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態(tài)離子傳感器的研制及其在西南印度洋熱液探測中的應用
【圖文】:
關系的可識別電信號,從而來定性或定量分析被檢測物質含量的裝置或者器件逡逑[30],其基本結構和原理如圖1.1所示。首先將具有識別功能的材料固定在基材的逡逑表面從而形成相應感應元件;當感應元件與目標物質發(fā)生反應時,將獲得的反應逡逑參數(shù)轉化成感應信號;裝置中的轉換器將接收到的感應信號轉化成可測量的電信逡逑號,然后把所獲得的電信號通過電子系統(tǒng)進行二次放大處理后輸出并由顯示器記逡逑錄下來。由于該電信號與目標物質濃度成一定的比例關系,,所以可以根據(jù)它們之逡逑間的線性關系對目標物質實現(xiàn)定性和定量分析檢測[31]。離子選擇傳感器是表示一逡逑種對某種特定的離子具有選擇性的電化學傳感器[32]。其中pH電極是最早且至今逡逑研究最多的離子選擇傳感器,其原理基體上是以不同敏感膜對H+具有選擇性從逡逑而測定溶液的pH值。1906年,Cremer和Haber等人首次研制成pH坡璃電極[33】,逡逑并隨其配套儀器的完善而投入使用。隨后,各種固態(tài)氧化物pH電極逐漸研制出逡逑來[34-37]。該傳感器具有技術設備簡單,易于制備,操作簡單,檢測速度快、不破逡逑壞樣品等優(yōu)點。逡逑>邋1邋^邋:邋-ir^-逡逑■邐U逡逑目標物質邐感應元件邐換能器邐電信號逡逑圖1.1電化學傳感器的結構及其基本原理[31]逡逑Fig.邋1.1邋The邋structure邋and邋mechanism邋of邋electrochemical邋sensors.逡逑除以上分光光度法、原子發(fā)射法、色譜法外
海底熱液系統(tǒng)是巖石圈與大洋(水圈)在洋脊擴張中心、島弧、弧后擴張中逡逑心及板內活動中心發(fā)生熱和化學交換的產(chǎn)物[48]。一般來說,海底熱液系統(tǒng)由三個逡逑部分組成:補給區(qū)、反應區(qū)和釋放區(qū)[49]。如圖1.2,巖漿沿通道上涌,在海底形逡逑成了新的洋殼。冷海水從洋殼斷裂或微裂中向下滲透,下滲過程中被巖漿等熱源逡逑加熱,從圍巖中淋濾出的銅、鋅、鐵、錳、鉛、硫、硅等元素,枿后又沿裂隙上逡逑升從海底噴出,形成煙囪體結構(即黑煙囪)及熱液羽狀流t50*51l。逡逑6逡逑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P71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蔣紫靖;韓喜球;王葉劍;邱中炎;;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6°48′N附近熱液羽狀流水化學參數(shù)異常和顆粒物成分特征[J];海洋學研究;2017年04期
2 E.T.Baker;D.A.Tennant;R.A.Feely;G.T.Lebon;S.L.Walker;陳升;;從野外和室內實驗室兩方面研究熱液羽狀流中顆粒物尺寸和成分對光學后向散射測量的影響[J];世界地震譯叢;2019年02期
3 郭雙喜;魯遠征;岑顯榮;屈玲;Sharon L.Walker;周生啟;;東北太平洋Explorer Ridge熱液羽狀流位溫濁度異常和物質能量通量估算[J];海洋學報;2017年12期
4 夏建新;韓凝;任華堂;;深海熱液活動環(huán)境場參數(shù)及模型分析[J];地學前緣;2009年06期
5 楊作升;范德江;李云海;王厚杰;;熱液羽狀流研究進展[J];地球科學進展;2006年10期
6 陳小丹;梁楚進;董昌明;;西南印度洋龍(方斤)熱液區(qū)羽流信號的檢測與通量估算[J];海洋學研究;2015年04期
7 雷吉江;初鳳友;于曉果;李小虎;陶春輝;楊克紅;;勞盆地熱液羽狀流顆粒物微區(qū)特征及指示意義[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1年02期
8 韓同剛;童思友;陳江欣;徐華寧;楊力;王忠成;;海底羽狀流探測方法分析[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8年05期
9 周建平;陶春輝;金翔龍;李懷明;鄧顯明;顧春華;何擁華;;集成深拖與AUV對洋中脊熱液噴口的聯(lián)合探測[J];熱帶海洋學報;2011年05期
10 糾海峰;龐碩;韓冰;;熱液羽狀流模型的建立與仿真[J];計算機仿真;2015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陳升;陶春輝;李懷明;陳永順;周建平;吳濤;;熱液羽狀流的異常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及其在“寶石山”熱液區(qū)的應用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八專題論文集[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特派記者 王自X;“蛟龍”在“臥蠶”新發(fā)現(xiàn)7處煙囪群[N];中國海洋報;2017年
2 本報記者 陳瑜;379天,3千米深處 創(chuàng)多項紀錄的錨系經(jīng)歷了什么[N];科技日報;201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糾海峰;基于水下機器人的熱液羽狀流自主搜尋定位方法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6年
2 陳升;洋中脊熱液羽狀流找礦標志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3 潘依雯;海底熱液探測的電化學傳感器制備與海上試驗應用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吳榮榮;全固態(tài)離子傳感器的研制及其在西南印度洋熱液探測中的應用[D];浙江大學;2019年
2 陶卓;熱液探測化學傳感器的研制及海試應用[D];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18年
3 溫竹青;基于FLUENT的深海熱液羽狀流流動模擬[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陳林材;海洋微生物Fulvimarina manganoxydans新型磷酸酶FM2382的克隆表達及性質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6121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2612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