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屬性分析技術在孔店地區(qū)館陶組的應用
本文關鍵詞:多屬性分析技術在孔店地區(qū)館陶組的應用
【摘要】:大港探區(qū)孔店油田是以館陶組為主要目的層的研究區(qū)塊。館陶組為辮狀河沉積,辮狀河垂向上以砂包泥為主,儲層發(fā)育。由于儲層高孔高滲,缺少蓋層,很難形成巖性油氣藏,多年的研究中一直以構造控藏的研究思路為主。隨著研究的深入,近年來發(fā)現一些鉆井油藏關系不清,在館II油組發(fā)現低油高水等油藏關系矛盾的問題。本次研究以此問題為切入點,引入地震屬性分析的技術,從巖性控藏的角度深入研究該區(qū)儲層及成藏問題,取得了不錯效果。本次研究在地震屬性分析的基礎上結合該區(qū)成藏特征,提出了辮狀河沉積環(huán)境下巖性油氣藏的研究思路。通過研究發(fā)現了前人研究中一直忽略的問題,即館II油組在整個館陶組沉積時期屬于相對物源供給不夠充足的階段。鉆井揭示,該期泥巖較為發(fā)育,大概10-40m,這樣有利于形成側向封堵,從而形成巖性油氣藏。我們研究中抓住這個特點,逐步剖析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立足于館II油組泥多砂少的地質特點,首先對地震屬性的提取、分類、融合等做了基礎性研究。然后有針對性的選擇地震沉積學方法、譜分解技術、波形聚類分析等技術對研究區(qū)展開儲層預測。通過地層切片技術,發(fā)現了近南北向的河道展布形態(tài),然后通過譜分解技術研究砂體的尖滅情況,最后通過波形聚類以及含油氣檢測等方法預測可能含油氣范圍。
【關鍵詞】:地震多屬性分析 巖性油氣藏 館陶組 辮狀河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石油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P618.13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緒論8-12
- 0.1 選題依據8
- 0.2 研究現狀和發(fā)展趨勢8-9
- 0.3 主要研究內容和研究思路9-10
- 0.4 主要工作量和創(chuàng)新點10-12
- 第一章 概況12-16
- 1.1 研究區(qū)區(qū)域背景12-13
- 1.2 研究區(qū)地質特征13-16
- 1.2.1 地層13-15
- 1.2.2 構造與油藏特征15-16
- 第二章 構造解釋16-27
- 2.1 地震資料解釋16-19
- 2.1.1 基礎資料整理16
- 2.1.2 地層對比與層位標定16-19
- 2.2 精細構造解釋19-21
- 2.2.1 構造解釋19
- 2.2.2 斷層解釋19-21
- 2.3 解釋成果分析21-27
- 第三章 地震屬性及分類27-39
- 3.1 常規(guī)地震屬性原理27-29
- 3.2 地震屬性分類研究29-39
- 3.2.1 地震屬性分類標準29-31
- 3.2.2 相干類屬性31-34
- 3.2.3 振幅類屬性34-35
- 3.2.4 頻率類屬性35-39
- 第四章 多屬性分析及應用39-48
- 4.1 地震層屬性提取與優(yōu)選39-41
- 4.2 地震體屬性儲層預測41-43
- 4.2.1 地層切片分析41-42
- 4.2.2 譜分解技術分析42-43
- 4.3 地震相分析43-45
- 4.4 含油氣性預測45-48
- 第五章 油藏評價48-55
- 5.1 研究區(qū)石油地質條件48-50
- 5.1.1 烴源巖條件48
- 5.1.2 儲蓋組合條件48-50
- 5.1.3 供油斷層與油氣分布50
- 5.1.4 油藏類型分析50
- 5.2 巖性油氣藏研究50-55
- 5.2.1 曲流河巖性油氣藏研究51
- 5.2.2 辮狀河巖性油氣藏研究51
- 5.2.3 研究思路及效果分析51-55
- 結論55-56
- 參考文獻56-58
- 作者簡介、發(fā)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錄58-59
- 致謝59-6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朱美衡,郭建華,劉辰生;曙一區(qū)館陶組沉積特征分析[J];江漢石油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2 張若祥;李建平;劉志剛;劉士磊;盧輝楠;;渤海中部館陶組層序地層特征及底部界限研究[J];海洋石油;2010年03期
3 張若祥;李建平;劉士磊;盧輝楠;朱文森;王保全;;渤海中部館陶組層序地層特征及其底界研究[J];地層學雜志;2011年02期
4 張善文,曾濺輝;斷層對沾化凹陷館陶組石油運移和聚集影響的模擬實驗研究[J];地球科學;2003年02期
5 劉鵬;周軍;;饒陽凹陷館陶組沉積相類型及分布研究[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15期
6 張兆臣;李凡華;惠鋼;周曉陽;;大港油田埕海一區(qū)館陶組剩余油分布規(guī)律研究[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1年05期
7 邢鳳存,劉連啟,劉成鑫,孫波,王昌勇,高振中;太平油田館陶組下段沉積特征[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04年06期
8 陳瑩;譚茂金;;樁106井區(qū)館陶組油氣藏形成條件及控制因素[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3期
9 朱桂平;;水平井技術高效開發(fā)草20館陶西北部薄層特稠油油藏[J];內江科技;2011年12期
10 楊凱;東營凹陷王莊—寧海地區(qū)館陶組儲層預測[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5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龐忠和;楊峰田;李義曼;段忠豐;;館陶組咸水層與二氧化碳的相互作用及其地熱利用與碳封存意義[A];地熱能開發(fā)利用與低碳經濟研討會——第十三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十四分會場論文摘要集[C];2011年
2 胡燕;沈鍵;劉杰;康楠;于彥;;天津市濱海新區(qū)新近系館陶組地熱流體流場三維數值模擬方法[A];第十三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14分會場-地熱能開發(fā)利用與低碳經濟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李義曼;龐忠和;楊峰田;;北塘凹陷新近系館陶組的CO_2-EATER實驗研究[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屆)學術論文匯編——工程地質與水資源研究室[C];2014年
4 李義曼;龐忠和;楊峰田;段忠豐;;北塘凹陷館陶組地熱水同位素與CO_2-EATER的可行性[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七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本報記者 吳崗;攻克“館陶組”[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孫喜新;濟陽坳陷館陶組構造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錢水華;濱269井區(qū)精細地質研究及儲層目標預測[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4年
2 李靜;ZH油藏館陶組非均質底水油藏水平井油藏工程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4年
3 崔敏;永北地區(qū)館陶組、沙三段地質地球物理綜合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3年
4 李飛;留路西部館陶組儲層精細劃分及有利區(qū)塊預測[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4年
5 吳麗穎;多屬性分析技術在孔店地區(qū)館陶組的應用[D];東北石油大學;2016年
6 李莉;孤島油田西南緣館陶組油氣成藏規(guī)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7年
7 安娜;曲堤油田西區(qū)館陶組沉積相研究[D];西北大學;2012年
8 黃濤;樁西北部灘海地區(qū)館陶組成藏條件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9 黃雙泉;遼河油田灘海地區(qū)館陶組沉積特征[D];中國石油大學;2009年
10 于彥;天津市濱海新區(qū)新近系館陶組熱儲地熱資源評價[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4年
,本文編號:6149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614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