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發(fā)光細菌法和魚類暴露實驗評價6種化學消油劑的遺傳毒性
本文選題:化學消油劑 + 遺傳毒性。 參考:《應用與環(huán)境生物學報》2017年01期
【摘要】:為評價海洋溢油應急處置中所使用的消油劑的環(huán)境安全性,分別以發(fā)光細菌Acinetobacter sp.Rec A和海水青溕(Oryzias melastigma)幼魚為受試生物,對6種化學消油劑的遺傳毒性進行檢測.結(jié)果顯示,采用發(fā)光細菌法僅檢測到HLD-501(常規(guī)型)在濃度較高(500 mg/L和1 000 mg/L)時表現(xiàn)出一定水平的遺傳毒性,其等效應的絲裂霉素C(MMC)濃度分別為0.039 mg/L和0.032 mg/L.在彗星實驗中,6種消油劑對海水青溕幼魚細胞的DNA損傷率從高到低依次為RS-II(濃縮型)、RS-I(濃縮型)、HLD-501(常規(guī)型)、富肯-2(常規(guī)型)、RS-I(常規(guī)型)和微普(常規(guī)型),然而HLD-501(常規(guī)型)處理的3級損傷率最高,其遺傳毒性最大.綜上,采用兩種不同營養(yǎng)級的受試生物對6種化學消油劑遺傳毒性檢測結(jié)果的相關度較好;本研究可為消油劑用于處理實際海洋溢油污染的環(huán)境安全性評價提供參考.
[Abstract]: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environmental safety of oil suppressants used in marine oil spill emergency disposal, the genotoxicity of six chemical oil suppressants was detected by using Acinetobacter sp.Rec A and Oryzias melastigma as the tested organis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LD-501 (conventional type) showed a certain level of genotoxicity at a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500 mg/L and 1 000 mg / L, and its isoeffect mitomycin C MMC concentration was 0.039 mg/L and 0.032 mg / L, respectively. In comet assay, the DNA damage rate of six kinds of oil suppressants to young fish cells from high to low is RS-IIII (condensed HL-D-501), Fucen-2 (conventional), HLD-501 (conventional) and microbutene (conventional), but HLD-501 (conventional). The third grade damage rate was the highest. Its genetic toxicity is the greatest. In conclusion, the genetic toxicity test results of six chemical oil suppressants were well correlated with two kinds of tested organisms with different nutrient levels, and this study coul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environmental safety evaluation of oil elimination agents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actual marine oil spill pollution.
【作者單位】: 青島科技大學化工學院;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tài)研究中心;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海洋生態(tài)與環(huán)境科學功能實驗室;
【基金】: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2014G12,2015T05) 青島市黃島區(qū)海洋科技專項(2014-4-20)資助~~
【分類號】:X55;X171.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之慶;關于消油劑合理使用和執(zhí)法管理現(xiàn)狀的探討[J];海洋環(huán)境科學;1997年01期
2 于沉魚,曹立新,李玉琴;消油劑乳化率影響因素研究[J];交通環(huán)保;2000年01期
3 劉義豪,劉曉靜,張華;消油劑對水中油測定的影響[J];齊魯漁業(yè);2002年08期
4 趙云英,馬永安,吳吉琨,陳宇春;波浪槽模擬海況檢驗消油劑的乳化性能[J];海洋環(huán)境科學;2004年04期
5 趙玉慧;張友篪;孫培艷;;化學消油劑在溢油污染控制中的應用及其今后發(fā)展方向[J];海洋環(huán)境科學;2006年S1期
6 王慧宇;;化學消油劑在水域溢油應急處理中的應用[J];法制與社會;2009年12期
7 包木太;管麗君;馬愛青;陳慶國;王麗娜;;化學消油劑乳化效果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9期
8 范志杰,宋春印;《渤海消油劑使用指南》制定原則的探討[J];交通環(huán)保;1990年Z2期
9 蘇君夫;消油劑及其應用問題[J];海洋通報;1992年02期
10 程樹軍,楊豐華,劉忠華,薛成,魏社林;石油開發(fā)污染物毒性監(jiān)測的實驗生物篩選Ⅱ.消油劑對水生動物的毒性比較[J];熱帶海洋;199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于曉明;;原油和消油劑對紅鰭東方渶游泳能力的影響[A];海峽兩岸海洋漁業(yè)資源養(yǎng)護和共同開發(fā)青年科學家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3年
2 楊豐華;鄧岳文;杜曉東;吳進孝;黃韌;;鉆井泥漿和消油劑對合浦珠母貝稚貝的生物毒性[A];中國實驗動物學會第五屆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0年
3 陳皓捚;張晶;房建孟;印春生;;經(jīng)消油劑處理的原油水溶組分對刺參幼參的急性毒性研究[A];漁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方式轉(zhuǎn)變——2011年中國水產(chǎn)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唐山樂亭扇貝初步估計損失8億元[N];中國漁業(yè)報;2011年
2 特約記者 張莉莉 記者 劉曉華;堅決打贏海上清污攻堅戰(zhàn)[N];大連日報;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文小龍;典型凝油劑和消油劑的生物毒性評價[D];青島科技大學;2015年
2 陳皓捚;消油劑處理前后石油水溶組分對刺參幼參的毒理效應研究[D];上海海洋大學;2012年
3 王向藝;原油和消油劑對三種藻的急性毒性效應[D];大連海事大學;2012年
4 管麗君;環(huán)境友好型海洋溢油微生物修復菌劑與化學消油劑的復配評價[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5 錢怡婷;消油劑處理溢油組分變化及對生物積累的影響[D];大連海事大學;2013年
6 高翔;消油劑對燃料油的增溶作用及對海水青溕胚胎發(fā)育的影響[D];大連海事大學;2014年
7 張菲菲;重度風化及化學消油劑對典型油品油指紋特征影響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8 羅薇;海上石油平臺附近油膜光亮帶的形成機理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8685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1868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