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及鄰近海域表層沉積物中烴類物質(zhì)的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義
發(fā)布時間:2017-12-24 01:13
本文關鍵詞:渤海及鄰近海域表層沉積物中烴類物質(zhì)的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義 出處:《海洋環(huán)境科學》2017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石油烴 海洋沉積物 正構烷烴 來源解析 渤海及鄰近海域
【摘要】:本文對渤海及其鄰近海域表層沉積物中有機碳(TOC)、正構烷烴(n-Alks)、石油烴(TPH)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義進行了初步的研究。結果表明,TOC含量介于0.12%~1.13%,平均值為0.44%,n-Alks含量介于0.9×10~(-6)~5.1×10~(-6),平均值為2.25×10~(-6)。C/N、δ13C結合正構烷烴的分析表明,有機質(zhì)為海、陸混合來源。TPH含量介于15.2×10~(-6)~65.3×10~(-6),平均值為30.1×10~(-6),渤海灣含量最高,受人類活動影響顯著。n-Alks比值分析結果表明,正構烷烴的陸源貢獻大于海洋源,沉積物普遍受到了石油污染。
【作者單位】: 國家海洋局南海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心;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化學理論與工程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775074,40976041) 南海分局海洋科學技術局長基金研究項目(1512)
【分類號】:X55
【正文快照】: 海洋沉積物中的烴類物質(zhì)通常是指可用有機溶劑萃取獲得的有機組分,包括正構烷烴(n-Alks)、多環(huán)芳烴、脂肪酸、醇類等[1],其來源主要包括生物合成、成巖轉(zhuǎn)化、石油污染和高溫合成[2]。隨著全球海洋石油業(yè)和運輸業(yè)的發(fā)展,海上溢油事故頻發(fā),石油污染成為破壞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因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名江,顏天,鄒景忠;長江口鄰近海域赤潮發(fā)生區(qū)基本特征初探[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3年07期
2 蔡燕紅;張海波;貝竹園;;黃家埠排污口鄰近海域水環(huán)境分析[J];海洋環(huán)境科學;2009年S1期
3 陳慧敏;孫承興;仵彥卿;;近23a來長江口及其鄰近海域營養(yǎng)鹽結構的變化趨勢和影響因素分析[J];海洋環(huán)境科學;2011年04期
4 鄭長春;廈門鄰近海域浮游植物的汞含量[J];臺灣海峽;1983年02期
5 孫曰彥,路德明,周培強;長江口及濟州島鄰近海域聲速特征的分析[J];山東海洋學院學報;1987年01期
6 柯佩輝,李榮鳳,季仲貞,曾慶存;南海海流數(shù)值模擬——Ⅱ.南沙鄰近海域春季典型月平均流[J];熱帶海洋;1989年04期
7 楊曉蘭,林以安,張健;長江口鄰近海域的環(huán)境水化學特征[J];東海海洋;1989年02期
8 秦學祥;鄒本川;張振生;;黑潮及鄰近海域銫-137的分布[J];黃渤海海洋;1989年02期
9 徐韌,洪君超,王桂蘭,沈z,
本文編號:13262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132625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