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不同海域沉積物中有機質的來源和保存
本文關鍵詞:南海北部不同海域沉積物中有機質的來源和保存 出處:《華東師范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南海 沉積物 生物標志物 來源 降解 黏土礦物
【摘要】:邊緣海沉積物中有機質來源復雜,有機質的來源和保存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了解邊緣海沉積物中有機質的來源和轉化對于深入了解全球碳循環(huán)有著重要意義。本論文將南海北部珠江口附近海域、海南島附近海域、神狐海域以及東沙海域作為研究對象,將沉積物整體性質(粒徑、比表面積、有機碳/氮、穩(wěn)定同位素、黏土礦物組成)和生物標志物相結合,對上述研究區(qū)域內沉積物中有機質的含量、組成、來源和保存進行分析。海南島鄰近海域和珠江口鄰近海域的表層沉積物中有機質均以海源輸入為主。在有機物保存方面,海南島附近海域和南海陸架深水區(qū)有機質的降解符合一般規(guī)律,隨著水深的增加降解程度逐漸變大,然而珠江口附近海域隨著水深的增加有機質卻越來越"新鮮"。結合前人對該海域黏土礦物組成的研究,本人認為珠江口附近海域沉積物中有機質之所以會出現(xiàn)上述"異常"是由于該研究區(qū)域內黏土礦物對有機質選擇性吸附所導致。海南島鄰近海域的S5和S10柱狀沉積物中有機質的來源和上述表層沉積物一樣,以海源自生為主。S10柱處于上升流區(qū),平均粒徑比S5站位大,有機質含量較低。一是因為S10站位處于上升流區(qū),沉積物混合比較均勻,黏土礦物對有機質的影響并不明顯,因此整根柱子的有機質含量相對來說比較平均,有機質的降解程度比較大,而S5站位,黏土礦物對有機質的保存的影響比較明顯,黏土礦物對脂肪酸的優(yōu)先吸附有利于有機質的保存;二是S10柱粒度大不利于有機質的保存,在表層沉積物中粒度同樣會影響有機質的保存。因此在南海北部陸架區(qū)域有機物的埋藏和降解需要結合黏土礦物特征綜合分析,避免地球化學信息的錯誤解釋。表層、淺層和深層沉積有機質均會受到黏土礦物組成的影響,在較長的柱狀沉積物中黏土礦物同樣會影響有機質的保存。神狐海域CH03站位沉積物中有機質的平均含量要比東沙海域DS08-13站位要高,而平均粒徑比東沙海域的平均粒徑要小。兩片海域中沉積物中有機質均以海源為主,在冰期和間冰期都表現(xiàn)出了相同的特點:冰期海源自生的貢獻減少,間冰期海源有機質的輸入增多。黏土礦物中蒙脫石/(伊利石+綠泥石)的值可以用來推測當?shù)禺敃r的氣候條件,冰期比值較小,間冰期比值增大,這與前人對這兩片海域研究結果相符。在有機質降解方面,神狐海域有機質降解程度要比東沙海域大。神狐海域的沉積物中有機質的降解程度隨著深度的增加而逐漸增大,符合一般的規(guī)律,但是東沙海域由于綠泥石含量隨著深度的增加逐漸增大,伊利石含量逐漸減小,且綠泥石的吸附能力大于伊利石,所以隨著深度的增加黏土礦物對有機質的吸附保護作用越來越大,所以有機質降解難度增大。由此可見,黏土礦物對有機質埋藏的影響不僅在較淺的沉積物中存在,在較深的沉積物中亦存在。雖然兩片海域有機質來源和保存有所差異,但是兩片海域有機質含量都比較豐富,根據(jù)前人的研究結果結合本文的結果從以下兩點可以說明:第一,深水底流的搬運沉積作用,為神狐海域帶來了大量的有機質,彌補了沉積速率低的影響,這一點可以從黏土礦物組成上來證實。并且深水底流帶來的有機質經(jīng)過重重搬運,降解程度要比東沙海域的高;第二,東沙海域的平均粒徑要比神狐海域的大,細粒徑有利于有機質的保存。邊緣海環(huán)境復雜,同時又是有機碳埋藏和保存的關鍵區(qū)域。在南海北部不同的海域中,有機質來源和保存均存在差異。在研究分析南海北部海域沉積物中有機質的來源和保存時不僅考慮到海洋環(huán)境的復雜性,同時還關注了沉積物中黏土礦物成分的差異,更合理地解釋了南海北部海域沉積物中有機質來源和保存的差異。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P736.2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梅宏;;論海域的價值[J];海洋開發(fā)與管理;2008年05期
2 黃明群;;海域使用論證操作模式分析[J];海洋開發(fā)與管理;2006年01期
3 柯東勝;關志斌;韓聯(lián)名;鄭善傳;蘇桂興;吳施衛(wèi);;珠江口海域環(huán)境問題與對策[J];海洋開發(fā)與管理;2007年02期
4 吳月英;馬越;;淺談海域使用論證中論證重點的確定[J];海洋開發(fā)與管理;2008年12期
5 王平;謝健;;海域分等與海域使用基準價評估研究——以廣東省沿海地市為例[J];熱帶海洋學報;2008年01期
6 秦書莉;;海域純收益評估方法研究[J];海洋信息;2010年01期
7 張金標,方永強;保護海域環(huán)境 建設國際性港口風景城市[J];廈門科技;1996年02期
8 ;關于海域使用金最低征收標準的研究[J];海洋開發(fā)與管理;2001年06期
9 張士三,陳勁毅,莊世堅,謝海生,仲偉耐,暢守波,蔡明,吳乾松,李基智;金-廈海域環(huán)境綜合管理機制探討[J];臺灣海峽;2003年04期
10 王勇智;王曙光;鮑獻文;;海域使用后評價的初步研究[J];海洋開發(fā)與管理;2008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柯東勝;鐘思勝;;珠江口海域環(huán)境問題與對策[A];中國海洋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5年
2 趙建華;趙全民;苗豐民;陳志宏;苗麗娟;;海域使用分類定級因素及其指標研究[A];中國海洋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5年
3 韓立民;羅青霞;;海域環(huán)境承載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初探[A];2008中國海洋論壇論文集[C];2008年
4 彭本榮;洪華生;陳偉琪;薛雄志;;海域空間資源價值:理論、方法及應用研究[A];中國土地資源戰(zhàn)略與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研究[C];2006年
5 鐘耳順;沈舟峰;朱志海;;海域信息系統(tǒng)的設計與建設實踐[A];中國科協(xié)2004年學術年會14分會場海洋開發(fā)與可持續(xù)發(fā)展論文匯編[C];2004年
6 蔡存強;湯旭紅;;特別敏感海域(PSSA)的研究[A];中國航海學會2006年度學術交流會優(yōu)秀論文集[C];2007年
7 王駿博;;廈門海域環(huán)境與功能區(qū)劃符合性分析[A];第十六屆中國海洋(岸)工程學術討論會(下冊)[C];2013年
8 黃兆龍;蔡志達;湛淵源;R壭來,
本文編號:13088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1308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