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質泥石流形成過程動力學特征
本文關鍵詞:非均質泥石流形成過程動力學特征
更多相關文章: 非均質泥石流 形成過程 顆粒起動類型 加速混摻 動力學特征。
【摘要】:非均質泥石流是產生于山坡與溝谷中的一種典型固液兩相流,具有顆粒級配寬、容重大、流動阻力與流速分布的不均勻性等特征,致災影響深遠。本文通過在云南省蔣家溝泥石流觀測研究站實施48組泥石流形成動力過程模擬試驗,首先分析非均質泥石流起動方式,將模擬泥石流起動劃分為常遇型、潰壩型及滑坡型三種類型,并進一步將泥石流形成過程劃分為固體顆粒起動、固體顆粒加速混摻及固液兩相流形成的三個不同階段;基于孔隙水壓力及水力因子等測定數據,分析揭示了泥石流形成的三階段的動力學特征,表明三類泥石流形成后流速較大,均呈急流狀態(tài),而且水流強度以潰壩型泥石流為最大,常遇型泥石流次之,滑坡型泥石流最小。本項研究成果對豐富泥石流學科內容以及提高泥石流災害預測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環(huán)境學院水沙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水利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交流中心;長江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huán)境研究所;
【關鍵詞】: 非均質泥石流 形成過程 顆粒起動類型 加速混摻 動力學特征。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372048) 長江科學院開放研究基金資助項目(CKWV2015225/KY) 中國科學院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開放研究基金資助項目
【分類號】:P642.23
【正文快照】: 1研究背景泥石流是我國山區(qū)常見的一種自然災害,每年汛期由于強降雨誘發(fā)泥石流災害,導致沖毀路橋基礎設施和居民房屋,以及淤埋農田、森林、村莊和城鎮(zhèn)現象時有發(fā)生,甚至泥石流直接進入河流、水庫,造成堰塞壩或者抬高河床,造成更大的次生災害,嚴重威脅水利水電工程的安全。一般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吳積善;陸江濤;;泥石流形成條件[J];人與自然;2002年04期
2 譚哲強,鄭敬民,婁曉鳳;泥石流形成原因及防止措施[J];黑龍江水利科技;2004年01期
3 宣世進;線家溝泥石流形成剖析[J];中國非金屬礦工業(yè)導刊;2004年03期
4 姚令侃;;降雨泥石流形成要素的分析——灰色系統(tǒng)理論在處理德爾菲法調查結果上的應用[J];水土保持通報;1987年02期
5 李翠娜;李業(yè)勛;;顆粒粒徑對泥石流形成影響的試驗研究[J];佳木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年01期
6 周健;王連欣;賈敏才;李業(yè)勛;;顆粒組分對泥石流形成形態(tài)影響研究[J];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年01期
7 崔鵬,楊坤,陳杰;前期降雨對泥石流形成的貢獻——以蔣家溝泥石流形成為例[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3年01期
8 張長春;王玉秦;陳全;馮斌;;九寨溝縣干溝泥石流形成條件及成災特征分析[J];甘肅水利水電技術;2014年03期
9 張銳波,張麗萍;礦山泥石流形成的理論動態(tài)分析——以神府東勝礦區(qū)為例[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3年03期
10 高艷玲,李斌昌,楊繼榮;太原市西山虎峪溝泥石流形成條件及防治[J];山西建筑;2005年1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余忠水;德慶卓嘎;馬艷鮮;鄧榮昌;羅布次仁;;西藏波密天摩溝“9·4”特大泥石流形成的氣象條件[A];第七屆全國優(yōu)秀青年氣象科技工作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慎乃齊;韋京蓮;趙波;董桂芝;;京西達摩溝泥石流形成條件與防治[A];探礦工程(巖土鉆掘工程)技術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3 徐富強;崔鵬;程謙恭;;蔣家溝流域泥石流形成條件活動特征及發(fā)展趨勢[A];2002年中國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質問題論壇論文集[C];2002年
4 徐友寧;楊敏;張江華;陳華清;裴來政;;影響小秦嶺金礦區(qū)礦山泥石流形成的物源特征分析[A];第八屆海峽兩岸山地災害與環(huán)境保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5 陳寧生;楊成林;李戰(zhàn)魯;賴勇;;汶川地震次生泥石流形成發(fā)展趨勢與防治對策[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調查分析與研究[C];2009年
6 倪化勇;巴仁基;劉宇杰;徐如閣;;大渡河中游出路溝泥石流形成演化與防災思考[A];第九屆全國工程地質大會論文集[C];2012年
7 陳華清;徐友寧;張江華;喬岡;;小秦嶺金礦區(qū)“7.23”泥石流形成特征及其啟示小秦嶺金礦區(qū)“7.23”泥石流形成特征及其啟示[A];第八屆海峽兩岸山地災害與環(huán)境保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通訊員 鄧曉慧 旺杰 曹麗;林芝松繞村小型泥石流形成堰塞湖[N];中國氣象報;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彭濤;泥石流形成的降雨條件及其預測預報研究[D];西南大學;2006年
2 曹屹東;汶川震區(qū)典型暴雨泥石流形成特征與條件的實驗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9年
3 張遠矚;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庫區(qū)大寨溝、海子溝流域泥石流形成環(huán)境與流量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4 包瓊;上卓溝泥石流形成機制及綜合治理措施研究[D];蘭州交通大學;2012年
5 褚勝名;溝谷型泥石流形成的風化因子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2年
6 劉鵬;云南省永勝縣青草灣泥石流形成條件與防治對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3年
7 楊敏;影響小秦嶺金礦區(qū)礦渣型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因素研究[D];長安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7337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733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