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因民銅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特征與成因研究
本文關鍵詞:云南因民銅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特征與成因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因民銅礦床 地質特征 地球化學特征 礦床成因
【摘要】:因民銅礦床是東川銅礦田中一個重要的礦床,其大地構造背景屬于元古代裂谷帶。因民銅礦床中發(fā)育有賦存于落雪組地層中的東川式銅礦以及賦存于因民組中的稀礦山式銅鐵礦兩種礦體類型。本文通過對因民銅礦床的礦床地質特征、礦床地球化學特征研究獲得以下認識:(1)因民銅礦床礦體整體呈層狀、似層狀,少數呈脈狀。主要礦石類型有赤鐵礦型,含銅磁鐵礦型,白云巖型,脈巖型及氧化型。礦床中金屬礦物種類較少,硫化物主要有黃鐵礦、黃銅礦、斑銅礦、輝銅礦、藍輝銅礦、銅藍、方鉛礦、閃鋅礦以及少量黝銅礦,氧化物主要有赤鐵礦、磁鐵礦、孔雀石。脈石礦物主要為白云石、石英、方解石。礦石結構簡單,主要有自形粒狀結構、他形粒狀結構、交代殘余結構、膠狀結構、固溶體分離結構等;主要礦石構造為“馬尾絲”狀構造、浸染狀構造、塊狀構造等。(2)巖礦石地球化學分析表明,微量元素含量變化特點反映了主要成礦元素在成礦過程中被帶入和帶出的過程,稀土元素含量顯示出礦石與圍巖之間的相似性,二者反映出成礦物質來源于深源和地層。碳同位素特征顯示因民銅礦床中碳早期來源于深源,其后主要來源于海相碳酸鹽溶解作用,并有深源碳的混合;硫同位素數據表明因民銅礦床中的硫是深源地幔硫和海水硫酸鹽還原硫的混合,且受到生物作用的影響;鉛同位素則顯示出成礦物質來源的復雜性,即有幔源、也有殼源。(3)流體包裹體地球化學研究表明,在成巖成礦期,隨著成礦作用的進行,成礦流體從中高溫,中高鹽度,高密度流體變?yōu)橹械蜏?低鹽度,中密度流體。氫氧同位素表明東川式銅礦體形成階段,成礦流體主要為建造水并有海水的參與。通過對物質遷移形式和沉淀機制的研究,在流體遷移過程中,鐵、銅主要以氯的絡合物進行遷移,當成礦流體運移到表層與含硫堿性較還原性水體發(fā)生混合時,導致成礦體系溫度降低,銅、鐵絡合物發(fā)生失穩(wěn),伴隨著物理化學條件的改變(Eh↓、pH↑、fS2↓),生成氧化物(磁鐵礦、赤鐵礦等)以及硫化物(黃銅礦、斑銅礦、輝銅礦等)。(4)因民礦區(qū)內發(fā)生至少兩期構造-巖漿侵入事件(1068±5.1Ma,217.3±1.7Ma),分別代表了東川地區(qū)格林威爾造山期構造-巖漿事件以及印支期的構造運動。早期構造-巖漿事件使銅礦體在局部發(fā)生活化再遷移富集,并形成脈狀礦體,而晚期的構造-巖漿事件使因民銅礦床現今的構造格局基本形成。
【關鍵詞】:因民銅礦床 地質特征 地球化學特征 礦床成因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P618.41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引言10-17
- 1.1 選題背景與項目依托10
- 1.2 研究現狀與存在問題10-12
- 1.2.1 東川銅礦研究現狀10-12
- 1.2.2 存在問題12
- 1.3 研究目的與研究意義12
- 1.4 研究內容、研究思路及技術路線12-14
- 1.4.1 研究內容12-13
- 1.4.2 研究思路及技術路線13-14
- 1.5 完成工作量與主要認識14-17
- 1.5.1 完成工作量14-15
- 1.5.2 取得的主要成果與認識15-17
- 第2章 區(qū)域地質特征17-26
- 2.1 大地構造背景17-18
- 2.2 區(qū)域地層18-23
- 2.2.1 元古界18-23
- 2.2.2 古生界23
- 2.2.3 中生界23
- 2.2.4 新生界23
- 2.3 區(qū)域構造23-25
- 2.3.1 褶皺24
- 2.3.2 斷裂24-25
- 2.4 區(qū)域巖漿巖25
- 2.4.1 火山巖25
- 2.4.2 侵入巖25
- 2.5 區(qū)域礦產特征25-26
- 第3章 礦床地質特征26-35
- 3.1 礦體產出特征與規(guī)模27-28
- 3.2 礦石特征28-32
- 3.2.1 礦石類型28-30
- 3.2.2 礦石物質組成30-32
- 3.2.3 礦石結構構造32
- 3.3 圍巖蝕變32
- 3.4 成礦期次與成礦階段32-35
- 第4章 礦床地球化學特征35-59
- 4.1 樣品采集與測試35-36
- 4.1.1 化學分析樣品35
- 4.1.2 同位素樣品35-36
- 4.1.3 流體包裹體樣品36
- 4.2 主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征36-38
- 4.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征38-39
- 4.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征39-44
- 4.5 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征44-55
- 4.5.1 氫氧同位素44-45
- 4.5.2 碳氧同位素45-48
- 4.5.3 硫同位素48-51
- 4.5.4 鉛同位素51-55
- 4.6 流體地球化學特征55-59
- 第5章 侵入巖地球化學及鋯石U-Pb測年59-70
- 5.1 樣品采集與測試59-60
- 5.1.1 化學樣品分析59
- 5.1.2 LA-ICP-MS鋯石U-Pb測年59-60
- 5.2 巖石地球化學特征60-63
- 5.2.1 巖石學特征60-61
- 5.2.2 主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征61-62
- 5.2.3 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征62-63
- 5.3 鋯石U-Pb年齡63-70
- 第6章 礦床成因探討70-80
- 6.1 成礦流體與成礦物質來源70-72
- 6.2 成礦物理化學條件72-73
- 6.3 成礦機制與成礦模式探討73-80
- 6.3.1 鐵、銅的遷移形式和沉淀機制73-78
- 6.3.2 成礦模式78-80
- 第七章 結論80-82
- 致謝82-83
- 參考文獻83-88
- 附錄8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吳良土,裴榮富;對銅礦勘查的意見[J];中國地質;1989年10期
2 魏民;趙鵬大;王學平;劉紅光;趙精滿;楊麗沛;;中國大型—超大型銅礦床品位—噸位模型[J];地質論評;2000年S1期
3 唐俊華;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層狀銅礦床基本特征及成因[J];礦產與地質;2000年02期
4 本刊編輯部;《銅礦地質譯文集》簡介[J];西北地質;2002年02期
5 薛步高;史料考證與找礦(之三):銅礦[J];云南地質;2002年03期
6 劉揚;世界上第二例大規(guī)模自然銅礦在我國被發(fā)現[J];有色設備;2002年05期
7 沈存利,蘇宏偉,王守光;內蒙古銅礦床區(qū)域成礦特征初步研究[J];西北地質;2004年03期
8 崔銀亮,秦德先,陳耀光,毛云忠;中國云南金平龍脖河銅礦與越南生權銅礦初步對比研究[J];地質與勘探;2004年06期
9 崔銀亮;秦德先;高俊;楊學善;陳耀光;;云南金平龍脖河銅礦床與新平大紅山鐵銅礦床對比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05年S1期
10 楊林;田曉燕;唐鳳英;杜鵑;;內蒙古銅礦時空分布淺析[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5年2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孫海田;韓發(fā);葛朝華;;我國銅礦床主要類型及找礦方向初探[A];中國地質科學院文集(25)[C];1992年
2 宋學信;;筏子壩銅礦床(體)快速定位預測的綜合示范研究[A];中國地質科學院“九五”科技成果匯編[C];2001年
3 徐文p,
本文編號:6774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677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