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表層顆粒有機碳的季節(jié)和年際變化遙感分析
本文選題:南海北部 + 顆粒有機碳; 參考:《海洋學報》2017年03期
【摘要】:海洋顆粒有機碳(POC)是海洋固碳的一個關鍵參數(shù)。為了研究南海北部陸架及海盆表層POC濃度的時空分布特征以及變化趨勢,本文利用2009-2011年4個季節(jié)的實測數(shù)據(jù),對NASA發(fā)布的MODIS/AQUA衛(wèi)星月平均POC遙感產(chǎn)品,進行了驗證和校正;并利用校正后的遙感數(shù)據(jù)分析了2003-2014年POC的時空分布特征和變化趨勢。發(fā)現(xiàn)POC遙感產(chǎn)品與南海北部實測數(shù)據(jù)具有較好的線性關系(R2=0.72),但存在系統(tǒng)性偏高,需利用實測數(shù)據(jù)對遙感數(shù)據(jù)進行區(qū)域性校正。分析校正后的遙感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南海北部陸架POC濃度較高,平均為(33.34±8.02)mg/m3;呂宋海峽西南海域濃度較低,平均為(29.25±6.20)mg/m3;中央海盆區(qū)濃度最低,平均為(27.02±4.84)mg/m3。春夏季POC濃度較低,最低值一般出現(xiàn)在5月,冬季(12月至翌年1月)POC濃度達到最高。利用2003-2014年的長時間序列遙感葉綠素(Chl a)和海表溫度(SST)、混合層深度(MLD)模式數(shù)據(jù),以及實測數(shù)據(jù)對南海北部POC濃度的影響機制進行了分析。發(fā)現(xiàn)POC與Chl a在秋冬呈現(xiàn)較好的相關關系(R2=0.51),但在春夏季較離散,表明秋冬季生物作用對POC影響較大。2003-2014年期間,POC與Chl a、MLD及SST存在明顯的年際變化,但并沒有顯著的上升或下降趨勢。
[Abstract]:Ocean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is a key parameter for marine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order to study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trend of POC concentration in the continental shelf and basin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monthly average POC remote sensing products of MODIS/AQUA satellite released by NASA were verified and corrected by using the measured data from four seasons from 2009-2011. Based on the corrected remote sensing data,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variation trend of POC from 2003 to 2014 are analyzed. It is found that the POC remote sensing product has a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measured data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but the system is relatively high, so it is necessary to use the measured data to carry out the regional correction of the remote sensing data. The corrected remote sensing data show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POC in the northern shelf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 relatively high, with an average of 33.34 鹵8.02 mg / m3, a low concentration of 29.25 鹵6.20 mg / m3 in the southwest Luzon Strait, and the lowest concentration in the Central Sea Basin with an average of 27.02 鹵4.84 mg / m3. The concentration of POC in spring and summer is relatively low, and the lowest value usually occurs in May, and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in winter (from December to January of the following year).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POC concentration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was analyzed by using the model data of long time series remote sensing chlorophyll Chl a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mixed layer depth (POC) data from 2003 to 2014, and the measured data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the model data on the POC concentration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as a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POC and Chl a in autumn and winter, but it was dispersed in spring and summer, which indicated that biological action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POC in autumn and winter. There were obvious interannual variations between POC and Chl AMLD and SST in autumn and winter.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upward or downward trend.
【作者單位】: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衛(wèi)星海洋環(huán)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基金】:973項目(2015CB954002) 海洋公益項目(20150500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476155,41322039) “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專項(GASI-02-SCS-YGST01,GASI-02-PAC-YGST01,GASI-03-03-01-01)
【分類號】:P734;P714.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王桂芬;曹文熙;殷建平;周雯;孫兆華;楊倩;;海洋顆粒有機碳濃度水色遙感研究進展[J];熱帶海洋學報;2012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丘仲鋒;孫德勇;王勝強;何宜軍;;海洋浮游植物粒徑等級遙感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廣西科學;2016年06期
2 胡水波;曹文熙;王桂芬;許占堂;;利用MODIS跟蹤監(jiān)測一個冷渦對海洋表層生物光學參數(shù)的影響[J];熱帶海洋學報;2016年03期
3 張杰;呂恒;潘洪洲;馮馳;趙麗娜;李云梅;;內(nèi)陸湖泊顆粒有機碳反演及日變化初步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15年12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葉翔;李炎;黃邦欽;陳堅;;臺灣海峽南部夏季的顆粒有機碳[J];海洋學報(中文版);2009年06期
2 潘德爐;白雁;;我國海洋水色遙感應用工程技術的新進展[J];中國工程科學;2008年09期
3 魏建偉;方習生;石學法;楊剛;李朝新;;海水光衰減變化與顆粒有機碳估算——以菲律賓海為例[J];海洋科學進展;2007年04期
4 張乃星;宋金明;賀志鵬;;海水顆粒有機碳(POC)變化的生物地球化學機制[J];生態(tài)學報;2006年07期
5 殷建平;王友紹;徐繼榮;孫松;;海洋碳循環(huán)研究進展[J];生態(tài)學報;2006年02期
6 金海燕,林以安,陳建芳,金明明;黃海、東海顆粒有機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子分析[J];海洋學報(中文版);2005年05期
7 李寧,李學剛,宋金明;海洋碳循環(huán)研究的關鍵生物地球化學過程[J];海洋環(huán)境科學;2005年02期
8 曲建升,孫成權,張志強,高峰;全球變化科學中的碳循環(huán)研究進展與趨向[J];地球科學進展;2003年06期
9 趙繼勝,姬泓巍,郭志剛;冬季東海典型海域顆粒有機碳的垂直分布[J];海洋科學;2003年06期
10 孫云明,宋金明;中國海洋碳循環(huán)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研究的主要進展(1998-2002)[J];海洋科學進展;2002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玉龍;王啟;;南海北部海峽熱輸送特征[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7期
2 張金標;南海北部花水母目一新科新屬新種[J];海洋學報(中文版);1982年02期
3 楊國峰,滕成業(yè),鄧創(chuàng)旦;南海北部臺灣淺灘一帶浮游動物數(shù)學模型的初探[J];生態(tài)學報;1982年02期
4 仇德忠,楊天鴻,郭忠信;夏季南海北部一支向西流動的海流[J];熱帶海洋;1984年04期
5 趙泉鴻,汪品先,張清蘭;南海北部陸架底質(zhì)中介形蟲的分布[J];海洋學報(中文版);1986年05期
6 林曉能;南海北部偏北大風的分析預報[J];海洋預報;1989年02期
7 閻志廣;;南海北部表層沉積物中鈣質(zhì)超微植物及其分布[J];河北地質(zhì)學院學報;1992年04期
8 吳正,廖秉良,金志敏,馮文科;晚更新世末期南海北部陸架的古地理探討[J];地理學報;1993年06期
9 李立;南海北部沿岸冬季水位亞潮波動特征研究[J];熱帶海洋;1993年03期
10 段威武;南海北部第三系研究新進展[J];海洋地質(zhì)動態(tài);1996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石慧;蔡旭暉;宋宇;;南海北部海面風場和平均海流場模擬[A];中國科協(xié)2009年海峽兩岸青年科學家學術活動月——海上污染防治及應急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汪洋;;南海北部邊緣地殼成分及流變學非均勻性[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年刊2002——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八屆年會論文集[C];2002年
3 孫珍;周蒂;龐雄;陳長民;孫龍濤;;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構造演化動力學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4 宋海斌;耿建華;方銀霞;;南海北部天然氣水合物的地震研究[A];第七屆全國海洋湖沼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0年
5 萬玲;姚伯初;曾維軍;吳能友;;南海北部陸緣巖石圈三維結(jié)構特征[A];中國地球物理.2003——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3年
6 韋振權;易海;帥慶偉;錢星;林珍;張莉;;南海北部西沙-雙峰海域構造分區(qū)特征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八專題論文集[C];2013年
7 吳時國;董冬冬;袁圣強;張功成;;南海北部陸緣深水區(qū)含油氣系統(tǒng)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宋海斌;吳能友;張健;江為為;郝天珧;;南海北部陸緣白堊紀中期大陸邊緣體制轉(zhuǎn)變探討[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學術論文匯編·第四卷(油氣資源)[C];2003年
9 周昌范;張海啟;;我國南海北部深水區(qū)油氣資源前景展望[A];2006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第13分會場)[C];2006年
10 丘學林;;南海北部大陸邊緣的深部地殼結(jié)構和構造意義[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鮑訊;中石油南海北部礦權區(qū)勘探獲重要成果[N];海南日報;2006年
2 記者 鐘敬忠邋通訊員 廖慶玉;瓊粵海事首次南海北部聯(lián)合巡航[N];中國水運報;2008年
3 徐海 李潔尉;南海北部深水區(qū)發(fā)現(xiàn)大氣田[N];中國海洋報;2006年
4 特約記者 陳惠玲;南海北部深水區(qū)油氣潛力巨大[N];中國礦業(yè)報;2006年
5 梁鋼華;我國南海北部深水區(qū)油氣勘探潛力巨大[N];中國礦業(yè)報;2011年
6 記者 梁鋼華;南海北部可燃冰資源初步探明[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年
7 記者 羅茜 通訊員 徐海;“實驗3”號船南海北部開放航次再度起航[N];中國海洋報;2006年
8 本報記者 孫楠;南海北部低壓“搗亂” 南方多地旱象“露臉”[N];中國氣象報;2010年
9 徐海 李潔尉;珠江沖淡水東擴機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N];廣東科技報;2011年
10 記者 梁鋼華;南海北部可燃冰儲量達185億噸油當量[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守軍;南海北部多波束海底地貌多尺度分析及其構造意義指示[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15年
2 張嶠;南海北部陸緣新生代巖漿活動及構造意義[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3 高金尉;南海北部大陸邊緣洋陸過渡帶構造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4 丁揚;南海北部環(huán)流和陸架陷波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5 陳蔚芳;南海北部顆粒有機碳輸出通量、季節(jié)變化及其調(diào)控過程[D];廈門大學;2008年
6 孫啟良;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流體逸散系統(tǒng)與沉積物變形[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7 王霄飛;南海北部陸坡東西段新構造的異同及對BSR分布的影響[D];中國海洋大學;2014年
8 宮響;南海北部次表層葉綠素最大值特征的理論分析及數(shù)值模擬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9 吳仕虎;南海北部中生代陸緣海盆地沉積演化過程[D];成都理工大學;2014年
10 董冬冬;南海北部陸緣深水區(qū)構造演化及其資源效應[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袁梁英;南海北部營養(yǎng)鹽結(jié)構特征[D];廈門大學;2005年
2 任佳宇;東海與南海北部盆地構造演化及其對煤系烴源巖的控制作用[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5年
3 趙衛(wèi);南海北部早期破裂階段沉積記錄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1年
4 李友開;內(nèi)孤立波反射與相互作用實驗及南海北部內(nèi)孤立波傳播特征的初步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5 于博;南海北部內(nèi)孤立波能量和水體輸運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6 吳興;南海北部盆地火成巖分布的重磁識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6年
7 張曉飛;南海北部海洋霧狀層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D];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2年
8 喻濤;南海北部表層沉積物不同粒級組分中有機質(zhì)的來源研究[D];廈門大學;2005年
9 王金寶;南海北部浮游生物中的放射蟲分類學和生態(tài)學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3年
10 張R,
本文編號:18591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1859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