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點吸收式海洋能量收集裝置的技術研究
【學位單位】: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P742
【部分圖文】:
圖 1-2 點吸收式波浪能發(fā)電裝置的分類方法為了更系統(tǒng)的對各類裝置進行研究,準確的了解各種裝置的轉換原理,本按照波浪能傳遞方式對點吸收式能量波浪能發(fā)電裝置進行研究。1.1 機械式點吸收波浪能發(fā)電裝置點吸收機械式能量收集裝置一般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利用振蕩浮子上齒連接桿或者繩輪來收集波浪能,另一部分則是利用機械設備,將振蕩浮子直運動轉換成單向旋轉運動,再結合后續(xù)的一些設備將旋轉運動的轉速提利用旋轉電機等,將收集的能量供給發(fā)電機發(fā)電。Colunbia Power 設計的機械式波浪能發(fā)電裝置由前浮子,后浮子和桅桿底部連接著一個大型阻尼箱,使其在升沉方向上保持相對穩(wěn)定,在浮子內封著驅動軸,當浮子運動時,帶動驅動軸運動,從而帶動齒輪箱內的旋轉運動,通過這個過程將機械能轉換為電能[13],如圖 1-3 所示。當該裝置全優(yōu)化后,該裝置的年平均功率水平有望超過 200 千瓦。發(fā)電裝浮子個數:單點式、組合式、陣列式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計了一種基于浮體繩輪的機械式發(fā)電裝置,該裝置拉繩的一端穿過導繩器與發(fā)電機組中的卷筒相連,,當浮體隨著波浪上升時,浮體會帶動拉繩運動,電,獲得電能;當浮體在外界作用下降時,卷筒會系統(tǒng)中配有超越離合器,在此過程中轉子并不會轉中不發(fā)電[14]。
圖 1-5 Wavebob(左)與 PowerBuoy(右)的模型)為美國公司研制的 PowerBuoy 波浪能發(fā)電裝置,該裝海試,并于 2007 年在正式投入使用[19],取得了良好的于對浮體水動力參數的設計,從而提高裝置的對于波浪爾蘭研究的 Wavebob 也已經完成海試,其設計核心在于需要不斷調節(jié)設備使其與平均入射波頻率相匹配,其裝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鄂世舉;郭壯;曹建波;任鈺雪;金建華;蔡建程;朱喜林;周武;;微能量收集技術及儲能器件研究[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年02期
2 Bruno Damien;Andrea Colognese;;因應能量收集應用的超低功率需求[J];中國集成電路;2014年05期
3 于成林;趙程;沈景鳳;付棲勇;李麗琛;;壓電能量收集技術的研究及應用[J];中國水運(下半月);2018年05期
4 Tony Armstrong;;物聯(lián)網可以從無線充電及能量收集中充分獲益[J];今日電子;2014年11期
5 王哲;李陶深;葉進;葛志輝;吳敏;;基于場景生成的能量收集網絡模擬方法[J];電子學報;2018年08期
6 王文琦;費廷偉;王學勇;孔祥營;;智能穿戴設備及其能量收集技術簡述[J];軍民兩用技術與產品;2019年04期
7 李曉旭;潘迪;李愛軍;張晏嘉;胡宏佳;;微能量采集電路設計及測試[J];時代農機;2019年07期
8 王哲;李陶深;葉進;葛志輝;吳敏;;基于不確定理論的能量收集可靠性建模及規(guī)劃[J];通信學報;2018年05期
9 羅麗;;EnOcean的能量收集技術帶來熱能應用新突破[J];電腦與電信;2011年07期
10 康亞威;姚彥鑫;;能量收集型無線傳感器網絡中高效的能量調度算法[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9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哲;能量收集網絡運行規(guī)劃技術研究[D];廣西大學;2019年
2 范保艷;PVDF基復合材料熱釋電能量收集及電卡特性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8年
3 李職杜;基于網絡演算的能量收集通信系統(tǒng)性能的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8年
4 鈕金鑫;基于D2D與能量收集的認知中繼網絡資源分配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7年
5 楊海露;基于壓電技術的路面變形能量收集系統(tǒng)研究及應用[D];北京科技大學;2018年
6 王軍雷;基于流機電多物理場耦合下渦激振動能量收集模型及特性[D];重慶大學;2014年
7 杜冠瑤;無線協(xié)作中繼網絡的資源分配和信息能量同傳技術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5年
8 魏勝;基于碰撞致上變頻原理的壓電能量收集技術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9 吳了;基于壓電能量收集的集成電路的研究與設計[D];湖南大學;2017年
10 趙清華;無線傳感器節(jié)點能量管理系統(tǒng)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懷宇;面向能量收集的低壓啟動及DC-DC變換芯片研究與設計[D];桂林電子科技大學;2019年
2 黃瑞;基于環(huán)境能量收集的自供能無線傳感系統(tǒng)的能量管理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9年
3 羅瑩;認知能量收集系統(tǒng)中針對次用戶的最佳中繼選擇方案[D];重慶郵電大學;2019年
4 王秀平;基于能量收集的無線中繼通信協(xié)議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9年
5 許昂;基于點吸收式海洋能量收集裝置的技術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9年
6 李明玉;能量收集MQAM無線通信系統(tǒng)基于強化學習的資源分配[D];吉林大學;2019年
7 王偉瑩;基于中繼能量收集的協(xié)作通信中的吞吐量分析[D];廣州大學;2019年
8 王元一;基于能量收集技術的綠色認知網絡功率分配算法研究[D];吉林大學;2018年
9 邵美琪;基于能量收集的WBAN能量協(xié)作關鍵技術研究[D];吉林大學;2018年
10 張宇飛;瀝青混凝土路面壓電微能量收集技術研究[D];長安大學;2018年
本文編號:28462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2846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