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水合物水力提升中繼艙艙體沉積安全性分析
本文關鍵詞:天然氣水合物水力提升中繼艙艙體沉積安全性分析 出處:《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6年1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天然氣水合物 水力提升 中繼艙沉積安全 數值模擬
【摘要】:針對天然氣水合物水力提升過程中中繼艙部件的沉積安全性問題,為了避免中繼艙因沉積過多而導致整個提升系統(tǒng)的癱瘓,利用流場模擬軟件CFD,分析了不同結構對中繼艙內部流場的影響,對比了正方體、球體和圓柱體3種不同中繼艙結構下的顆粒沉積情況、內部流速分布、粗細顆粒以及海水體積分數分布情況,得出圓柱體結構的安全性要優(yōu)于另外兩種結構。研究了圓柱體結構在不同工況下的沉積情況與安全性。結果表明:增加粗顆粒濃度,粗顆粒直徑以及粗顆粒的密度都會導致中繼艙沉積厚度增加,安全性降低,而增加進口速度則會導致中繼艙沉積厚度減小,安全性有所提高。
[Abstract]:......
【作者單位】: 西南石油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基金】:中國工程院自然基金項目(2013-04-ZCQ-002) 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PLN1418)
【分類號】:P744.4;P742
【正文快照】: 0引言天然氣水合物作為一種新型能源一直是全球關注的焦點。天然氣水合物水力提升是天然氣水合物開采輸送的最有效的方式,但深海輸送管道極長,管道上部分為垂直硬管,下部分為軟管,輸送過程中軟管因海水波動、輸送漿體反作用力而處于不斷運動的狀態(tài),若軟管與硬管直接相連,由于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方銀霞;;可燃燒的冰 天然氣水合物[J];船舶物資與市場;2000年06期
2 吳克勤;;海底藏著巨量“天然氣”——天然氣水合物將成為21世紀新(?)源[J];海洋世界;2001年08期
3 陳榮發(fā);;可燃燒的冰[J];化工之友;2001年03期
4 蔡峰;日本天然氣水合物開采試驗獲得成功[J];海洋地質動態(tài);2002年04期
5 ;新世紀非常規(guī)能源的曙光——天然氣水合物[J];海洋地質動態(tài);2002年06期
6 許紅 ,張永勤;天然氣水合物研究進展國際會議在日本橫濱召開[J];海洋地質動態(tài);2002年07期
7 盧林松;日本天然氣水合物開采試驗獲得成功[J];海洋石油;2002年02期
8 方銀霞,金翔龍,黎明碧;天然氣水合物的勘探與開發(fā)技術[J];中國海洋平臺;2002年02期
9 陳作義,楊曉西,葉國興,丁靜,李文國;天然氣水合物概況及最新研究進展[J];海洋通報;2002年03期
10 ;未來海底新能源——天然氣水合物國際研討會在青島召開[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03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欒錫武;;天然氣水合物的上界面[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2 雷興林;何麗娟;;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形成聚集過程的數值模擬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3 盧振權;;天然氣水合物開發(fā)利用前景淺析[A];第四屆全國青年地質工作者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9年
4 韓月旺;蘇現波;;天然氣水合物的研究進展[A];瓦斯地質研究與應用——中國煤炭學會瓦斯地質專業(yè)委員會第三次全國瓦斯地質學術研討會[C];2003年
5 許紅;劉守全;吳琳;蔡乾忠;閆桂京;孫和清;吳志強;李剛;龔建明;;國際天然氣水合物調查研究實踐與資源經濟戰(zhàn)略對策[A];中國地質學會礦產地質勘查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第一次學術研討會礦產地質勘查論文集[C];2003年
6 陳多福;L.M.Cathles;;天然氣水合物穩(wěn)定性及對海底天然氣排放的控制[A];中國地球物理.2003——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3年
7 王淑紅;顏文;;天然氣水合物的三大環(huán)境效應[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九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3年
8 張永勤;孫建華;趙海濤;劉秀美;王漢寶;;天然氣水合物保真取樣鉆具的試驗研究及施工方案研究[A];海洋地質、礦產資源與環(huán)境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9 劉華榮;梅平;陳武;惠小敏;;天然氣水合物的勘探開發(fā)及環(huán)境效應研究進展[A];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專題論壇暨第四屆湖北科技論壇優(yōu)秀論文集[C];2007年
10 舒儉民;劉孝富;胡理樂;范俊韜;;天然氣水合物開發(fā)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評價技術要點探討[A];2012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二卷)[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安豐;國家應加強天然氣水合物勘查[N];地質勘查導報;2005年
2 張浩;俄研究天然氣水合物開采技術[N];科技日報;2008年
3 趙艷霞;青島所天然氣水合物實驗室擴建[N];地質勘查導報;2009年
4 通訊員 楊惠晴 特約記者 曹雪晴;青島所建部天然氣水合物重點實驗室[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2年
5 記者 王少勇;第八屆國際天然氣水合物大會終身成就獎和青年獎揭曉[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4年
6 張知干;應加強天然氣水合物開發(fā)[N];中國礦業(yè)報;2001年
7 ;何謂天然氣水合物[N];上?萍紙;2000年
8 本報記者 王健生;我國成功鉆獲天然氣水合物[N];中國改革報;2007年
9 田東霖;我國在南海成功鉆獲天然氣水合物[N];中國海洋報;2007年
10 記者 李曉明;我國首次鉆獲天然氣水合物[N];地質勘查導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鄔黛黛;南海天然氣水合物的早期成巖作用和地球化學特性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2 馬立杰;利用衛(wèi)星遙感探測海域天然氣水合物[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3 郭威;天然氣水合物孔底冷凍取樣方法的室內試驗及傳熱數值模擬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4 賈瑞;天然氣水合物熱管式孔底快速冷凍機構及蒸汽法試開采試驗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5 王志遠;含天然氣水合物相變的環(huán)空多相流流型轉化機制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9年
6 張凌;天然氣水合物賦存地層鉆井液試驗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06年
7 孫璐;天然氣水合物準三維處理技術研究與應用[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9年
8 劉曉蘭;深水鉆井井筒內天然氣水合物形成機理及預防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8年
9 徐寧;東海天然氣水合物地球物理特征及全波形反演方法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10 龔建明;沖繩海槽天然氣水合物成因及資源潛力評價[D];中國海洋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偉;天然氣水合物相平衡及其表面張力影響研究[D];東南大學;2005年
2 張凌;天然氣水合物鉆進時井內溫度分布模型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03年
3 盛堰;水深通信技術在海底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的應用[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4 劉健;天然氣水合物鉆探取樣保真器結構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0年
5 林安均;南海北部西沙和東沙海區(qū)淺表層沉積物孔隙水地球化學特征及對天然氣水合物成礦的指示意義[D];南京大學;2014年
6 梁學進;天然氣水合物開采模擬實驗方法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8年
7 宋新利;天然氣水合物降壓開采實驗和數值模擬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8年
8 向軍;天然氣水合物一維模擬實驗裝置的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9年
9 王媛;天然氣水合物鉆探取心保真技術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9年
10 畢海波;臺西南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含量估算及地球化學特征分析[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本文編號:13496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1349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