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地質論文 >

依蘭-伊通斷裂帶尚志段晚全新世以來的強震復發(fā)間隔:來自古地震與歷史文獻的約束

發(fā)布時間:2017-09-26 01:29

  本文關鍵詞:依蘭-伊通斷裂帶尚志段晚全新世以來的強震復發(fā)間隔:來自古地震與歷史文獻的約束


  更多相關文章: 依蘭-伊通斷裂 晚全新世 古地震 復發(fā)間隔 歷史記錄 約束


【摘要】:盡管依蘭-伊通斷裂中生代—早新生代以來的運動學和動力學研究在過去幾十年中取得了顯著進展和豐富成果,但受研究條件和手段所限,該斷裂晚第四紀以來的強震復發(fā)間隔長期以來缺乏可靠的研究結果,致使無法科學認識其活動習性和地震危險性;诟呔刃l(wèi)星影像解譯和野外地質調查,發(fā)現(xiàn)該斷裂尚志段存在至少長約25km的線性斷層槽谷和陡坎。探槽開挖揭露出該斷裂在全新世晚期發(fā)生EⅠ和EⅡ兩期古地震事件,運動方式為走滑兼逆沖擠壓,伴隨明顯的地層褶皺與縮短變形,累計垂直同震位移量約為(3.2±0.1)m。~(14)C測試年代結果約束古地震事件EⅠ發(fā)生于(440±30)~(180±30)a BP,事件EⅡ發(fā)生于(4 090±30)~(3 880±30)a BP。晚全新世以來的強震復發(fā)間隔約為(3 675±235)a。進一步的史料挖掘研究表明,EⅠ事件可能對應于朝鮮《日省錄》記錄的于公元1810年(清朝)發(fā)生在該地區(qū)的寧古塔歷史地震,震級約7.0級。
【作者單位】: 活動構造與火山重點實驗室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地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黑龍江省地震局;
【關鍵詞】依蘭-伊通斷裂 晚全新世 古地震 復發(fā)間隔 歷史記錄 約束
【基金】:中國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計劃項目(XH14018Y) 黑龍江省國土資源科技研究項目(依舒斷裂第四紀構造活動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272235)共同資助
【分類號】:P315.2
【正文快照】: 0引言斷裂的強震復發(fā)間隔是評價斷裂未來強震危險性和最大位移量時所需要的最為重要的定量參數(shù)之一,而基于相對完整可信的古地震研究結果去獲取它是最為常用和可信的研究手段。特別是對于那些歷史地震和現(xiàn)代儀器記錄相對缺乏的地區(qū),基于完整可靠的古地震研究結果去研究發(fā)震斷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閔偉,張培震,鄧起東;中衛(wèi)-同心斷裂帶全新世古地震研究[J];地震地質;2001年03期

2 董治平,何文貴,戴華光;包代河斷裂古地震初步研究[J];西北地震學報;2002年03期

3 宋方敏,李如成,徐錫偉;四川大涼山斷裂帶古地震研究初步結果[J];地震地質;2002年01期

4 楊曉平,冉勇康,胡博,郭文生;內蒙古色爾騰山山前斷裂帶烏加河段古地震活動[J];地震學報;2003年01期

5 曹高社;高立祥;林玉祥;俎新許;王亞偉;邢娜娜;陳俊俠;徐光明;;晚白堊世西峽盆地和夏館盆地古地震事件的發(fā)現(xiàn)及意義[J];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10年04期

6 李安;冉勇康;徐良鑫;劉華國;李彥寶;;西南天山東柯坪推覆系古地震初步研究[J];地震地質;2011年04期

7 尹功明,徐錫偉,孫瑛杰,陳杰,劉愛國;河北省陽原六棱山北麓斷裂古地震年代學的初步研究[J];中國地震;1997年01期

8 冉勇康,鄧起東;古地震學研究的歷史、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J];科學通報;1999年01期

9 柴熾章,廖玉華,張文孝,許文俊,申旭輝,田勤儉;靈武斷裂晚第四紀古地震及其破裂特征[J];地震地質;2001年01期

10 徐起浩,馮炎基,施建生;導致古森林沉沒于海的福建深滬灣古地震研究[J];地震地質;2001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孫浩越;青川斷裂晚第四紀活動性及其對區(qū)域構造運動模式的約束[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15年

2 李西;川滇地塊云南地區(qū)不同發(fā)育階段邊界斷裂破裂特征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15年

3 張克旗;青藏高原北緣若干斷裂(帶)古地震事件釋光測年及年代學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08年

4 李安;西南天山柯坪推覆系晚更新世古地震及其分段性地貌響應[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田婷婷;玉樹斷裂帶地震落石及其鈣膜U系年代學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2 龐煒;祁連山前逆沖斷裂帶古地震識別的關鍵技術研究[D];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2015年

3 衛(wèi)蕾華;基于高分辨率粒度、磁化率分析的黃土地層劃分與古地震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15年

4 付俊東;東昆侖斷裂帶東段塔藏斷裂羅叉段古地震及大震重復間隔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2012年

5 任治坤;則木河斷裂帶古地震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2007年

6 許洪泰;青藏高原東南緣磨西斷裂和東北緣塔爾灣—池家刺窩斷裂古地震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07年

7 徐國強;豫西南中生代陸相沉積盆地古地震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2年

8 張斌;龍門山—岷山斷裂帶的古地震活動:來自岷江上游古堰塞湖的沉積記錄[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9 杜鵬;賀蘭山東麓斷裂晚第四紀活動特征和古地震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10 俞晶星;雅布賴山前斷裂晚第四紀滑動速率與古地震[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13年



本文編號:92074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92074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c516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