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帶地區(qū)備受波浪侵蝕的影響。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加速等現象進一步加劇了海岸侵蝕風險,緩解海岸侵蝕、抵御沿海地區(qū)洪水災害刻不容緩。鹽沼植被在抵御海浪、控制侵蝕方面功能顯著,其生態(tài)護岸功能逐漸成為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焦點。但鹽沼植被消浪效應模式定量研究、影響植被消浪效應的因素分析還較為不足。探索典型植被在不同生長物候期的波浪衰減規(guī)律,辨識鹽沼植被密度、株高、地徑、空間分布等要素對消浪效應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長江河口為中等潮差的河口海岸,波浪類型以風浪為主,其次為涌浪。本文以長江河口崇明島地區(qū)為例,選取3類典型鹽沼植被——呰草/海三棱呰草、互花米草、蘆葦為研究對象,在3類鹽沼植被區(qū)分別設置4條樣帶(包括植被茂盛期與枯萎期各2條樣帶)。每條樣帶布設3個測點(測點位置依據“光灘與鹽沼交界—鹽沼—鹽沼”的模式布設),并利用波潮儀、Trimble R8衛(wèi)星接收機等儀器開展野外波浪數據、地形坡度、植被生長狀況等綜合測量手段,獲取不同鹽沼植被、不同植被生長狀況以及不同植被生長時期下,鹽沼植被的消浪效應數據。通過不同樣點上的波潮數據的數理統計,分析不同水深、波高對鹽沼植被消浪效應的影響,以描繪不同生長時期下,鹽沼植被的波浪衰減模式。研究結果表明:(1)在長江口的潮汐強度、灘面坡度情況下,風速較小時,三種典型鹽沼植被消浪效應作用不同,在不同生長物候期波浪衰減規(guī)律相似,其強弱關系均表現出互花米草蘆葦呰草/海三棱呰草。互花米草消浪功能最強,波浪衰減曲線為指數函數,消浪速率先快后慢,當穿過約50m寬互花米草區(qū)域后,波浪接近消失。蘆葦消浪功能次之,波浪衰減曲線表現為對數函數,消浪效應模式為先快后慢,當波浪穿越約60m寬的蘆葦時,波高、波能幾乎衰減為0。呰草/海三棱呰草消浪功能最弱,波浪衰減表現為多項式函數曲線規(guī)律,當波浪經過約200m寬的呰草/海三棱呰草區(qū)后,波浪基本消失。(2)植被空間分布寬度和植被密度是影響消浪效應的關鍵因素。消浪效應與波浪在鹽沼植被中傳播的距離、與植被密度均有正相關關系。隨著波浪穿過植被寬度的增加,消浪效應增強。同類型鹽沼植被,植被密度越大,消浪效應越強。以呰草/海三棱呰草為例,樣帶SM1與樣帶SM2處灘面坡度、底質類型等自然因素幾乎相同,SM2處植被密度是SM1處的5.9倍,當波浪經過100m寬的呰草/海三棱呰草,在不同入射波高情況下,SM2處的1/10波高消波率比SM1處的平均高出1/4。(3)植被消浪效應同時受植株本身特征如株高、葉寬影響。呰草/海三棱呰草植株矮小(35cm),葉片極窄(0.3cm),在不同生長季節(jié),其植被消浪效應隨邊緣水深、入射波高的增大均呈現減小趨勢。互花米草的消浪效應隨生長狀況的不同而不同。當互花米草植株較矮(120cm),葉寬較窄(0.80cm)時,與呰草/海三棱呰草規(guī)律相似,在不同生長季節(jié)植被消浪效應隨邊緣水深、入射波高的增大而減小。當互花米草植株較為高大(160cm),葉寬較寬(1.50cm),植被處于茂盛期時,消浪效應隨邊緣水深、入射波高的增大先減小后上升。而在植被枯萎期,由于植株高度稍有降低且葉片凋零,植被消浪效應隨邊緣水深、入射波高的增大而減小。蘆葦株高較高(180-260cm),葉片較寬(0.8-1.60cm),植被消浪效應隨邊緣水深、入射波高的增大先減小后上升(或下降速度減緩)。(4)除植被空間分布寬度、密度以及植株特征外,鹽沼植被消浪效應還受波浪強度、潮汐類型、風速風向、潮灘底質特征等影響,如枯萎期的呰草/海三棱呰草區(qū),SM3處1/10波高最大值僅為0.19m,SM4處1/10波高最大值為0.71m,主要是由于SM3野外觀測時,風向為離岸風,而SM4觀測時為迎岸風所致。因此植被消浪效應作用機制還需進一步研究。
【學位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P748;P737.1
【部分圖文】:
典型海岸帶鹽沼植被消浪效應研究技術路線

圖 2-1 研究區(qū)域概況Fig. 2-1 Study area and sample line on the Yangtze Estuary Mouth2.2 植被狀況

長江口典型鹽沼植被Fig.2-2TypicalsaltmarshinChangjiangEstuary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丁文慧;姜俊彥;李秀珍;黃星;李希之;周云軒;湯臣棟;;崇明東灘南部鹽沼植被空間分布及影響因素分析[J];植物生態(tài)學報;2015年07期
2 趙秧秧;高抒;;臺風風暴潮影響下潮灘沉積動力模擬初探——以江蘇如東海岸為例[J];沉積學報;2015年01期
3 包春霞;文世勇;徐麗芬;吳彤;趙冬至;黃鳳榮;許學工;;基于海平面上升的遼東灣綏中海岸侵蝕危險度評估[J];災害學;2015年01期
4 劉小喜;陳沈良;蔣超;胡進;張林;;蘇北廢黃河三角洲海岸侵蝕脆弱性評估[J];地理學報;2014年05期
5 崔利芳;王寧;葛振鳴;張利權;;海平面上升影響下長江口濱海濕地脆弱性評價[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4年02期
6 羅時龍;蔡鋒;王厚杰;;海岸侵蝕及其管理研究的若干進展[J];地球科學進展;2013年11期
7 吳德力;沈永明;方仁建;;江蘇中部海岸潮溝的形態(tài)變化特征[J];地理學報;2013年07期
8 王愛軍;葉翔;李云海;;臺風期間港灣海岸濕地侵蝕、淤積的環(huán)境動力學機制初探——以福建羅源灣為例[J];沉積學報;2013年02期
9 陳燕萍;楊世倫;史本偉;李鵬;朱建榮;;潮灘上波高的時空變化及其影響因素——以長江三角洲海岸為例[J];海洋科學進展;2012年03期
10 陳秀芝;孫瑛;;中國特有鹽沼植物——海三棱呰草的現狀及保護利用[J];濕地科學與管理;2011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欒華龍;長江河口年代際沖淤演變預測模型的建立及應用[D];華東師范大學;2017年
2 史本偉;長江口崇明東灘鹽沼—光灘過渡帶沉積動力過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3 王艷紅;廢黃河三角洲海岸侵蝕過程中的變異特征及整體防護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崔坤明;近岸剛性植被水域波浪傳播的數值模擬分析[D];大連理工大學;2016年
2 陳燕萍;海南博鰲海灘表層沉積物粒度特征及其對風暴過程的響應[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3 蔣豐佩;異質潮灘水沙輸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4 周永東;黃河三角洲強侵蝕海岸侵蝕過程及機理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吉曉強;崇明東灘水沙輸移及植被影響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6 吉紅香;植物消浪護岸試驗研究[D];新疆農業(yè)大學;2005年
7 胡剛;長江河口岸灘侵蝕的演變模式及其防治對策[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楊建民;植物消浪護岸動力機制理論分析與模型實驗研究[D];天津大學;2004年
9 陸麗云;江蘇非侵蝕海岸鹽沼的消長、恢復與重建[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
28285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2828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