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形棕囊藻定量方法及鹽度、N、P、Fe對其生長的影響
【學位單位】:暨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6
【中圖分類】:X55
【部分圖文】:
圖4.3藻液的流式細胞圖 Fig4.3Flowcytometrieanalysisofalgaesuspension流式細胞儀測定不同鹽度中的藻細胞,其結(jié)果以圖4.3鹽度為25編的流式細胞儀為例。其中R2是在圖4.3中Rl區(qū)域,選定熒光峰發(fā)生前移藻細胞的區(qū)域,熒光峰前移的藻細胞百分含量為R2瓜1。鹽度與熒光峰前移的藻細胞百分含量關(guān)系,如圖4.4所示。由圖4.4可知,在鹽度20喻一40喻的范圍內(nèi),熒光峰前移的藻細胞基本上隨著鹽度的升高而增加,這說明高鹽度對藻細胞有脅迫作用,使熒光峰前移。10r(次)水貌雄囑佘隨理g協(xié)福世似長鹽度(編)圖4.4鹽度與熒光峰前移的藻細胞百分含量關(guān)系 Fig4.4Therelat油ofs目 inityand阻哪ta,ofalgaCb“””a‘ 5shiningtoshortwa代length tobulk目侶的biomass海水中的藻直接接入不同鹽度培養(yǎng)液中,沒有對藻類進行鹽度馴化,可能使藻細胞在0鹽度不能生長。因此接種鹽度為5愉培養(yǎng)液中的藻種
圖4.5鹽度為0燦的流式細胞圖Fig4.5Floweytometrieanalysisofalgaeeellsundertheeonditionofo喻salinity4.2.ZN、P、Fe濃度對藻細胞生長影響
群體和自由單細胞之間的相互交替,各種生活形態(tài)又具有不同的生理和生態(tài)特性。到目前為止對球形棕囊藻的生活史研究已取得一些結(jié)果,Rousseau等提出了一條比較完整的主要針對球形棕囊藻的生活史途徑(如圖5.1所示),在國內(nèi)沈萍萍等人對香港株和汕頭株生活史做了研究。兩者所描述的生活史相似之處在于游離的單細胞都能轉(zhuǎn)化形成群體,群體內(nèi)的細胞進行二分裂,細胞數(shù)目增多的同時群體體積增大,到一定程度達到衰變期后,一部分細胞運動性增大遷出群體,一部分群體破裂后釋放的不動細胞,這些單細胞(游動細胞及不動細胞)及群體的碎片再形成新的群體。不同之處在于群體擴增形成的主要途徑:沈萍萍等人發(fā)現(xiàn)主要由單細胞轉(zhuǎn)化形成完整的新群體;而Rousseau等人認為主要是通過已有群體的分裂(從中間繞縮分裂成兩個等大的子群體)或出芽方式(母群體突出一個小群體)形成大量的子群體。、.1…,.圖5.1棕囊藻的生活史示意圖l’31 Fig5.1LifeeyeleofPhaeocJ四,isgtobosa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球形棕囊藻在實驗室培養(yǎng)幾代后,只有單細胞存在而沒有任何群體出現(xiàn)。在本實驗室曾經(jīng)采集到的珠海株和汕頭株球形棕囊藻也出現(xiàn)此種情況.針對這種現(xiàn)象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雪;楊凡;郭娜;李希茜;宋萍萍;;2007年2月汕頭赤潮事件水文氣象及海水理化因子影響分析[J];海洋預(yù)報;2009年01期
2 么強;李志霞;李雪梅;安鑫龍;;河北省沿海赤潮生物概述[J];河北漁業(yè);2010年06期
3 安鑫龍;齊遵利;李雪梅;張秀文;;河北省沿海赤潮研究20年[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8年31期
4 劉國強;史海燕;魏春雷;李武全;;廣西潿洲島海域浮游植物和赤潮生物種類組成的初步研究[J];海洋通報;2008年03期
5 Amishi Tomotoshi;張杰;趙必紅;;赤潮[J];世界環(huán)境;1987年02期
6 呂頌輝,齊雨藻,錢宏林,梁松;南海港灣(安鋪港)浮游植物與赤潮生物研究[J];暨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醫(yī)學版);1994年01期
7 李錦蓉,呂頌輝,梁松;大鵬灣、大亞灣營養(yǎng)鹽含量與赤潮生物關(guān)系的初探[J];海洋通報;1993年02期
8 王方國;赤潮對海水養(yǎng)殖業(yè)的危害與防治對策[J];東海海洋;1994年01期
9 孫明霞,姚永成;試談黃海中、北部海域赤潮的防治[J];中國水產(chǎn);1999年10期
10 錢宏林,呂頌輝,齊雨藻;南海港灣浮游植物與赤潮生物研究 Ⅲ.鎮(zhèn)海灣[J];海洋通報;1993年02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小冬;棕囊藻囊體形成及對環(huán)境壓力的響應(yīng)[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晏榮軍;球形棕囊藻與溶藻細菌的關(guān)系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3 楊曉新;溶藻細菌對球形棕囊藻溶藻機理的研究[D];暨南大學;2008年
4 楊玨;浮游植物時空發(fā)展的非線性特點與赤潮的關(guān)系研究[D];河海大學;2007年
5 彭喜春;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及其生物合成機制的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05年
6 孫培艷;渤海富營養(yǎng)化變化特征及生態(tài)效應(yīng)分析[D];中國海洋大學;2007年
7 張傳松;長江口及鄰近海域赤潮生消過程特征及其營養(yǎng)鹽效應(yīng)分析[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8 侯建軍;赤潮生物的分子探針檢測方法及其應(yīng)用研究[D];廈門大學;2006年
9 陳國福;幾種赤潮微藻的形態(tài)和系統(tǒng)進化分析及熒光原位雜交檢測[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10 李雁賓;長江口及鄰近海域季節(jié)性赤潮生消過程控制機理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田晶晶;環(huán)境因子對球形棕囊藻細胞群體形成的影響[D];暨南大學;2010年
2 陳園;尿素對球形棕囊藻生長和產(chǎn)毒的影響[D];暨南大學;2011年
3 李松濤;有機改性蒙脫土去除球形棕囊藻的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4 王梅;球形棕囊藻定量方法及鹽度、N、P、Fe對其生長的影響[D];暨南大學;2006年
5 朱添祥;棕囊藻赤潮的仿真治理模擬試驗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6 范丹;海洋赤潮生物羥基自由基致死的中試實驗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7 黃月華;Pb~(2+)、Zn~(2+)對兩種赤潮藻生長的影響及相互作用[D];暨南大學;2009年
8 萬麗兵;異噻唑啉酮對共生的球形棕囊藻和赤潮異彎藻去除效果的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9 李薔;溶藻細菌的分離鑒定及其胞外活性物質(zhì)對球形棕囊藻的溶藻特性研究[D];暨南大學;2012年
10 歐陽妤婧;玉米秸稈對赤潮藻的抑制作用及其機制的初步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8388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2838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