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北太平洋風暴軸的年際與年代際變化特征及其與太平洋海溫異常的關系
本文選題:風暴軸 + 海溫; 參考:《氣象學報》2016年06期
【摘要】:利用20世紀大氣再分析資料和歐洲中心海溫資料研究了春季西北太平洋風暴軸的年(代)際變化特征以及在不同年代際背景下風暴軸與太平洋海溫關系的轉變。結果表明,春季西北太平洋風暴軸主要存在兩種空間變化模態(tài),即反映其強度變化的第1模態(tài)和反映其南北位置變化的第2模態(tài)。年代際及以上時間尺度上,風暴軸強度、位置與太平洋海溫的關系主要表現為大氣對海洋的強迫作用。在不同年代際背景下,風暴軸與太平洋海溫的關系則存在明顯的年代際轉變:1977年以后,風暴軸強度與太平洋海溫的關系主要表現為大氣對海洋的強迫作用,而在1977年之前則主要表現為海洋對大氣的強迫作用,特別是同期冬季日本以東黑潮和黑潮延伸區(qū)海溫異常的強迫作用;風暴軸南北位置與太平洋海溫異常的關系,在1977年以后表現為大氣對海洋的強迫作用,主要表現為對北太平洋中部海溫的影響,但在1977年以前表現為海洋和大氣的共同作用,風暴軸南北位置的變化還與同期的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有關,表明ENSO可能對風暴軸的位置變化存在影響。
[Abstract]:Based on the atmospheric reanalysis data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 SST data of the European Center, the annual (intergenerational) variation of the spring northwest Pacific storm track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orm track and the Pacific SST in different Interdecadal background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mainly two modes of spatial variation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storm track in spring, that is, the first mode, which reflects the intensity change, and the second mode, which reflects the variation of its north and south position. On Interdecadal and above sca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nsity and position of storm track and Pacific SST is mainly manifested by atmospheric forcing on the ocean. In different Interdecadal backgrou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orm track and Pacific SST has obvious interdecadal transition. After 197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orm track intensity and Pacific SST was mainly manifested by the forcing effect of atmosphere on the ocean. Before 1977, the oceanic forcing on the atmosphere, especially the forcing of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in the east of the Kuroshio and the Kuroshio in the same winter in Japa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rth-south position of the storm track and the Pacific SST anomaly, After 1977, it was manifested as atmospheric forcing on the oceans, mainly in the central North Pacific Ocean, but before 1977 as a combination of the oceans and the atmosphere, The variation of the north and south position of the storm track is also related to the equatorial Middle East Pacific SST anomaly in the same period, indicating that ENSO may have an effect on the location change of the storm track.
【作者單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象災害預報預警與評估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和氣象災害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490643、41575077、41275094) 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12CB955602) 江蘇高校優(yōu)勢學科建設工程項目(PAPD)
【分類號】:P73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郝立生;陸維松;;熱帶海溫異常影響華北夏季降水的機制研究[J];干旱氣象;2006年02期
2 林愛蘭;鄭彬;谷德軍;李春暉;梁建茵;;與廣東持續(xù)性干旱事件有關的兩類海溫異常型[J];高原氣象;2009年05期
3 李剛;李崇銀;譚言科;白濤;;南太平洋海溫異常及其氣候影響的研究進展[J];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2013年04期
4 葛孝貞;余志豪;葛明;;中緯度海溫異常與環(huán)流變化的數值模擬[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8年01期
5 陳佩燕,倪允琪,殷永紅;近50年來全球海溫異常對我國東部地區(qū)冬季溫度異常影響的診斷研究[J];熱帶氣象學報;2001年04期
6 郭裕福 ,趙 彥 ,王 嘉;1998年長江流域洪水與海溫異常關系的數值模擬研究(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2年03期
7 梁建茵,吳尚森;太平洋海溫異常對南海西南季風建立早晚的影響——數值模擬研究[J];海洋學報(中文版);2003年01期
8 馮瑞權,吳池勝,王安宇,古志明,侯爾濱,唐天毅;南海海溫異常對華南氣候影響的數值研究[J];熱帶氣象學報;2004年01期
9 劉少鋒;陳紅;林朝暉;;海溫異常對2008年1月中國氣候異常影響的數值模擬[J];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2008年04期
10 段美成;海溫異常對季內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異常進退的數值模擬[J];海洋預報;199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林愛蘭;鄭彬;谷德軍;李春暉;梁建茵;;與廣東持續(xù)性干旱事件有關的兩類海溫異常型[A];第27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災害天氣研究與預報分會場論文集[C];2010年
2 梁建茵;楊菘;;南海西沙觀測資料揭示的海溫異常及海氣相互作用[A];中國氣象學會2007年年會氣候學分會場論文集[C];2007年
3 曾鼎文;;北大西洋風暴軸對“三核型”海溫異常響應的數值模擬[A];第31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3 短期氣候預測理論、方法與技術[C];2014年
4 況雪源;張耀存;黃丹青;黃櫻;;南海海溫異常對中國夏季降水影響的診斷研究[A];第28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5氣候預測新方法和新技術[C];2011年
5 錢永甫;梁姍姍;黃丹青;;江淮梅雨期降水與尼諾區(qū)海溫異常的多尺度聯系[A];第四屆長三角科技論壇論文集(下冊)[C];2007年
6 李超;韓桂榮;孫燕;;副熱帶氣象發(fā)展及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副熱帶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與淮河流域夏季降水的關系[A];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 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S8副熱帶氣象發(fā)展及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C];2013年
7 楊輝;李崇銀;;熱帶太平洋—印度洋海溫異常綜合模及其影響[A];推進氣象科技創(chuàng)新加快氣象事業(yè)發(fā)展——中國氣象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8 楊靜;錢永甫;;江淮流域入梅與全球海溫異常關系分析[A];中國氣象學會2007年年會氣候變化分會場論文集[C];2007年
9 張震宇;王志剛;李萬里;程哲;;西太平洋暖池海溫異常及對東亞環(huán)流的影響[A];“推進氣象科技創(chuàng)新,提高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江蘇省氣象學會第七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1年
10 王蕾;張人禾;;不同區(qū)域海溫異常對中國夏季旱澇的影響[A];中國氣象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楊璇;海洋與干旱[N];中國海洋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吳賢云;兩湖流域雨季氣候特征及旱澇機理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5年
2 霍利微;熱帶大西洋海溫異常對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活動的影響及機理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5年
3 范磊;熱帶不同海域海溫異常對東亞夏季大氣環(huán)流與降水的影響[D];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
4 譚桂容;夏季亞洲中緯度大陸高壓活動特征及其異常的機理[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7年
5 楊明珠;印度洋海溫異常對亞洲主要降水區(qū)的影響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佳迪;兩類厄爾尼諾對東亞大氣環(huán)流年際變化的影響[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2 劉思源;長江中下游春季降水的異常特征:水汽和溫度的作用比較[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6年
3 馮娟;熱帶太平洋三極型和偶極型海溫異常對中國夏季氣候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8年
4 徐同;中國氣溫的非線性特征及氣溫異常與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的關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7年
5 李琰;前期太平洋、印度洋海溫異常對6月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qū)降水的影響[D];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2007年
6 魏東;日本東部附近海域海溫異常對初夏鄂霍次克海高壓的影響[D];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2006年
7 周建瑋;高原積雪和海溫異常影響西北夏季氣候的數值模擬[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7年
8 李慧;2010年長江中下游地區(qū)6-7月降水異常的成因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2年
9 李秀萍;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的時間變率與東亞夏季風潛在可預報性關系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5年
10 王欽;熱帶海溫異常影響2010和1998年夏季降水的對比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學院;2012年
,本文編號:20324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2032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