908專項)CJ08、CJ09、CJ10、CJ11等區(qū)塊海底底質調查與研究課題,利用專項調查所獲得的1122個站位的表層沉積物樣品,112個站位的懸浮體樣品進行了表層樣粒度、總有機碳(TOC)、總氮(TN)、有機碳穩(wěn)定同位素(δ13C),懸浮體顆粒有機碳(POC)、顆粒氮(PN)分析測試。分析了南黃海-東海北部懸浮體顆粒有機碳和表層沉積物有機碳的分布規(guī)律、并探討了其來源及控制因素。懸浮體POC的平面與垂向分布顯示:受海流(長江沖淡水、蘇北沿岸流、 黃海暖流等)影響,POC體積濃度呈現近岸高,遠岸低的特點,懸浮體顆粒有機碳體積濃度高值區(qū)主要見于長江三角洲與杭州灣平原區(qū)及蘇北淺灘區(qū),而東海外陸架、海州灣階地平原及南黃海中部平原區(qū)則相對較低,這種現象一方面是由于沿岸水刺激浮游生物生長,另一方面也與河流徑流帶來陸源有機質有關。受底質再懸浮作用影響,底層懸浮體POC體積濃度高于表層。懸浮體POC的C/N多處于4~7之間,指示南黃海-東海北部懸浮體POC主要為海洋自生來源,僅在長江口外海域有少量陸源有機質顯示。 表層沉積物有機碳、總氮分布顯示:表層沉積物有機質分布受底質類型控制,泥質區(qū)TOC含量高于砂質區(qū),但并不是沉積物越細,有機質便越富集。在沉積物粒級6φ范圍內,隨著粒度變細,有機質含量增大,粒級6-10φ范圍內,粒度對有機碳含量影響不大,粒級10φ以后,隨著沉積物粒度變細,有機質含量不但不增加,反而有減小的趨勢。表層沉積物有機碳δ13C及C/N顯示,南黃海-東海北部表層沉積物有機質主要為海洋自生來源(C/N7),僅在蘇北老黃河口及長江口外海域(C/N12)存在少量陸源有機質,這印證了再懸浮的POC為海洋自生來源的結論,同時也表明即使沉積物為陸源碎屑物質,但其中的有機質卻可能為海洋自生來源。
【學位單位】: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0
【中圖分類】:P736.21
【部分圖文】:
如按組成部分劃分則可分為海水、浮游植物、浮游動物、顆粒物、底棲動物、沉積物等(圖1)。此外,海洋碳系統(tǒng)也可分為無機碳及有機碳兩個子系統(tǒng)。圖1-1 海洋碳循環(huán)系統(tǒng)示意圖(據楊永亮等,2004)
8圖 2-1 研究區(qū)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本文研究區(qū)包括兩大部分:南黃海及東海北部陸架。南黃海平均水深?煞譃辄S海槽洼地、南黃海中部平原、魯南岸坡及海州灣階地平原舌狀臺地、朝鮮半島岸外臺地和濟州島西部沙脊地形等六個次級地錫清,1997);東海陸架可劃分為長江三角洲外側高地、長江三角洲原、浙江近岸海底臺地、外陸架平原與潮流沙脊群等四個地形單元。黃海的部分主要位于黃海槽洼地、南黃海中部平原、魯南岸坡、海州
圖 2-2 研究區(qū)水團分布示意圖(a,冬季;b,夏季)(據孫湘平,2006)長江沖淡水:主要由長江、錢塘江入海淡水與海水混合而成的水體,分布在長江口—杭州灣及其以東海域。長江徑流入海后,大致有夏、冬兩季的擴展途徑。夏季,長江沖淡水流出口門后,在慣性力作用下,以“射形流”形式直沖東南,此段距離約 20~60km,然后轉向東北指向濟州島方向擴散。由于沖淡水鹽度低、密度小,故它一般漂浮在表面至 10m 以內。向北伸展至黃海西南部,與蘇北沿岸水相連成片,向東可達 127°E 附近。因此,夏季的長江沖淡水,是以長江口—杭州灣為中心,一個水平范圍廣而厚度薄的、呈扁舌狀的水體。冬季,在強勁的偏北風作用下,長江沖淡水入海不久便轉向順岸而南下,成為閩浙沿岸水的主要水源,其流幅狹窄。由于冬季對流混合強,故該沿岸水的厚度可達 30~50m。黃海水團;黃海水團是進入大陸架的外;旌纤S海暖流)與沿岸水混合后,在當地的水文氣象條件下形成的混合水團。盤踞在黃海和東海北部 30~150m的海域。主題位于南、北黃海中央。該水團的顯著特點是:(1)從年較差和地域
【引證文獻】
本文編號:2868375
【學位單位】: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0
【中圖分類】:P736.21
【部分圖文】:
如按組成部分劃分則可分為海水、浮游植物、浮游動物、顆粒物、底棲動物、沉積物等(圖1)。此外,海洋碳系統(tǒng)也可分為無機碳及有機碳兩個子系統(tǒng)。圖1-1 海洋碳循環(huán)系統(tǒng)示意圖(據楊永亮等,2004)
8圖 2-1 研究區(qū)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本文研究區(qū)包括兩大部分:南黃海及東海北部陸架。南黃海平均水深?煞譃辄S海槽洼地、南黃海中部平原、魯南岸坡及海州灣階地平原舌狀臺地、朝鮮半島岸外臺地和濟州島西部沙脊地形等六個次級地錫清,1997);東海陸架可劃分為長江三角洲外側高地、長江三角洲原、浙江近岸海底臺地、外陸架平原與潮流沙脊群等四個地形單元。黃海的部分主要位于黃海槽洼地、南黃海中部平原、魯南岸坡、海州
圖 2-2 研究區(qū)水團分布示意圖(a,冬季;b,夏季)(據孫湘平,2006)長江沖淡水:主要由長江、錢塘江入海淡水與海水混合而成的水體,分布在長江口—杭州灣及其以東海域。長江徑流入海后,大致有夏、冬兩季的擴展途徑。夏季,長江沖淡水流出口門后,在慣性力作用下,以“射形流”形式直沖東南,此段距離約 20~60km,然后轉向東北指向濟州島方向擴散。由于沖淡水鹽度低、密度小,故它一般漂浮在表面至 10m 以內。向北伸展至黃海西南部,與蘇北沿岸水相連成片,向東可達 127°E 附近。因此,夏季的長江沖淡水,是以長江口—杭州灣為中心,一個水平范圍廣而厚度薄的、呈扁舌狀的水體。冬季,在強勁的偏北風作用下,長江沖淡水入海不久便轉向順岸而南下,成為閩浙沿岸水的主要水源,其流幅狹窄。由于冬季對流混合強,故該沿岸水的厚度可達 30~50m。黃海水團;黃海水團是進入大陸架的外;旌纤S海暖流)與沿岸水混合后,在當地的水文氣象條件下形成的混合水團。盤踞在黃海和東海北部 30~150m的海域。主題位于南、北黃海中央。該水團的顯著特點是:(1)從年較差和地域
【引證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韋欽勝;王保棟;;南黃海冷水團海域及西部近岸區(qū)表層沉積物中碳、氮、磷的分布特征及其生態(tài)學指示意義[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2年07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彭溶;應用脂類化合物研究北黃海沉積物有機碳的埋藏特征[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8683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286837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