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海懸浮顆粒物中金屬元素化學組成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4-23 14:29
【摘要】:黃、東海是典型的高濁度陸架邊緣海,深受亞洲大陸自然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大量的陸源輸入加上復雜的水動力條件使其對全球物質(zhì)循環(huán)的研究有重要的意義,而懸浮顆粒物(SPM)通過吸附-解吸、絮凝-解絮、沉降及埋藏等過程在其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通過研究懸浮顆粒物中金屬元素化學組成,可以了解物質(zhì)“源-匯”效應及有關影響因素的一些信息。 本文通過于2007年11月在黃、東海36個站點采集的表、底層懸浮顆粒物樣品,對其進行全樣消化,測定了其中金屬元素Al、Ca、Fe、Mg、Mn、Ti、Ba、Co、Cr、Cu、Ni、Sr、V、Zn、Pb和P的含量,研究了它們的分布狀況,通過顆粒態(tài)金屬元素的相對富集因子初步探討了懸浮顆粒物中金屬元素的來源以及影響因素,得到主要結論如下: 2007年11月南黃海03斷面(35°N)表層懸浮顆粒物的含量范圍為0.27~2.02 mg/L,其中高值在南黃海東部站點,低值在南黃海中部站點;底層懸浮顆粒物的含量范圍為1.32~5.54 mg/L,分布與表層呈相反趨勢。南黃海03斷面懸浮顆粒物中的金屬元素來源比較廣泛,顆粒態(tài)金屬元素隨顆粒物含量的變化及R型聚類分析表明,其中Al、Ti可以作為陸源元素指標,Al、Ti、Ca、Fe、Mg、Sc、Co、Ni和V元素分布主要受陸源輸入影響,P、Cu和Zn元素分布主要受生物活動影響,Ba、Sr有一定的生物來源,而Cr的來源比較復雜,Pb在南黃海中部及東部受到一定污染。SPM中大部分金屬元素與地殼背景相當,SPM對Mn、Cr、Zn、Cu相對富集,對Pb有很大的富集作用,表現(xiàn)為污染跡象。 2007年11月東海表層懸浮顆粒物含量范圍為0.18~63.6 mg/L,其中高值在閩浙沿岸站點,低值在東海陸架外部站點;底層懸浮顆粒物的含量范圍為0.20~58.2 mg/L,分布與表層呈相同的趨勢。顆粒態(tài)金屬元素隨顆粒物含量的變化分析表明,東海懸浮顆粒物中Ti為較好的陸源指示元素,顆粒態(tài)Ca主要受陸源輸入影響,而離岸較遠的站點表層顆粒物中的Ca不同程度受到生物活動的影響,P、Cu、Sr也主要受生物活動影響,Al、Fe、Mn、Mg、V、Co、Ba、Cr和Ni主要受陸源輸入控制,而Pb和Zn在部分站可能受到一定的污染。東海懸浮顆粒物中大部分元素與地殼背景值相當,懸浮顆粒物對Zn、Pb的富集因子較大。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P734.2
本文編號:2637836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P734.2
【引證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周楠;春季黃、東海懸浮顆粒物部分化學成分及金屬元素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6378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263783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