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東北部新生代沉積盆地基底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其地質解釋
【學位授予單位】:同濟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4
【分類號】:P738
【圖文】:
東邊是菲律賓群島,包括西北部的北部灣和西南部的泰國灣。南海周圍的國家有中國、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文萊和菲律賓。本文研究主要是南海東1匕部地區(qū),如下(圖1一1),主要涉及到中國和菲律賓l’一”】:產、入,,
5! 11(k11-圖1一2珠江口盆地測井密度一深度關系表1一4珠江口盆地巖石測井密度統(tǒng)計表哈卜江約1及J〔上珠貢1.全!l,j1)伙思、}氣一州,夕氏步]l。一11關系山化塊數(shù)變范飛均,:卜n化l]1變范塊數(shù),HJ叭妞百效拐介~珠一a.H關系。.11關系川化變范塊數(shù)仇鈞化舊塊數(shù)變范分層、~項l1珠海組口一11_關系西南l孟雙 12.艦}2.:4+0.12(11一。.57)}2.0163:}2.07!2·場,0.1,(、一,·28)12·:8}‘卯}2·:612·乃·o·:3(“一2·88)12.
南海東北部深部地球物理探測情況海地區(qū)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測工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國家地震局地質研亞灣周圍地區(qū)完成了三條17點的地震轉換波測深_[作。探測結果表明,本區(qū)地殼J享度在27一30k,n,“C界面”埋深在13一16k,二。廖其林(1988)根據(jù)國年和1985年在福州一泉州一油頭地區(qū)的人工爆炸地震測深資料,認為該地區(qū)okl二。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從1985年起在福建地區(qū)多次進行人工爆炸地震測深,資料深部地球物理資料。1979年、1985年當時的地礦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杏局亞人學拉蒙特一多爾蒂地質觀測所的科學家進行了兩次南海地區(qū)地質地球物作工作,在南海北部陸緣進行了包括雙船地震、重力、磁力、水深、聲納浮標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洪阿實,洪鷹,王慶春,柯經(jīng)堂,黃耀生,劉燕;1994年夏季南海東北部海水氧同位素分布特征[J];熱帶海洋;1997年02期
2 段威武,陳芳,魏國彥,姜仕軍;近15000年來南海東北部鈣質超微化石特征及古海洋學意義[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1998年01期
3 徐建,黃寶琦,陳榮華,張富元;南海東北部表層沉積中有孔蟲的分布及其環(huán)境意義[J];熱帶海洋學報;2001年04期
4 陸紅鋒;陳芳;劉堅;周洋;廖志良;;南海東北部甲烷成因碳酸鹽巖的礦物學及同位素組成(英文)[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10年02期
5 王桂華,蘇紀蘭,齊義泉;南海中尺度渦研究進展[J];地球科學進展;2005年08期
6 蔡觀強;彭學超;張玉蘭;;南海沉積物物質來源研究的意義及其進展[J];海洋科學進展;2011年01期
7 蘇廣慶,羅又郎,邱傳珠,唐志禮,王天行,陳紹謀,蔡慧梅,涂霞;南海東北部沉積環(huán)境和沉積演化模式的初步研究[J];海洋學報(中文版);1987年03期
8 石新剛;范植松;李培良;;正壓潮流對南海東北部深水海域大振幅內孤立波影響的數(shù)值模擬[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S1期
9 潘愛軍;郭小鋼;許金電;萬小芳;吳日升;;南海東北部陸架坡折海域躍層判定探討[J];熱帶海洋學報;2006年05期
10 徐洪周;許金電;李立;陳舉;杜巖;王東曉;;2001年冬春轉換期間南海東北部水文和環(huán)流特征[J];海洋學報(中文版);2007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拜陽;董崇志;宋海斌;宋洋;;地震海洋學在南海東北部內波研究上的進展[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2 李群;張璐;;南海東北部陸架波折處潮—地作用激發(fā)非線性內波的數(shù)值模擬[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胥頤;李志偉;郝天珧;劉建華;劉勁松;;南海東北部及其鄰近地區(qū)的Pn波速度結構與各向異性[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學術論文匯編(第三卷)[C];2008年
4 郝天珧;黃松;徐亞;李志偉;胥頤;雷受e
本文編號:27561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2756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