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嗜麥芽寡養(yǎng)單胞菌JX14對錐狀斯式藻抑藻機理的研究
【學位單位】:蘭州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X55;X172
【部分圖文】: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mlJX03(1) JX03(2) JX09(1) JX09(2) JX14(1) JX14(2) JX22(1) JX22(2) JX38(1) JX38(2) JX47(1) JX47(2) JX96(1) JX96(2) JX172(1)JX17Different strains of two concentration gradients圖 2.1 不同菌株兩個濃度梯度不同時間的抑藻率變化橫坐標菌株 1(JX03)、2(JX09)、3(JX14)、4(JX22)、5(JX38)、6(JX47)、分別為 Bacillus cereus Y2,Bacillus sp. TR,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sp. TF1-3,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LH15,Bacillus cereus K55,B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JT-0602。標注(1)為添加菌的量為藻濃的 10%的量為藻濃的 20%;0、2、4、6 和 8 h 分別表示添加不同體積比的菌樣品抑藻效果對應百分比變化;數(shù)據(jù)為平均值 SE(n=3),不同字母表示在 P性差異(Duncan 檢驗)。8 株抑藻菌株提取 DNA,以 Primer ID NO:1 及 Primer ID NO:2擴增獲得(圖 2.2)獲得 1438 bp 的目的條帶。
海洋嗜麥芽寡養(yǎng)單胞菌 JX14 對錐狀斯式藻抑藻機理的研究注:M:Maker;1-8 分別為八個抑藻菌株的樣品。測序結果經序列比對后發(fā)現(xiàn),菌株(JX14)的 16S rRNA 的編碼基因和細cteria),變形桿菌門(Proteobacteria),γ-變形桿菌綱(Gammaproteobacteriu芽寡養(yǎng)單胞菌屬(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菌株的 16S rRNA 的編 99.86%的相似性(圖 2.3)。
碩士學位論文程用無菌漏斗在超凈臺緩慢添加 2,共培養(yǎng)裝置如圖 3.1 所示,培養(yǎng)2℃,光照強度為 5500 lx,光暗周于菌的生長已經處于對數(shù)生長期,指標的測定需在 14 d 之內完成。在 RNA 提取,取 3 份與高起始生物起始生物量菌共培養(yǎng)藻液進行藻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振業(yè);吳曉霞;張俊松;楊文彬;金銀根;;植物化感抑藻作用的研究進展[J];廣東農業(yè)科學;2012年19期
2 戴樹桂,趙凡,金朝暉,莊源益,袁有才;香蒲植物提取物的抑藻作用及其分離鑒定[J];環(huán)境化學;1997年03期
3 彭桂瑩;陳永玲;韓玉珍;張庭廷;;乳酸對銅綠微囊藻的抑藻效應及機理[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16年04期
4 張孝杰;陳學豪;周立紅;;三種材料的抑藻效果及其毒性研究[J];海洋環(huán)境科學;2013年04期
5 洪喻;胡洪營;黃晶晶;迫田章義;下橋雅樹;李鋒民;;蘆竹抑藻物質的初步分離及抑制銅綠微囊藻的效果[J];環(huán)境化學;2008年06期
6 張孝杰;陳學豪;周立紅;;兩種固定化方法的抑藻劑效果研究[J];集美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02期
7 葉德寧;賈金平;許云峰;許東輝;;水力空化耦合電解抑藻工藝性能的初步研究[J];環(huán)境工程學報;2007年12期
8 張勝娟;夏文彤;楊曉輝;張庭廷;;槐葉萍抑藻效應及其抑藻物質的分離鑒定[J];衛(wèi)生研究;2016年03期
9 何宗祥;張庭廷;;四種十八碳脂肪酸抑藻時-效關系分析的數(shù)學模型設計[J];生態(tài)學報;2011年23期
10 楊善元,俞子文,孫文浩,趙秉文,余叔文,吳厚銘,黃勝余,周惠強,馬侃,勞霞飛;鳳眼蓮根系中抑藻物質分離與鑒定[J];植物生理學報;1992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黃皓旻;天然黃酮類化合物的抑藻活性—結構關系、作用機制及抑藻劑開發(fā)研究[D];浙江大學;2016年
2 周立紅;基于化感作用的環(huán)境友好型抑藻劑的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3 武赟;女貞子浸提液對銅綠微囊藻化感抑制作用與機理的研究[D];安徽大學;2017年
4 王捷;汾河太原河段水華藻及生物源物質抑藻機理研究[D];山西大學;2017年
5 肖溪;大麥秸稈對藍藻化感抑制作用與機理的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6 孔赟;溶藻菌分離鑒定、溶藻特性及作用機理研究[D];浙江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陰盼晴;海洋嗜麥芽寡養(yǎng)單胞菌JX14對錐狀斯式藻抑藻機理的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2019年
2 遲雯丹;海洋細菌Ponticoccus sp. PD-2群體感應系統(tǒng)及對抑藻功能的調控探究[D];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7年
3 張衛(wèi)明;抑藻劑對水體中藻類去除效果的研究[D];河北工程大學;2012年
4 張孝杰;白千層的抑藻機理及其應用研究[D];集美大學;2013年
5 杜青波;幾種中草藥的化感抑藻作用及其生態(tài)安全性研究[D];大連海洋大學;2017年
6 王瓊;一株銅綠微囊藻抑藻菌的分離鑒定及其抑藻特性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4年
7 左奇麗;水蘊草對水中氮磷的去除及其抑藻效應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2年
8 胡利靜;銅綠微囊藻環(huán)保型抑制劑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學;2016年
9 夏潔;龍爪槐抑藻化感物質的分離、抑藻機理及應用效果研究[D];揚州大學;2011年
10 李藩;小麥麩皮水浸提液中抑藻物質分離與鑒定[D];湖南農業(yè)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8451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2845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