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廬斷裂帶南段兩側花崗巖地球化學特征:對大別造山帶中-下地殼流動的限定
本文關鍵詞:郯廬斷裂帶南段兩側花崗巖地球化學特征:對大別造山帶中-下地殼流動的限定
更多相關文章: 郯廬斷裂帶南段 大別造山帶 洪鎮(zhèn)地區(qū) 地球化學特征
【摘要】:大別造山帶形成于印支期華南、華北板塊陸-陸碰撞過程中。大別造山帶造山后發(fā)生了山根減薄,其可能的動力學機制為巖石圈拆沉或中-下地殼的塑性流動。為了檢驗大別造山帶是否在造山后發(fā)生過中-下地殼流動,本次工作從對比郯廬斷裂帶南段兩側大別造山帶及洪鎮(zhèn)、月山地區(qū)花崗巖地球化學特征入手,對同樣位于郯廬斷裂帶南段東側的徐橋巖體開展地球化學研究,為大別造山帶造山后是否經(jīng)歷過中-下地殼流動提供證據(jù)。本次工作對徐橋巖體的研究表明,該巖體侵位時間為127Ma左右;具有較高的Si O_2和全堿含量;明顯富集Rb、Th、U、Pb等大離子親石元素(LILE),虧損Nb、Ta、Ti等高場強元素(HFSE);稀土元素配分圖解中表現(xiàn)為輕稀土富集和重稀土虧損的右傾配分模式,具有較弱的Eu負異常。徐橋巖體的地球化學特征與造山帶東側的月山巖體類似,且與下?lián)P子地區(qū)沿江地區(qū)侵入巖基本一致。但同樣位于造山帶東側的洪鎮(zhèn)巖體,其地球化學特征與月山、徐橋巖體明顯不同,而與大別造山帶一致的地球化學特征,說明兩者可能具有相似的源區(qū)。基于以上分析,筆者推斷洪鎮(zhèn)花崗巖的物質來源可能為大別造山帶加厚的地殼。而大別造山帶東側出現(xiàn)造山帶地殼物質的現(xiàn)象表明造山帶在造山后發(fā)生過地殼的塑形流動。由于大別造山帶中-下地殼物質穿過郯廬斷裂帶南段,表明郯廬斷裂帶造山后大規(guī)模左行平移事件應發(fā)生于大別造山帶地殼流動變形之前。
【作者單位】: 合肥工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
【關鍵詞】: 郯廬斷裂帶南段 大別造山帶 洪鎮(zhèn)地區(qū) 地球化學特征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572186) 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項目(1108085J12)聯(lián)合資助
【分類號】:P588.121;P542
【正文快照】: 合肥工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合肥230009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Yu DJ,Wang YS,Yang BF and Wang HF.2016.Geochemical features of granites from two sides of the southern segmentof th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江峰;董樹文;鄧衍堯;陳移之;;大別造山帶鉀氬年齡的解釋——差異上升的地塊[J];地質論評;1993年01期
2 侯廣順,韓吟文,路鳳香;造山帶巖石圈化學結構平面圖的編制——以秦嶺—大別造山帶為例[J];甘肅地質學報;2002年02期
3 雷敏;柳忠泉;陳云鋒;;大別造山帶鐵路隧道氣體燃燒的地質意義[J];天然氣工業(yè);2010年04期
4 孫家振,韋必則,熊保賢,鄭用華;周口坳陷形成機制及其與大別造山帶的耦合關系[J];地學前緣;1995年04期
5 王椿鏞,丁志峰,陳學波,陳光英,李桂銀;大別造山帶地殼S波分裂和介質各向異性[J];科學通報;1997年23期
6 王利;周祖翼;丁汝鑫;;大別造山帶毗鄰新生代盆地物質平衡分析[J];地質論評;2007年03期
7 趙敬紅;;桐柏-大別造山帶金(銀)礦區(qū)域找礦模型及評價標志研究[J];礦業(yè)快報;2007年09期
8 黃澤光;高長林;;秦嶺—大別造山帶北側盆地序列及油氣前景[J];石油實驗地質;2007年01期
9 柳忠泉;;大別造山帶片麻巖區(qū)隧道燃燒現(xiàn)象及地質意義[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09年05期
10 杜建國,徐曉春,孫先如,戴圣潛;大別造山帶核部羅田陳林溝金礦成礦時代[J];貴金屬地質;2000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椿鏞;丁志峰;陳光英;李桂銀;陳學波;;大別造山帶地殼S波分裂和介質各向異性[A];1997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7年
2 丁志峰;王椿鏞;;大別造山帶剪切波分裂特性的研究[A];1996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二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6年
3 丁汝鑫;周祖翼;許長海;;大別造山帶晚自堊世以來的剝露作用及古地形再造[A];第九屆全國固體核徑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劉曉峰;王華;孫家振;;從盆地充填特征看信陽盆地與大別造山帶的耦合關系[A];2001年全國沉積學大會摘要論文集[C];2001年
5 湯加富;;陸內多期造山與地幔差速環(huán)流的聯(lián)系:大別造山帶形成的動力學成因討論[A];中生代以來中國大陸板塊作用過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6 劉福田;徐佩芬;劉勁松;尹周勛;秦建業(yè);張先康;張成科;趙金仁;;大陸深俯沖帶的地殼速度結構——東大別造山帶深地震寬角反射/折射研究[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學術論文匯編·第一卷(地球動力學)[C];2003年
7 閆雅芬;滕吉文;;郯廬斷裂與大別造山帶東端構造聚焦部位資料復合的啟示[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4年
8 劉洪;呂新彪;劉閣;胡慶成;;秦嶺-桐柏-大別造山帶北緣古生代金城金礦LA-ICPMS鋯石U-Pb研究的意義[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3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9 續(xù)海金;馬昌前;章軍鋒;;拆沉下地殼熔體與幔源巖漿的混合作用:以大別造山帶梅川巖體為例[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4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專輯[C];2013年
10 張本仁;張宏飛;高山;;地殼各結構層巖石組成的地球化學約束——以大別造山帶研究為例[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九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杜建國;大別造山帶中生代巖漿作用與成礦地球化學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0年
2 許長海;大別造山帶碰撞后構造熱/巖漿演化過程[D];同濟大學;2002年
3 何永勝;大別造山帶碰撞后花崗質巖漿作用地球化學:對去山根過程及山根結構的制約[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4 孫連浦;大別造山帶與合肥盆地中生代構造—沉積演化關系研究[D];同濟大學;2005年
5 程萬強;桐柏—大別造山帶南緣邊界斷裂中生代變形特征及其對碰撞造山過程的啟示[D];中國地質大學;2012年
6 吳躍東;大別造山帶東南緣中新生代盆地沉積構造演化[D];成都理工大學;2009年
7 李雙應;大別造山帶北緣中生代沉積學、盆地分析和構造演化[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蘆艷琳;大別造山帶北緣梅山群地層、巖石學特征及物源分析[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4年
2 黃丹峰;大別造山帶晚中生代構造體制轉換的火成巖記錄[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3 劉曉強;大別造山帶燕山期巖漿巖成礦作用與巖石成因[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7869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786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