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取地下咸水防治海水入侵的物理模擬試驗
本文選題:抽取地下咸水 + 海水入侵界面。 參考:《人民黃河》2017年06期
【摘要】:抽取地下咸水是河口海岸帶地區(qū)防治海水入侵的可行性措施之一。通過構建室內砂箱物理模型并結合著色技術,分析不同抽咸強度和布井方式下海水入侵咸淡水界面運移規(guī)律以及地下水流場演變機制,研究不同情境下抽取咸水對海水入侵的防治效果。結果表明:地下水流場受抽取咸水的強度和布井方式影響,可通過加大咸水抽取強度、優(yōu)化布井方式,實現抽咸牽引防治海水入侵的最佳效果。固定咸水抽取強度時,遠離咸淡水界面進行的疊加井抽水與單井抽水效果相比,并不具備優(yōu)越性;在海水入侵界面以下咸水體上部抽取咸水,可防止抽咸過程中海水入侵界面向內陸移動,在海水入侵界面近趾端處抽取咸水可以使海水楔趾端更快向海水區(qū)回退;保持一定的咸水抽取強度時,在海水入侵界面以下咸水體上部與趾端位置處進行分散式布井,可以達到整體修復濱海含水層的效果。
[Abstract]:Extracting underground salt water is one of the feasible measures to prevent seawater intrusion in estuarine and coastal zone. By building indoor sand tank physical model and combining coloring techn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igration law of salt-fresh water interface and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groundwater flow field under different salinity intensity and well layout mode. To study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effect of salt water extraction on seawater invasion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oundwater flow field is affected by the strength of the extracted salt water and the pattern of well layout. The best effect of brackish traction can be achieved by increasing the extraction intensity of salt water and optimizing the well layout method. When the extraction strength of fixed salt water is fixed, the superimposed well pumping away from the interface of salt and fresh water is not superior to that of single well pumping, and the salt water is extracted from the upper part of the salt water body below the salt water invasion interface. It can prevent the seawater intrusion interface from moving inland during the process of brackish drainage. The extraction of salt water near the toe end of the seawater intrusion interface can make the wedge end of the seawater recede back to the sea water area more quickly, and when the salt water extraction intensity is maintained, a certain amount of salt water extraction intensity can be maintained. The effect of restoring littoral aquifer can be achieved by distributed well arrangement at the upper part and toe end of salt water body below the interface of seawater intrusion.
【作者單位】: 煙臺大學環(huán)境與材料工程學院;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山東省水資源與水環(huán)境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2016YFC0402800,2016YFC0402809) 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2012DFG2214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0776050)
【分類號】:P731.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李琴;鄭西來;崔恒;張健;;地下咸水體抽水修復的模擬試驗[J];水資源保護;2013年01期
2 何麗;李福林;陳學群;張克峰;黃海東;;海水入侵室內著色示蹤劑干擾試驗[J];水資源研究;2010年02期
3 唐心強;左風華;王虹;大年邦雄;;地下水位升降和抽水對海水楔影響的實驗研究[J];安全與環(huán)境學報;2008年01期
4 劉青勇,董廣清,耿樹德,武曉峰,呂賢弼,唐杰;淡水帷幕防治海(咸)水入侵的物理模擬試驗研究[J];水利學報;1998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潔;李福林;張曉龍;陳華偉;;抽取地下咸水防治海水入侵的物理模擬試驗[J];人民黃河;2017年06期
2 陳學群;李福林;陳華偉;田嬋娟;管清花;李成光;;典型海(咸)水入侵防治措施機理數學解析[J];水資源研究;2016年05期
3 何玉海;;高密度電法在萊州灣海水入侵調查中的研究與應用[J];海洋環(huán)境科學;2016年02期
4 崔震;陳廣泉;徐興永;王東亮;喻龍;;北長山島海水入侵成因機理及現狀評價[J];海洋環(huán)境科學;2015年06期
5 崔恒;鄭西來;李琴;單蓓蓓;于誥方;;天然補給和人工抽水對地下咸水體的影響[J];地球科學與環(huán)境學報;2013年04期
6 鄭立輝;;秦皇島市海水入侵現狀及防治對策研究[J];中國環(huán)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年04期
7 李琴;鄭西來;崔恒;張健;;地下咸水體抽水修復的模擬試驗[J];水資源保護;2013年01期
8 趙戰(zhàn)坤;賈永剛;郭磊;劉曉磊;付騰飛;單紅仙;;高密度電阻率探針原位監(jiān)測海水入侵過程試驗研究[J];工程地質學報;2012年05期
9 何麗;李福林;陳學群;羅建剛;劉光蓮;陳鵬;;咸淡水界面運移速率的室內試驗研究[J];水資源研究;2011年02期
10 李永萍;;萊州海水入侵分析與防治研究[J];地下水;2011年02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唐心強;左風華;王虹;大年邦雄;;地下水位升降和抽水對海水楔影響的實驗研究[J];安全與環(huán)境學報;2008年01期
2 唐心強;王虹;左風華;大年邦雄;;海岸帶含水層咸淡水界面隨潮汐波動的數值模擬[J];安全與環(huán)境學報;2007年04期
3 韓志勇;陳繼紅;李濤;張俊;;存在截滲墻情況下地下咸水恢復的優(yōu)化方案[J];四川環(huán)境;2007年02期
4 劉曉紅;易南概;張更生;;砂土中海水入侵速度的實驗研究[J];山西建筑;2007年08期
5 唐心強;董潔;大年邦雄;李靜;;電法探查海岸帶含水層咸淡水界面的調查研究[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7年01期
6 王震;謝樹森;;海水入侵數值模擬的特征塊中心差分法[J];應用數學學報;2006年04期
7 阮傳俠;周訓;歐業(yè)成;方斌;;海潮引起濱海含水層地下水位變化的初步研究[J];地質通報;2006年04期
8 張奇;海水入侵的實驗研究[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5年04期
9 郭占榮,黃奕普;海水入侵問題研究綜述[J];水文;2003年03期
10 袁益讓,梁棟,芮洪興;海水入侵及防治工程的數值模擬[J];計算物理;2001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邊余佳;李德彬;楊小芳;;我國海水入侵及防治措施[J];科技信息;2009年21期
2 李寶蘭;;大連市海水入侵現狀與防治措施[J];地質災害與環(huán)境保護;2009年03期
3 李慧;;葫蘆島地區(qū)海水入侵區(qū)的成因及規(guī)律分析[J];吉林水利;2010年02期
4 劉賢趙;李嘉竹;;海水入侵危險程度的非線性映射分析[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0年03期
5 何麗;黃海東;熊雪萍;;海岸帶海水入侵防控技術措施[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10年02期
6 馬秀梅;;葫蘆島地區(qū)海水入侵區(qū)的發(fā)展趨勢分析[J];吉林水利;2010年04期
7 林少偉;徐梁;趙鴻旭;;龍口市防治海水入侵措施與對策[J];山東水利;2010年08期
8 喬吉果;龍江平;;南通濱海地區(qū)海水入侵程度及影響因素探討[J];貴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3期
9 劉典鵬;季曙光;周小麗;;萊州市海水入侵的防治措施及效果分析[J];山東水利;2011年01期
10 范家爵;;判別分析在圈定海水入侵范圍的應用[J];遼寧地質;198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德三;;山東沿海地區(qū)海水入侵災情、趨勢及其對策[A];論沿海地區(qū)減災與發(fā)展——全國沿海地區(qū)減災與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1991年
2 呂俊鋒;寧丕河;;萊州市防止海水入侵綜合治理措施[A];論沿海地區(qū)減災與發(fā)展——全國沿海地區(qū)減災與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1991年
3 王濤;周旭東;李晶;;大連市海水入侵現狀的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A];水生態(tài)監(jiān)測與分析論文集[C];2008年
4 胡景江;劉春鳳;張春山;;中國東部濱海地區(qū)海水入侵活動的形成與防治對策[A];論沿海地區(qū)減災與發(fā)展——全國沿海地區(qū)減災與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1991年
5 涂向陽;高學平;;海水入侵分析及防治對策[A];第十七屆全國水動力學研討會暨第六屆全國水動力學學術會議文集[C];2003年
6 李福林;范明元;陳學群;黃繼文;;海水入侵生態(tài)防治理論探析[A];山東省水資源生態(tài)調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張士峰;;海水入侵的控制與整治[A];論沿海地區(qū)減災與發(fā)展——全國沿海地區(qū)減災與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1991年
8 蘇喬;于洪軍;徐興永;姚菁;;萊州灣南岸海水入侵風險評價初探[A];“中國視角的風險分析和危機反應”——中國災害防御協會風險分析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李福林;張保祥;;水化學與物探定量化指標在海水入侵監(jiān)測中的應用[A];山東水利學會第二屆青年科技工作者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上冊)[C];1998年
10 梁彬;;廣東湛江開發(fā)巨型盆地防治海水入侵研究[A];中國地質科學院“九五”科技成果匯編[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偉軍 金樹宏;海水入侵壽光政協委員出謀劃策[N];中國環(huán)境報;2004年
2 曲華明 徐中華;根治海水入侵危害[N];煙臺日報;2005年
3 姜建彬 王潘平 徐中華;抑制海水入侵研究破題[N];煙臺日報;2005年
4 滄海;東南沿海發(fā)現新的海水入侵方式[N];地質勘查導報;2007年
5 尹建軍;海南:設12個海水入侵監(jiān)測點[N];地質勘查導報;2007年
6 王志邋劉寶森;山東海水入侵逾2000平方公里[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年
7 韓文廣邋閆銳;河北部分海岸海水入侵逾10公里[N];地質勘查導報;2008年
8 記者 劉建強;我市新設35個海水入侵監(jiān)測點[N];濰坊日報;2012年
9 李霖;大連修筑“地下長城”阻截海水入侵[N];中國海洋報;2004年
10 秦幸福 鄭新華 劉中圣;日照監(jiān)控海水入侵地質災害[N];地質勘查導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張建偉;膠州灣地區(qū)海水入侵現狀、機理及數值模擬[D];吉林大學;2010年
2 左文U,
本文編號:20629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2062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