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黃河入海徑流對黃河口及附近海域環(huán)流影響的數(shù)值研究
本文選題:黃河 + 徑流量 ; 參考:《海洋學報》2016年07期
【摘要】:基于區(qū)域海洋模式ROMS,建立了一個三維非線性斜壓淺海模式,考慮了包括徑流、風場、海面熱交換以及黃渤海環(huán)流等因素,研究了夏季8月份黃河入海徑流量對黃河口及附近海域環(huán)流結(jié)構(gòu)的影響。數(shù)值實驗較好地佐證了黃河沖淡水的"北偏"現(xiàn)象,并很好的體現(xiàn)了沖淡水對河口附近海域環(huán)流結(jié)構(gòu)的影響。數(shù)值研究表明:黃河入海徑流量對河口附近海域環(huán)流結(jié)構(gòu)有顯著影響,徑流越大沖淡水向北-西北方向偏轉(zhuǎn)越明顯,同時流軸中心余流流速也顯著增大;萊州灣順時針環(huán)流受黃河入海徑流影響顯著,徑流量越大越不利于該環(huán)流的發(fā)育和維持,而徑流量越小環(huán)流越穩(wěn)定;徑流量越大導致河口附近海域表層余流加大,余流垂向梯度得到加強,底部補償流增強,河口垂向環(huán)流越明顯。
[Abstract]:Based on the regional ocean model ROMS, a three-dimensional nonlinear baroclinic shallow sea model is established, which includes runoff, wind field, sea surface heat exchange and circulation in the Yellow Sea and Bohai Sea. The influence of the runoff of the Yellow River into the sea in August on the circ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waters was studied. Numerical experiments have proved the phenomenon of "northward deviation" of the diluted water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well reflected the influence of the diluted water on the circ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waters near the estuary.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runoff of the Yellow River into the sea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circulation structure near the estuary, the larger the runoff is, the more obvious is the deflection of the fresh water toward the north-northwest direction, and the velocity of the residual current in the center of the current axis also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The clockwise circulation of the Laizhou Bay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runoff from the Yellow River entering the sea. The larger the runoff is, the more unfavorable the circulation is, and the smaller the runoff is, the more stable the circulation is, and the larger the runoff is, the larger the surface residual current is near the estuary. The vertical gradient of residual flow is strengthened, and the bottom compensation current is enhanced, and the vertical circulation of estuary is more obvious.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1106074) 海洋公益性行業(yè)科研專項經(jīng)費項目(200905007-3)
【分類號】:P731.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萬修全;馬倩;馬偉偉;;冬季高頻大風過程對渤海冬季環(huán)流和水交換影響的數(shù)值模擬[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年04期
2 畢聰聰;鮑獻文;萬凱;;渤海鹽度年代際變異對環(huán)流結(jié)構(gòu)的影響[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年01期
3 曹振東;婁安剛;;基于FVCOM的渤海冬季三維風生環(huán)流數(shù)值模擬[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S1期
4 徐江玲;吳德星;林霄沛;陳新平;;夏季渤海中部環(huán)流結(jié)構(gòu)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S1期
5 吳德星,牟林,李強,鮑獻文,萬修全;渤海鹽度長期變化特征及可能的主導因素[J];自然科學進展;2004年02期
6 吳德星,萬修全,鮑獻文,牟林,蘭健;渤海1958年和2000年夏季溫鹽場及環(huán)流結(jié)構(gòu)的比較[J];科學通報;2004年03期
7 萬修全,鮑獻文,吳德星,姜華;渤海夏季潮致-風生-熱鹽環(huán)流的數(shù)值診斷計算[J];海洋與湖沼;2004年01期
8 魏澤勛,李春雁,方國洪,王新怡;渤海夏季環(huán)流和渤海海峽水體輸運的數(shù)值診斷研究[J];海洋科學進展;2003年04期
9 江文勝,吳德星,高會旺;渤海夏季底層環(huán)流的觀測與模擬[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4期
10 魏皓,田恬,周鋒,趙亮;渤海水交換的數(shù)值研究-水質(zhì)模型對半交換時間的模擬[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4期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馬倩;大風作用下渤海環(huán)流和水交換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4年
2 曲立新;黃渤海環(huán)流對冬季大風過程的響應機制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4年
3 韓雅瓊;基于EFDC的渤海環(huán)流及其影響因素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3年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瑩;王玉玨;王躍啟;劉東艷;;2013年夏季渤海環(huán)境因子與葉綠素a的空間分布特征及相關(guān)性分析[J];海洋通報;2016年05期
2 趙騫;陳超;丁德文;陳偉斌;;基于海床基觀測資料的遼東灣東部海流特征研究[J];海洋工程;2016年04期
3 壽瑋瑋;宗海波;丁平興;;夏季黃河入海徑流對黃河口及附近海域環(huán)流影響的數(shù)值研究[J];海洋學報;2016年07期
4 MAO Xinyan;JIANG Wensheng;ZHANG Ping;FENG Shizuo;;Numerical Study on Inter-Tidal Transports in Coastal Seas[J];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2016年03期
5 王燕;李日輝;溫珍河;陳曉輝;陳斌;;夏季渤海海峽大小潮影響下水體溫鹽濁分布特征及其水動力機制[J];海洋地質(zhì)前沿;2016年05期
6 張華;李艷芳;唐誠;鄒濤;于靖;郭凱;;渤海底層低氧區(qū)的空間特征與形成機制[J];科學通報;2016年14期
7 許靈靜;楊波;江文勝;;臺風對杭州灣水交換影響的定量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年06期
8 朱宇新;李欣;;離岸人工島內(nèi)水環(huán)境的影響研究[J];港工技術(shù);2016年02期
9 馬偉偉;萬修全;萬凱;;渤海冬季風生環(huán)流的年際變化特征及機制分析[J];海洋與湖沼;2016年02期
10 李愛超;喬璐璐;萬修全;馬偉偉;;渤海海峽懸浮體分布、通量及其季節(jié)變化[J];海洋與湖沼;2016年02期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瑩;渤海中部浮游植物與環(huán)境因子的空間關(guān)系及季節(jié)差異分析[D];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2016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萬凱;鮑獻文;王毅;萬修全;李昊倩;劉珂;;Barotropic current fluctuations coupled with sea level drawdown in Yellow and Bohai Seas[J];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2015年01期
2 曹振東;婁安剛;;基于FVCOM的渤海冬季三維風生環(huán)流數(shù)值模擬[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S1期
3 馬超;鞠霞;吳德星;林霄沛;;黃、渤海斷面及海洋站的鹽度分布特征與變化趨勢[J];海洋科學;2010年09期
4 呂翠蘭;鮑獻文;吳德星;陳學恩;于華明;;渤海和北黃海冬季鹽度變化的年代際及年際特征分析[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S1期
5 賈瑞麗;蘇潔;胡憲敏;曹勇;;渤海B1斷面夏季溫鹽結(jié)構(gòu)及變化趨勢[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5期
6 馬超;吳德星;林霄沛;;渤、黃海鹽度的年際與長期變化特征及成因[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S2期
7 梁書秀;孫昭晨;NAKATSUJI Keiji;YAMANAKA Ryoichi;;渤海典型余環(huán)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8 俎婷婷,鮑獻文,謝駿,吳德星;渤海中部斷面環(huán)境要素分布及其變化趨勢[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6期
9 李國勝,王海龍,李柏良;渤海風驅(qū)-潮致拉格朗日余流的數(shù)值模擬與季相時空變異[J];地理研究;2005年03期
10 張金善,鐘中,黃瑾;中尺度大氣模式MM5簡介[J];海洋預報;2005年01期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鄭鵬;渤海三維溫鹽流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
2 宋文鵬;渤海冬、夏季溫鹽場結(jié)構(gòu)及其海流特征分析[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3 匡曉迪;氣候變化對渤海鹽度年際變化及長期變化的影響[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4 夏斌;2005年夏季環(huán)渤海16條主要河流的污染狀況及入海通量[D];中國海洋大學;2007年
5 陳新平;渤、黃海海溫結(jié)構(gòu)及相應環(huán)流場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6年
6 王悅;M_2分潮潮流作用下渤海灣物理自凈能力與環(huán)境容量的數(shù)值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戴瑛;恢復亞歐大氣環(huán)流場的一個統(tǒng)計試驗[J];南京氣象學院學報;1989年04期
2 紀忠萍,謝炯光;用500hPa環(huán)流相似作廣東月、季要素預報[J];廣東氣象;2001年04期
3 汪鐸,張鐔;我國華南谷物天氣產(chǎn)量變化與大型環(huán)流準周期性振動的分析[J];熱帶氣象;1984年00期
4 ;500hPa環(huán)流客觀分型作多要素預報[J];氣象;1986年03期
5 韋春霞;趙金彪;劉萬杰;;臺風“圣帕”登陸后環(huán)流維持和路徑變化的診斷分析[J];廣東氣象;2009年01期
6 鐘利華;覃志年;f,
本文編號:18689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1868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