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加—克馬德克俯沖帶現今非均勻應力場特征及其動力學意義
本文關鍵詞:湯加—克馬德克俯沖帶現今非均勻應力場特征及其動力學意義
更多相關文章: 湯加—克馬德克俯沖帶 應力場反演 應力場非均勻性 震源機制
【摘要】:湯加—克馬德克俯沖帶是太平洋板塊向澳大利亞板塊俯沖碰撞的動力作用區(qū),是全球俯沖帶動力學研究的熱點區(qū)域.本研究基于EHB地震目錄,對湯加—克馬德克俯沖帶(18.5°S—28.5°S)區(qū)域進行平面擬合,得到該范圍內俯沖帶走向約為196°,傾角約為48°;利用該俯沖帶研究區(qū)域內Global CMT目錄,對不同位置、不同深度進行區(qū)域應力張量反演,得到湯加—克馬德克俯沖帶研究區(qū)內精細的應力圖像.結果顯示:(1)俯沖帶淺部(60~300km)應力結構非均勻特征明顯,主應力軸傾伏角變化多樣,并且最大主壓應力軸方位在24°S左右發(fā)生明顯偏轉,我們推測這可能與洋底構造路易斯維爾海鏈俯沖有關;(2)中部(300~500km)最大主壓、主張應力軸由北向南逐漸發(fā)生偏轉,這可能與由北向南流動的地幔流對俯沖板片產生推擠作用有關,并且這種推擠作用向南逐漸減弱;(3)深部(500~700km)最大主壓應力軸沿俯沖方向分布;(4)本文的結果還發(fā)現了主俯沖帶深部西側"偏移"板片與主俯沖帶應力結構不同,表明"偏移"板片與主俯沖帶是分離的.
【作者單位】: 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防災科技學院;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關鍵詞】: 湯加—克馬德克俯沖帶 應力場反演 應力場非均勻性 震源機制
【基金】: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專項資金(創(chuàng)新項目團隊資助計劃)(ZY20110101) 河北省地震科技星火計劃(DZ20140101002) 河北省高校學科拔尖人才選拔與培養(yǎng)計劃共同資助
【分類號】:P315.2
【正文快照】: 2004;Syracuse and Abers,2006;Fukao and Obayashi,1 引言2013;張浪平等,2013,2014).隨著應力反演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有關利用地震全球俯沖帶動力學作為板塊構造學、地球動力觀測資料反演俯沖帶應力場的研究,同樣成為了俯學、地震學等學科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是國內外學者沖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侯廣順;李英杰;;俯沖帶環(huán)境物質運移的地球化學研究[J];科技信息;2009年14期
2 周留煜;;大洋板塊俯沖帶角度的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自然科學.醫(yī)學版);2012年01期
3 姜輝;鄧志輝;高祥林;陳梅花;楊竹轉;;日本俯沖帶地震發(fā)生過程的數值模擬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2013年07期
4 Evgenii Sharkov;Valentin Eroshenko;孟慶麗;;俯沖帶巖漿生成的熱力學和物理特征[J];世界地質;1993年01期
5 I.Selwyn Sacks;王喜臣;;俯沖帶中的溫度和熔融[J];世界地質;1993年01期
6 懷斯;王沛;;俯沖帶大地震的研究[J];國際地震動態(tài);1993年09期
7 宋茂雙,謝鴻森,徐有生;俯沖帶的熱結構研究進展[J];地質地球化學;1996年02期
8 劉順;龍門山陸內俯沖帶形成機制探討[J];礦物巖石;1998年S1期
9 黃德志,高俊,戴塔根;俯沖帶流體作用的地球化學示蹤[J];地學前緣;2001年03期
10 Schellart W P;陳志豪;李家彪;;板片寬度控制下的俯沖帶演化及差異性[J];海洋地質動態(tài);2009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斯奇;石耀霖;;喜馬拉雅俯沖帶溫度場二維有限差分法研究[A];慶祝中國力學學會成立50周年暨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7論文摘要集(下)[C];2007年
2 寧杰遠;臧紹先;;湯加和日本海俯沖帶深部形變和應力場特征的數值模擬[A];1999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年刊——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五屆年會論文集[C];1999年
3 臧紹先;寧杰遠;景志成;;西太平洋俯沖帶流變結構的研究[A];2000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年刊——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六屆年會論文集[C];2000年
4 張克亮;魏東平;;基于速度邊界層的俯沖帶運動學熱結構[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5 劉建華;劉福田;胥頤;劉勁松;;西北太平洋俯沖帶的形貌特征及動力學狀態(tài)探討[A];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7年
6 石耀霖;葛社民;;巴巴多斯俯沖帶增生復合體的熱演化[A];1996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二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6年
7 臧紹先;寧杰遠;徐飛;;俯沖帶深部運動狀態(tài)及應力場的數值模擬[A];1996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二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6年
8 陶仁彪;張立飛;;低溫俯沖帶還原性含碳流體中的無機碳氫化合物及其地質意義[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4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專輯[C];2013年
9 王曙光;寧杰遠;;地幔橄欖石非均勻成核率方程的修正及其對俯沖帶流變結構的影響[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10 寧杰遠;臧紹先;;日本海俯沖帶的熱結構及熱源的影響[A];1991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七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姜輝;俯沖帶斷層粘滑運動機制數值模擬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12年
2 段永紅;中國東北西太平洋俯沖帶火山區(qū)地殼上地幔結構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3 尚繼宏;馬尼拉海溝中北段俯沖帶特征對比及區(qū)域構造動力學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4 劉鑫;西北太平洋俯沖帶構造特征及其對弧前大地震成因的影響[D];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
5 夏瓊霞;大陸俯沖帶變質脫水與部分熔融:南大別低溫/超高壓變質花崗巖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郝彥春;俯沖帶地震動特性及衰減規(guī)律初步研究[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5年
2 徐永江;俯沖帶高壓—超高壓變質作用中的元素活動性[D];西北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6927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692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