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門口夏冬季沿岸流特征及成因分析
本文選題:沿岸流 + 磨刀門河口 ; 參考:《海洋學報》2017年05期
【摘要】:根據(jù)2011—2012年磨刀門口的夏、冬季大、中、小潮定點觀測資料,對歐拉余流、斯托克斯余流以及拉格朗日余流進行分析。結果表明:(1)外海測點的歐拉余流和拉格朗日余流,冬季在各潮型下均為一致的西南沿岸方向,夏季除東、西汊道點在強徑流下表現(xiàn)為順汊道指向外海方向,其余外海各點仍以西南沿岸方向為主;(2)斯托克斯余流遠小于歐拉余流,夏季明顯大于冬季,方向基本與歐拉余流相反;(3)冬季磨刀門口海域具有穩(wěn)定西南向沿岸流特征,南海東北季風的驅動作用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夏季磨刀門口各潮型下沿岸流特征各異,其影響的主要因素為徑流和風,同時地形的影響不可忽略,特別是攔門沙形成的汊道分流作用,對強徑流作用下水沙輸移影響十分顯著。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observational data of large, middle and low tide in summer, winter and low tide in 2011-2012, the Euler residual current, Stokes residual current and Lagrangian residual current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uler residual current and Lagrangian residual current in the offshore survey point are the same in winter along the southwest coast under all tidal patterns, except for the east and west branches in summer. The rest of the offshore points are still dominated by the southwest coast.) the Stokes residual current is much smaller than the Euler residual current, and the summer is obviously larger than the winter, and the direction is basically opposite to that of the Euler residual current. The driving effect of the northeast monso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s the main reason for its form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astal currents at the entrance of the mortars are different in summer, and the main factors are runoff and wind,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topography can not be ignored. Especially, the distributary effect of the inlet formed by the blocking sand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sewerage and sediment transport under the strong runoff.
【作者單位】: 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guī)劃學院;水利部珠江河口動力學及伴生過程調控重點實驗室;珠江水利科學研究院;
【基金】:水利部公益性行業(yè)科研專項(20150101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1409286) 珠科院開放基金([2013]KJ05)
【分類號】:P731.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任春平;鄒志利;;沿岸流不穩(wěn)定性的實驗研究及理論分析[J];海洋學報(中文版);2008年05期
2 任春平;鄒志利;;沿岸流不穩(wěn)定多模式運動的理論分析[J];力學學報;2012年01期
3 孫濤,韓光,陶建華;波生沿岸流數(shù)值模擬研究及其實驗驗證[J];水利學報;2002年11期
4 唐軍;沈永明;邱大洪;;近岸沿岸流及污染物運動的數(shù)值模擬[J];海洋學報(中文版);2008年01期
5 芮荷鳳;;新書介紹[J];海洋地質譯叢;1985年01期
6 陳士蔭;沿岸波高不等引起的沿岸流與沿岸輸砂率[J];海洋通報;1984年02期
7 任春平;蔣利君;鄒志利;;不規(guī)則波致沿岸流不穩(wěn)定運動時空變化研究[J];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2012年06期
8 王錚,,梅安新;海岸線輪廓演化的解析研究[J];地理研究;1994年04期
9 王錚,梅安新;海岸線輪廓演化的解析研究[J];地理研究;1994年04期
10 孫濤,陶建華;波浪作用下緩坡近岸海域沿岸流分布影響因素分析[J];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A輯);200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薛惠潔;柴扉;王麗婭;陳介中;;珠江口及其鄰近海域環(huán)流模式結構[A];中國海洋學文集——南海海流數(shù)值計算及中尺度特征研究[C];2001年
2 薛惠潔;柴扉;徐丹亞;侍茂崇;;南海沿岸流特征及其季節(jié)變化[A];中國海洋學文集——南海海流數(shù)值計算及中尺度特征研究[C];2001年
3 宋文筠;陶建華;;渤海水環(huán)境動力特性的研究[A];計算流體力學研究進展——第十一屆全國計算流體力學會議論文集[C];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張志欣;中國近海沿岸流及毗鄰流系的觀測與分析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4年
2 王代鋒;九龍江沖淡水在臺灣海峽西部擴展特征的觀測與動力分析[D];廈門大學;2013年
3 肖尚斌 ;東海內陸架泥質沉積的古環(huán)境記錄[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季海嘉;沿岸流不穩(wěn)定運動時頻域分析及其作用下污染物輸移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6年
2 蔣利君;基于小波和考慮底摩擦不穩(wěn)定理論對沿岸流不穩(wěn)定時空變化及模式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5年
3 王彬;地形對西南黃海環(huán)流的影響[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本文編號:20295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2029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