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內螺旋擾動交變流對流傳熱強化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TK172
【圖文】:
1 緒論1.1 課題研究背景與意義改革開放 40 年以來,中國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自 2011 年已經(jīng)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但是,伴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增長,能源與環(huán)境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制約了中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根據(jù)《中國統(tǒng)計年鑒 2018》,自 1978 年以來,中國的能源消耗總量逐年上升,尤其是近 20 年,上升速度飛快[1]。自 2009 年以來,中國已經(jīng)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2]。到 2017 年中國能源消耗總量達到 449000 萬噸標準煤,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分別占 60.4%,18.8%和 7%[1],如圖 1-1 所示。由于 富煤缺油少氣‖的特點,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和第二大天然氣進口國。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對能源的需求還會進一步增加。
華 中 科 技 大 學 博 士 學 位 論 文億噸,占世界 CO2排放總量的 27.6%[4],如圖 1-2 所示。國際能源署的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2017 年全球化石燃料燃燒產(chǎn)生的 CO2年排放量中約三分之一來自中國。為減緩碳排放增長,中國提出在 2030 年單位國內生產(chǎn)總值(GDP)CO2排放比 2005 年減少60 65%[3];剂系倪^度消耗除了造成 CO2的大量排放,導致全球變暖以外,還會引發(fā)霧霾、酸雨、重金屬污染等一系列環(huán)境問題。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田海棟;;換熱器強化換熱的應用研究[J];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2018年08期
2 潘朝峰;葛憶茹;陳寧;王軍;張東輝;;脈動強化換熱的研究與進展[J];中外船舶科技;2017年02期
3 林夢;歐陽新萍;袁道安;;管外冷凝強化換熱管的結構及發(fā)展趨勢[J];能源研究與信息;2015年03期
4 董們,郝平;換熱器人工粗糙壁面強化換熱研究[J];流體工程;1988年11期
5 曹玉璋,趙令德,朱谷君;管內流體振蕩強化換熱的機理探討[J];航空動力學報;1989年02期
6 王亞杰;孫曉明;段祖武;;L10(T)空調機的研制[J];通風除塵;1989年03期
7 朱業(yè)樵;趙天玉;;空調用液 氣式換熱器的強化換熱分析與主要節(jié)能強化措施[J];節(jié)能;1989年07期
8 李林星;陳威;宋忠源;朱倩;;泡沫金屬對射流沖擊強化換熱的影響[J];制冷;2016年01期
9 胡志明;袁益超;孟凡茂;;凝汽器強化換熱管的研究與應用[J];能源工程;2015年05期
10 霍喜軍;劉巨保;張強;;內外流動介質下強化換熱管耦合傳熱數(shù)值模擬[J];石油化工設備;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林夢;歐陽新萍;袁道安;;管外冷凝強化換熱管的結構及發(fā)展趨勢[A];2013中國制冷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2 陳建紅;歐陽新萍;李輝;;制冷強化換熱管實驗臺測控系統(tǒng)的研制[A];上海市制冷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常春;;極端熱流條件下熔融鹽在吸熱管內流動傳熱與強化換熱研究[A];首屆中國太陽能熱發(fā)電大會論文集[C];2015年
4 高青;李明;江彥;于鳴;喬廣;;地下?lián)Q熱器回填傳熱模擬分析[A];全國暖通空調制冷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陳建紅;歐陽新萍;熊高鵬;姜濤;薛娜;;幾種管外凝結強化管的傳熱試驗及分析[A];中國制冷學會2007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肖鵬;申峰;劉趙淼;;微通道中矩形微凹槽內流場的數(shù)值模擬[A];北京力學會第19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7 何雅玲;陶文銓;劉迎文;黃競;劉啟斌;唐連偉;陶于兵;楊衛(wèi)衛(wèi);;新型制冷技術與強化換熱技術的研究及其應用[A];制冷空調新技術進展——第三屆制冷空調新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趙義逢;;毛細蒸發(fā)彎月面在電場作用下的傳熱特性[A];第十二屆長三角能源論壇——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高效清潔的能源革命與創(chuàng)新論文集[C];2015年
9 支浩;湯慧萍;朱紀磊;;換熱器的研究發(fā)展現(xiàn)狀[A];中國化工學會2009年年會暨第三屆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yè)節(jié)能節(jié)水減排技術論壇會議論文集(上)[C];2009年
10 吉亞萍;李萌;張大鵬;郭訓虎;;二維入口段方形粗糙元微通道強化換熱的數(shù)值模擬[A];中國燃氣運營與安全研討會(第十屆)暨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燃氣分會201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1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馬慶濤;汽輪機凝汽器自動除垢強化換熱裝置的研發(fā)應用[N];世界金屬導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辛鳳;管內螺旋擾動交變流對流傳熱強化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9年
2 鄧海飛;聚變堆內高熱流部件強化換熱實驗與數(shù)值模擬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8年
3 魏然;平板型超蒸發(fā)強化換熱部件的設計與制備[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8年
4 孟繼安;基于場協(xié)同理論的縱向渦強化換熱技術及其應用[D];清華大學;2003年
5 柴磊;周期性擴縮微通道單相及兩相流動傳熱特性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2年
6 馬可;基于熱管技術的磨削弧區(qū)強化換熱基礎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1年
7 段德榮;彈性管束流體誘導振動強化換熱與疲勞強度研究[D];山東大學;2017年
8 郭劍;管內強化換熱的理論和實驗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9 唐新宜;矩形通道內流動與強化傳熱的實驗與數(shù)值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年
10 馮麗麗;火電機組直接空冷凝汽器空氣側強化傳熱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旭;片式散熱器自然對流強化換熱及工程應用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17年
2 王永龍;自激振蕩脈沖射流強化換熱及流動特性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19年
3 高榕;強化管表面污垢生長特性的非加速實驗測試與模擬分析[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8年
4 范曉宙;螺旋纏繞管強化換熱性能模擬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8年
5 張嘉輝;三元氯化鹽相變蓄熱特性及強化換熱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8年
6 張奧林;EHD作用下氣泡動力學行為及強化換熱機理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8年
7 葛憶茹;低頻脈動流強化換熱研究[D];江蘇科技大學;2018年
8 陳思鍇;新型渦節(jié)強化換熱管管內傳熱與流動阻力特性研究[D];重慶大學;2018年
9 杜博文;復雜帶肋通道內脈動蒸汽流強化換熱研究及流動分析[D];太原理工大學;2018年
10 劉黎飛;熱管強化換熱太陽能熱電聯(lián)產(chǎn)系統(tǒng)供暖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7年
本文編號:27304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ongligc/2730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