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機缸內碳煙粒徑與數(shù)密度分布研究
本文關鍵詞:柴油機缸內碳煙粒徑與數(shù)密度分布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柴油機 燃燒 碳煙質量濃度 碳煙粒徑 碳煙數(shù)密度 噴油系統(tǒng) 含氧混合燃料
【摘要】:近年來,霧霾天氣在中國多個城市頻繁出現(xiàn),導致大氣能見度降低,且危害到人體的身心健康,而造成霧霾天氣的最主要物質是可吸入顆粒物?晌腩w粒物的排放主要來自于燃燒源,燃燒源排放的主要渠道之一是機動車尾氣,而機動車尾氣中顆粒物大多又是由柴油機產生的。可以說,柴油機的顆粒物排放是形成霧霾天氣的主要來源之一。柴油機顆粒物排放一直是內燃機研究領域中的焦點問題之一,各國也先后設立了針對柴油機顆粒物質量的排放法規(guī)。另外,由于小粒徑顆粒對人體危害更大,而小粒徑顆粒占柴油機排放微粒數(shù)量的90%以上,在歐五排放法規(guī)中,最先提出了對顆粒物排放數(shù)量進行限制的要求。本文建立了柴油機燃燒室的幾何模型并進行了網(wǎng)格劃分,設定了柴油機計算模型的初始條件(包括了噴油量、缸內的湍流動能以及湍流長度尺度)和邊界條件,選取了合適的數(shù)學模型:K-epsilon湍流模型、KH-RT液滴破碎模型、Coherent Flame燃燒模型、Kinetic model碳煙排放模型,由此建立了柴油機的三維數(shù)值模型。通過采集標定工況下柴油機的缸內壓力、排放煙度和燃油消耗率等參數(shù),對所建計算模型進行了標定和驗證。在此基礎之上,研究了噴油系統(tǒng)參數(shù)(噴孔直徑、噴孔夾角和噴油提前角)和含氧混合燃料(B10、B20和B50)對柴油機燃燒過程和碳煙顆粒物排放的影響,其中重點研究了對柴油機碳煙質量濃度、碳煙粒徑和碳煙數(shù)密度分布的影響規(guī)律。原機碳煙質量濃度隨著曲軸轉角的增加而急速增加,之后又有所下降。碳煙粒徑和碳煙數(shù)密度整體變化趨勢均是先增大后減小,分布范圍由窄變寬,再變窄,最后趨于穩(wěn)定。隨噴孔直徑減小,碳煙生成量在燃燒前期不斷增加,而在燃燒后期不斷減少。碳煙粒徑和碳煙數(shù)密度在燃燒開始至上止點的燃燒初始階段均不斷增大,而在燃燒中后期,均沒有明顯的變化規(guī)律。研究發(fā)現(xiàn),在燃燒后期,碳煙粒徑與碳煙數(shù)密度之間有此消彼長的相互聯(lián)系。隨噴孔夾角減小,碳煙平均質量濃度逐漸增大,而碳煙粒徑并沒有固定的變化趨勢,但碳煙數(shù)密度隨噴孔夾角減小逐漸增高。隨噴油提前角增大,碳煙生成量在燃燒前期稍微增多,而在燃燒后期逐漸減少。噴油提前角的變化對最終生成的碳煙平均粒徑和平均數(shù)密度均沒有太大影響。相對于B0,三種混合燃料中,B20最終的碳煙平均質量濃度下降最多,而B50下降幅度低于B10。柴油的碳煙平均粒徑和平均數(shù)密度隨曲軸轉角均呈雙峰形態(tài),而混合燃料均呈單峰形態(tài)?偟膩砜,在燃燒前期和后期,混合燃料的碳煙平均粒徑一直小于柴油;旌先剂系奶紵熎骄鶖(shù)密度在燃燒初始期和燃燒后期均高于柴油,而在中期會比柴油低。含氧混合燃料的碳煙粒徑和碳煙數(shù)密度之間存在此消彼長的相互聯(lián)系。
【關鍵詞】:柴油機 燃燒 碳煙質量濃度 碳煙粒徑 碳煙數(shù)密度 噴油系統(tǒng) 含氧混合燃料
【學位授予單位】:江蘇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K421
【目錄】: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緒論11-21
- 1.1 研究背景11-14
- 1.1.1 可吸入顆粒物對大氣環(huán)境影響及其主要來源11-12
- 1.1.2 可吸入顆粒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12-13
- 1.1.3 可吸入顆粒物的類別與性質13-14
- 1.2 國內外研究狀況14-19
- 1.2.1 國外研究狀況14-17
- 1.2.2 國內研究狀況17-19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方案19-21
- 1.3.1 主要研究內容20
- 1.3.2 研究方案20-21
- 第二章 柴油機計算模型的建立與驗證21-28
- 2.1 FIRE軟件介紹21
- 2.2 物理模型建立與計算方法21-23
- 2.3 初始條件計算以及邊界條件設置23-24
- 2.3.1 模擬計算噴油量23
- 2.3.2 缸內湍流動能以及湍流長度尺度23-24
- 2.3.3 缸內初始狀態(tài)與邊界條件24
- 2.3.4 計算時間步長的選取24
- 2.4 數(shù)值模型的選取24
- 2.5 發(fā)動機試驗與計算模型驗證24-26
- 2.5.1 發(fā)動機臺架試驗24-25
- 2.5.2 模型驗證25-26
- 2.6 本章小結26-28
- 第三章 原機燃燒過程與碳煙生成特性分析28-40
- 3.1 原機燃燒過程28-33
- 3.1.1 缸內平均壓力和平均溫度28-29
- 3.1.2 瞬時放熱率29-30
- 3.1.3 速度場30
- 3.1.4 當量比和溫度場30-32
- 3.1.5 氧濃度和OH濃度32-33
- 3.2 缸內碳煙質量濃度33-35
- 3.3 缸內碳煙粒徑與數(shù)密度35-38
- 3.4 本章小結38-40
- 第四章 噴油系統(tǒng)參數(shù)對碳煙生成特性影響分析40-64
- 4.1 噴孔直徑的影響40-48
- 4.1.1 缸內平均溫度和平均壓力的影響分析40-41
- 4.1.2 碳煙質量濃度的影響分析41-44
- 4.1.3 碳煙粒徑與數(shù)密度的影響分析44-48
- 4.2 噴孔夾角的影響48-56
- 4.2.1 缸內平均溫度和平均壓力的影響分析48-49
- 4.2.2 碳煙質量濃度的影響分析49-51
- 4.2.3 碳煙粒徑與數(shù)密度的影響分析51-56
- 4.3 噴油提前角的影響56-63
- 4.3.1 缸內平均溫度和平均壓力的影響分析56
- 4.3.2 碳煙質量濃度的影響分析56-59
- 4.3.3 碳煙粒徑與數(shù)密度的影響分析59-63
- 4.4 本章小結63-64
- 第五章 含氧混合燃料對碳煙生成特性影響分析64-75
- 5.1 缸內平均溫度和平均壓力影響分析64-65
- 5.2 碳煙質量濃度的影響分析65-67
- 5.3 碳煙粒徑與數(shù)密度的影響分析67-73
- 5.4 本章小結73-75
- 第六章 總結與展望75-77
- 6.1 主要工作75
- 6.2 主要結論75-76
- 6.3 研究展望76-77
- 參考文獻77-81
- 致謝81-82
- 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及其他科研成果8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金武;龔金科;譚理剛;高為國;倪小丹;鐘志華;;直噴柴油機碳煙生成和氧化歷程的數(shù)值研究[J];內燃機學報;2006年01期
2 馬其華;宋建桐;;燃用小比例乙醇柴油對降低柴油機碳煙排放的試驗研究[J];交通節(jié)能與環(huán)保;2007年06期
3 石秀勇;李國祥;周雷;;基于平均反應率的現(xiàn)象學碳煙氧化模型研究及應用[J];內燃機學報;2008年02期
4 鞠洪玲;成曉北;汪方陽;王志;;采用改進碳煙模型的柴油機碳煙顆粒物生成及尺寸分布[J];汽車安全與節(jié)能學報;2012年01期
5 劉近平;魏明銳;肖合林;;基于矩方法的碳煙顆粒動力學演化過程[J];內燃機學報;2014年02期
6 趙霏陽;于文斌;裴毅強;蘇萬華;;柴油機高密度-低溫燃燒過程參數(shù)對碳煙生成影響的模擬[J];內燃機學報;2014年03期
7 趙霏陽;于文斌;裴毅強;蘇萬華;;基于碳煙表面活性的多步碳煙生成機理研究柴油機碳煙生成的主要影響因素[J];科學通報;2014年14期
8 舒新前,劉天績,徐精求,鄭宏鋒,畢冬冬,李分霞,Brilhak J F,Gilot P;柴油機碳煙低溫燃燒(氧化)過程及其動力學參數(shù)的研究[J];內燃機學報;2004年01期
9 蔣衛(wèi)東,沈穎剛,申立中,顏文勝;代用燃料發(fā)動機碳煙排放的試驗研究[J];山東內燃機;2005年04期
10 姚春德;王洪夫;宋金甌;;柴油-甲醇組合燃燒碳煙排放模型[J];天津大學學報;2008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成曉北;黃榮華;鞠洪玲;王兆文;;發(fā)動機碳煙排放的數(shù)值模擬及試驗研究[A];2007年APC聯(lián)合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石秀勇;李國祥;周雷;;碳煙氧化模型的研究及在柴油機中的計算應用[A];2007年APC聯(lián)合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張昭良;李倩;王曉;張業(yè)新;辛穎;;負載鉀的氧化物催化碳煙燃燒的普適中間物種和機理[A];第七屆全國環(huán)境化學大會摘要集-S05 大氣污染與控制[C];2013年
4 覃建果;魏小林;郭嘯峰;李騰;;甲烷/空氣高壓燃燒層流擴散火焰碳煙形成的數(shù)值模擬[A];中國力學大會——2013論文摘要集[C];2013年
5 辛穎;楊曦;蔣品;張昭良;;量子點級鈰基燃油添加型催化劑去除碳煙顆粒物的研究[A];第六屆全國環(huán)境化學大會暨環(huán)境科學儀器與分析儀器展覽會摘要集[C];2011年
6 張曉敏;王仲鵬;李倩;王立國;張昭良;;鑭錫燒綠石納米球催化劑的合成及其催化碳煙顆粒燃燒[A];第七屆全國環(huán)境化學大會摘要集-S05 大氣污染與控制[C];2013年
7 張昭良;于鵬飛;張業(yè)新;牟宗剛;倪獻智;鮑猛;;碳煙顆粒在NOx存儲-還原催化劑上的催化燃燒行為[A];第十三屆全國催化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8 張桂臻;何洪;訾學紅;邱文革;戴洪興;鄧積光;;碳煙催化燃燒用三維有序大孔Pd-修飾三元鈰鋯固溶體[A];第六屆全國環(huán)境化學大會暨環(huán)境科學儀器與分析儀器展覽會摘要集[C];2011年
9 張桂臻;趙震;劉堅;段愛軍;姜桂元;徐俊峰;;大孔鈣鈦礦型氧化物催化劑制備及其對碳煙燃燒的催化性能[A];第五屆全國工業(yè)催化技術與應用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8年
10 張昭良;韓棟;辛穎;王仲鵬;;鈰鐵復合氧化物四效催化劑在碳煙燃燒中的協(xié)同效應[A];第五屆全國環(huán)境化學大會摘要集[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亮;用激光誘導熾光法研究燃燒過程中的碳煙生成特性[D];清華大學;2014年
2 鞠洪玲;柴油機碳煙顆粒生成規(guī)律和尺寸分布特性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3 胡恩柱;生物基燃油碳煙摩擦學特性及摩擦誘導其結構轉變機制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4年
4 陳亮;柴油燃料燃燒碳煙顆粒生成機理與演變規(guī)律的試驗和數(shù)值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5 熊剛;煤和生物質燃燒碳煙生成的實驗研究[D];清華大學;2011年
6 王宇;電場作用下火焰中碳煙顆粒的分布與聚積規(guī)律[D];清華大學;2009年
7 劉宇;生物柴油燃料噴霧、燃燒及碳煙生成過程可視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趙斌;鎳系鈣鈦礦同時去除氮氧化物和碳煙顆粒的催化性能[D];天津大學;2010年
9 隋麗娜;柴油機尾氣碳煙氧化催化劑的制備與催化活性的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07年
10 畢小杰;生物柴油和石化柴油碳煙形成的數(shù)值模擬及試驗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孔德_g;乙烯層流預混火焰中碳煙顆粒長大規(guī)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5年
2 張斌;生物質燃油碳煙的形態(tài)、結構與組分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5年
3 楊瓊瓊;負載Co_3O_4-CeO_2的SBA-15整體柱用于催化消除柴油車尾氣中碳煙顆粒物[D];湘潭大學;2015年
4 路良澤;負載鈷酸鑭鈣鈦礦催化劑的制備及其催化碳煙燃燒的性能[D];天津大學;2014年
5 張曉敏;稀土燒綠石復合氧化物催化去除碳煙顆粒物(PM)的研究[D];濟南大學;2015年
6 任佳樂;納米陣列基氧化物催化劑對碳煙顆粒的催化燃燒性能研究[D];天津大學;2014年
7 陳慧;復合氧化物催化碳煙燃燒和NO_x存儲還原的研究[D];濟南大學;2015年
8 王舒捷;Ce基復合氧化物同時催化去除碳煙-NOx的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5年
9 曹東曉;重型柴油機碳煙捕集及主動再生特性的研究[D];清華大學;2015年
10 趙世峰;直噴汽油機冷啟動工況壁面油膜特性及其對碳煙排放的影響研究[D];中北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6426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ongligc/642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