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口海域顆粒有機碳濃度遙感反演與時空分布特征
本文關(guān)鍵詞:黃河口海域顆粒有機碳濃度遙感反演與時空分布特征 出處:《光學學報》2017年08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海洋光學 顆粒有機碳 遙感反演 黃河口 時空分布
【摘要】:基于黃河口海域?qū)崪y數(shù)據(jù),建立了利用745nm(模型1)和680nm(模型2)波段遙感反射率的顆粒有機碳(POC)濃度反演模型,得到的平均相對誤差(APD)均低于26%,其中模型1表現(xiàn)更優(yōu)。結(jié)合海洋水色成像儀(GOCI)影像和實測數(shù)據(jù)對兩個模型進行了精度評估,平均相對誤差均在30%以內(nèi)。基于所建立的模型和衛(wèi)星遙感影像,分析了逐時、大風過程(幾日之間)、季節(jié)變化三種情況下黃河口海域POC濃度的時空變化特征。結(jié)果表明,冬季POC濃度整體較高,夏季POC濃度整體較低;渤海灣附近出現(xiàn)POC濃度最高值。三種情況下,POC濃度的變化范圍在同一尺度上,表明短時間間隔并不意味著POC濃度變化范圍也小,其季節(jié)平均效應(yīng)是顯著的。
[Abstract]: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based on measured data, established by 745nm (model 1) and 680nm (model 2) remote sensing reflectance of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concentration inversion model, the average relative error (APD) were lower than 26%, the model 1 has better performance. The combination of ocean color imager (GOCI) accuracy assessment for the two model images and the measured data, the average relative error is within 30%. The established model and the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imag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hourly wind process (a few days betwee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the concentration of POC seasonal changes in three cas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POC is high in winter in summer, the concentration of POC is low; the Gulf of Bohai near the peak concentration of POC. Three, POC concentration is in the range of the same scale, showed that short time interval does not mean that the POC concentration range is small, the seasonal average The effect is remarkable.
【作者單位】: 中國海洋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606197,41476101,41476159,41506203) 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專項任務(wù)(GASI-03-03-01-01) 中韓海洋科學共同研究中心項目(PI-2017-3)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2014A030310287) 熱帶海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開放課題(LT01509) 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yè)務(wù)費專項(PM-zx703-201601-014)
【分類號】:P715.7
【正文快照】: 1 引言 顆粒有機碳(POC)濃度是海水中有機顆粒物的碳含量,其中有機顆粒物包含浮游植物、浮游動物細胞及其相應(yīng)的非生命碎屑、陸源有機顆粒物等。作為海洋碳循環(huán)研究中重要的參數(shù),顆粒有機碳的分布受到物理、化學、生物過程等眾多因素的影響。 水色衛(wèi)星遙感具有大面、同步的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仲懷,徐麗君,劉興俊;黃河口鈾的化學行為[J];海洋科學;1989年02期
2 吳曉燕;劉汝海;秦潔;孫培艷;高振會;賈永剛;;黃河口沉積物重金屬含量變化特征研究[J];海洋湖沼通報;2007年S1期
3 王志豪;;黃河口海岸帶調(diào)查實踐[J];海岸工程;1984年02期
4 馬錫年,李全生,沈萬仁;黃河口及其近岸海域的溶解砷[J];海洋科學;1986年05期
5 曹文達,裘香荃,韓麗君;海洋腐植質(zhì)的研究——Ⅳ.黃河口海水和沉積物中腐植質(zhì)的分布[J];海洋與湖沼;1987年06期
6 康興倫,王品愛,袁毅,朱校斌,李培泉,紀正訓(xùn);黃河口海域沉積速率的研究[J];海洋科學;1988年05期
7 孫秉一,史致麗,王永辰,郝恩良;黃河口及渤海西南部水體中氟含量[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1988年04期
8 耿秀山,張耆年,傅命佐,李培英,徐孝詩;黃河口海港沖淤變化的定量分析與評價[J];海洋學報(中文版);1988年06期
9 劉明星,張首臨,李國基,包萬友,顧宏堪;黃河口及鄰近海區(qū)海洋生物中痕量金屬[J];海洋學報(中文版);1988年06期
10 王鳳聰,高慎月,蘇志清;黃河口濱海區(qū)潮流速度鉛直分布及其粗糙度參量的初步研究[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1989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郭秀軍;朱大偉;孟慶生;劉濤;;波致黃河口多層粉質(zhì)土海床砂沸破壞機制研究[A];第十二次全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shù)大會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年
2 吳斌;宋金明;;基于證據(jù)權(quán)重法的黃河口沉積物環(huán)境質(zhì)量評價[A];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3 賈永剛;常方強;孟祥梅;張衍濤;張建;張海培;;黃河口埕島海域海床波致液化模糊綜合評判[A];第八屆全國工程地質(zhì)大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楠;現(xiàn)代黃河口沉積動力過程與地形演化[D];中國海洋大學;201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宮釧彰;現(xiàn)代黃河口晚更新世以來沉積地球化學特征[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2 殷鵬;黃河口及附近海域碳參數(shù)與營養(yǎng)鹽調(diào)查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3 劉宗峰;黃河口及萊州灣表層沉積物中多環(huán)芳烴來源解析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4 姚前前;小浪底調(diào)水調(diào)沙對黃河口來水來沙條件和海岸線演變規(guī)律的影響研究[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4年
5 董好剛;循環(huán)荷載導(dǎo)致黃河口沉積物成分和結(jié)構(gòu)變異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6年
6 劉道彬;底棲動物對黃河口海床土滲透性影響的試驗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7 黃翠玲;黃河入海過程中常量離子和有機碳輸送規(guī)律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7年
8 張琳;黃河口粉質(zhì)土動力響應(yīng)及海床滑動破壞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
9 崔兆國;黃河口與長江口現(xiàn)代沉積物識別特征的比較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3年
10 楊江平;黃河口演變對河口側(cè)灣人工島穩(wěn)定性的影響[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3728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1372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