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海洋學論文 >

南海南部表層沉積物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

發(fā)布時間:2018-08-13 18:29
【摘要】:對取自南海南部的153個表層沉積物樣品,進行了粒度、粒度參數(shù)計算和Q型聚類分析,探討了表層沉積物的粒度分布特征、沉積類型及影響因素。結(jié)果表明,研究區(qū)沉積物主要粒級組分為黏土和粉砂,底質(zhì)類型主要為泥,還有粉砂質(zhì)砂、砂質(zhì)粉砂和粉砂,平行于等深線基本呈帶狀分布;結(jié)合Q型聚類分析結(jié)果,研究區(qū)沉積物可分為外陸架及陸架坡折區(qū)粗粒沉積物(砂和粉砂)和陸坡區(qū)細粒沉積物(泥)兩類,500m等深線是兩類沉積物的分界線;對比粒度分析結(jié)果,判定兩類沉積物屬于不同成因類型,外陸架及陸架坡折區(qū)是現(xiàn)代沉積和殘留沉積的混合沉積,陸坡區(qū)是現(xiàn)代沉積;影響南海南部表層沉積物粒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物源、水動力條件、水深與地形及洋流。
[Abstract]:The granularity, granularity parameter calculation and Q cluster analysis of 153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from the south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ere carried out. The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sedimentary typ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urface sediments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grain-size components of sediment in the study area are clay and silt, and the sediment types are mainly mud, silty sand, silty sand and silty sand, which are basically zonal distribution parallel to the isobath, and 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 Q-type cluster analysis. The sediment of the study area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the coarse grain sediment (sand and silt) in the outer shelf and the slope break in the continental shelf, and the 500 m isobath of the fine grain sediment (mud) in the continental slope area, which are the dividing lines of the two types of sediments, and the results of grain size analysis are compar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two types of sediments belong to different genetic types. The outer shelf and continental shelf slope break are mixed deposits of modern sedimentary and residual sediments, the continental slope is modern sedimentation, and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the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sediments in the south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 the provenance.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depth and topography and ocean currents.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海洋地質(zhì)與環(huán)境重點實驗室;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shù)海洋國家實驗室海洋地質(zhì)過程與環(huán)境功能實驗室;
【基金】:全球變化及海氣相互作用項目(GASI-04-01-02) 中國科學院戰(zhàn)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項目(XDA1103010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576034) 大陸架科學鉆探項目(GZH201100202)
【分類號】:P736.2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文寶;王汝建;陳建芳;何沅澎;陳木宏;黃維;陳榮華;;南海表層沉積物與水柱中沉降顆粒物對比研究及其古環(huán)境再造意義[J];海洋地質(zhì)與第四紀地質(zhì);2008年04期

2 王計平;鄒欣慶;;鹽城近岸表層沉積物元素地球化學特征[J];淮海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3期

3 王華新;線薇微;;長江口表層沉積物有機碳分布及其影響因素[J];海洋科學;2011年05期

4 安明梅;王益鳴;鄭愛榕;;浙江近岸海域表層沉積物中磷的存在形態(tài)及其分布特征[J];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1期

5 于宇;宋金明;李學剛;袁華茂;李寧;段麗琴;;長江口海域表層沉積物中磷的形態(tài)分布及環(huán)境意義[J];地球科學進展;2011年08期

6 陳彬;胡利民;鄧聲貴;范德江;郭志剛;;渤海灣表層沉積物中有機碳的分布與物源貢獻估算[J];海洋地質(zhì)與第四紀地質(zhì);2011年05期

7 馬錫年,李全生,沈萬仁,張秀蓮,何麗娟;渤海灣表層沉積物中的砷與鐵、鋁、錳等元素的關(guān)系[J];海洋與湖沼;1984年05期

8 李全生,馬錫年,沈萬仁,張秀蓮,何麗娟;渤海灣表層沉積物中幾種化學成分的研究[J];海洋科學;1984年05期

9 劉瓊玉,洪華生,洪麗玉;廈門西海域表層沉積物重金屬的分布特征及來源探討[J];海洋通報;1995年06期

10 吳瑩,張經(jīng),唐運千;南海表層沉積物中有機物分布研究[J];熱帶海洋;1998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劉瑩;翟世奎;;東海泥質(zhì)區(qū)表層沉積物中環(huán)境活性金屬元素的分布[A];2010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第三卷)[C];2010年

2 張碩;狄歡;;海州灣海洋牧場區(qū)表層沉積物主要理化狀況分析[A];海峽兩岸海洋漁業(yè)資源養(yǎng)護和共同開發(fā)青年科學家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3年

3 梁濤;;香港河流及近海表層沉積物及其孔隙水的毒性特征及機理[A];海峽兩岸地理學術(shù)研討會暨200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高志友;南海表層沉積物地球化學特征及物源指示[D];成都理工大學;2005年

2 王翠蘋;墨西哥灣—南海海底表層沉積物中有機質(zhì)組成與分布特征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尚婷;南海和北極海域海洋表層沉積物地球化學研究[D];西北大學;2008年

2 王蘊;白令海、楚科奇海及加拿大海盆表層沉積物中多氯聯(lián)苯和重金屬的含量與分布[D];廈門大學;2009年

3 王惠艷;渤海灣表層沉積物地球化學研究[D];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2014年

4 徐琳;長江口及鄰近海域表層沉積物組成和來源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5 曹芳;青島近海表層沉積物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分布及來源解析[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6 馬海青;渤海灣和膠州灣表層沉積物中甾醇的分布和來源[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7 李孟芳;黃、東海表層沉積物中鄰苯二甲酸酯的分布特征[D];中國海洋大學;2014年

8 劉加飛;東海島潮間帶表層沉積物重金屬含量、形態(tài)分布及其潛在生態(tài)風險評價[D];廣東海洋大學;2013年

9 陳燕萍;海南博鰲海灘表層沉積物粒度特征及其對風暴過程的響應[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10 盧海建;三峽工程一期蓄水后長江口及其鄰近海域表層沉積物地球化學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6年

,

本文編號:218182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218182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184e0***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