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口泥質區(qū)百年來高分辨率沉積粒度變化及影響因素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0-03-22 13:21
【摘要】: 長江口泥質區(qū)是末次冰消期高海面以來的長江入海物質沉積中心和“物質匯”之一,也是長江人類活動排放入海污染物的重要捕集區(qū),該區(qū)域存在長江口貧氧區(qū)。本區(qū)沉積學的研究對認識東海物質通量和陸海相互作用有重要意義。通過沉積學和地球化學的方法和210Pb測年數(shù)據(jù),對取自長江口泥質區(qū)的重力柱狀樣E4(122°37.311′E、31°00.325′N,水深21m,樣長144cm)和振動柱狀樣Chjk01(122°45.035′E、30°50.00′N,水深28m,樣長366cm)進行了高分辨率的粒度分析,闡述了其特征和變化規(guī)律,分析了其影響因素。 兩柱狀樣210Pb測年表明,長江口泥質區(qū)Chjk01與E4柱狀樣的沉積年代分別為132年(1873~2005年)和41年(1962~2003年),平均沉積速率分別為2.8cm/a與3.5cm/a。 兩柱狀樣地層中粉砂的含量為66.5%~69.8%,粘土含量為27.7%~30.1%,砂含量為2.5%~3.4%,屬于以粉沙為主的泥質沉積。兩柱狀樣地層中粉砂含量基本不變,砂與粘土含量則呈此消彼長。 季節(jié)性尺度的高分辨率沉積物粒度變化顯示,Chjk01孔沉積物粒度自1873年以來呈三段式變化:1)1873~1957年間的84年中,粒度穩(wěn)定地逐漸變粗,砂含量增加,粘土含量減少,分選變差;2)1957~1981年間的24年中,粒度明顯變細,粘土含量增加,砂含量減少,分選變好,1971~1981年間粒度最細;3)1981~2005年間的24年中,粒度總體變粗,砂含量波動式增大,但變化趨勢不明顯。E4孔在1962~2003年間的41年中,沉積粒度特征與Chjk01孔基本一致。 E4柱狀樣沉積物中有機碳含量在1966~1981年段和1988~2003年段與沉積物粒度變化存在負相關,有機碳含量在此兩段時間內主要受粒度變化影響;而無機碳含量總體與沉積物粒度變化呈正相關。 1873年以來的132年期間長江口泥質區(qū)粒度變化的階段性特征,主要與同時期長江水沙入海主泓通道的位置以及主汊道的分沙比階段性演變相對應,而對長江大通站水沙變化和東亞季風強度變化不敏感,主泓入海位置與兩孔位置距離的變化,是影響泥質區(qū)粗、細粒級含量相對變化的主控因素,掩蓋了其他因素的影響。 長江口泥質區(qū)屬長江水下三角洲前三角洲區(qū),沉積過程與浙閩沿岸的長江泥質區(qū)有明顯區(qū)別。前者沉積物粒度變化主要受長江入海主泓位置變化控制,后者是東亞冬季風驅動下浙閩沿岸流輸送的長江再懸浮物質的沉積體,其粒度變化受到東亞冬季風強度的控制。
【圖文】:
長江口泥質區(qū)百年來高分辨率沉積粒度變化及影響因素分析積物在東海內陸架輸送動力(沿岸流)的形成歷史,在中國科課題資助下,,由“金星二號”科考船于 2003 年 9 月 25 日~海內陸架沉積淺地層物探調查。使用最新的淺地層剖而儀 陸架泥質沉積區(qū)獲取淺地層剖面 580.83 海里,并進行了懸樣的取樣。結合已有的鉆孔和測年資料,在室內對淺地層剖出泥質沉積物等厚圖(圖 0-2)。t al.(2007)根據(jù)在東海獲取的淺剖資料,結合鉆孔和測年東海陸架泥質沉積物等厚度圖(見圖 0-3)。
本文編號:2595098
【圖文】:
長江口泥質區(qū)百年來高分辨率沉積粒度變化及影響因素分析積物在東海內陸架輸送動力(沿岸流)的形成歷史,在中國科課題資助下,,由“金星二號”科考船于 2003 年 9 月 25 日~海內陸架沉積淺地層物探調查。使用最新的淺地層剖而儀 陸架泥質沉積區(qū)獲取淺地層剖面 580.83 海里,并進行了懸樣的取樣。結合已有的鉆孔和測年資料,在室內對淺地層剖出泥質沉積物等厚圖(圖 0-2)。t al.(2007)根據(jù)在東海獲取的淺剖資料,結合鉆孔和測年東海陸架泥質沉積物等厚度圖(見圖 0-3)。
本文編號:25950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259509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