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方奧陶紀構造古地理及年代與生物地層的劃分與對比
本文關鍵詞:中國南方奧陶紀構造古地理及年代與生物地層的劃分與對比
更多相關文章: 奧陶紀 構造古地理 年代地層 生物地層 劃分與對比
【摘要】:巖相、生物區(qū)系和構造組合特征的重新研究表明,在我國南方奧陶紀可以識別出三種不同類型的構造古地理區(qū),即揚子淺海碳酸鹽巖臺地相區(qū)、江南和南秦嶺陸棚-斜坡過渡相區(qū)和華夏陸緣島弧和邊緣盆地相區(qū)。前二者應歸屬于揚子地塊;而沉積、生物組合特征以及槽模所指示NW320°的水流方向說明,后者似應歸屬于華夏地塊,而不是華南地塊。海南島作為一個漂移地體,奧陶系可能屬于印支地塊臺緣陸棚相區(qū)。年代和生物地層劃分和對比研究表明,我國吉林白山大陽岔小陽橋寒武系與奧陶系界線剖面發(fā)育了完整的、具有廣泛對比意義的牙形石和筆石序列,建議以牙形石Cordylodus intermedius的首現(xiàn)取代在分類上有爭議且罕見的Iapetognathus fluctivagus,作為全球寒武系-奧陶系界線劃分的生物標志。湖南益陽南壩-泥江口剖面保存了完整特馬豆克期晚期至弗洛期早期筆石序列,建議用益陽階取代"道保灣階"作為我國奧陶系區(qū)域年代地層單位,易于與瑞典弗洛階金釘子剖面對比。對宜昌附近黃花場、分鄉(xiāng)、陳家河和普溪河等以及湖南慈利茅草鋪大灣組至寶塔組含牙形石碳酸鹽巖地層的系統(tǒng)采集和研究表明,大灣組自下而上可以分為上Oepikodus communis、Oepikodus evae(s.s.)、Periodon flabellum、Microzarkodina russica、Baltoniodus triangularis、Baltoniodus navis、B.norrlandicus和Lenodus antivariabilis等8個牙形石生物帶,并討論了它們與相關筆石帶的對應關系。隨著牙形石Protopederodus liripipus在黃花場和普溪河剖面寶塔組底界之上2~3m出現(xiàn)以及相應碳同位素偏移,說明在揚子碳酸鹽巖臺地上奧陶統(tǒng)凱迪階下界應置于寶塔組下部,與Hamarodus?europaeus牙形石帶近底部大致相當或接近。據(jù)高分辨率離子探針(SHRIMP II)鋯石U-Pb年齡測定,宜昌巖屋咀晚奧陶世五峰組底部Dicellograptus complexus筆石帶之下20cm所發(fā)現(xiàn)斑脫巖夾層的年齡為(448.6±4.8)Ma;而田家場Paraorthograptus pacificus筆石帶頂部斑脫巖夾層的年齡為(446.5±2.1)Ma,暗示宜昌地區(qū)五峰組大約經(jīng)歷了5.4 Ma的沉積時間。
【作者單位】: 武漢地質(zhì)調(diào)查中心;
【關鍵詞】: 奧陶紀 構造古地理 年代地層 生物地層 劃分與對比
【基金】:中國科學技術部科技基礎工作項目“吉林白山大陽岔全球寒武系與奧陶系界線金釘候選剖面的研究”(2015FY310100-07) 中國地質(zhì)調(diào)查局項目“三峽地區(qū)代表性寒武系-奧陶系界線和金釘子剖面保護與規(guī)范化研究”(1212011120142,12120114026701,121201102000150010-04)
【分類號】:P534.42;Q911.6
【正文快照】: 汪嘯風武漢地質(zhì)調(diào)查中心,湖北武漢430205WANG XiaofengWuhan Centre of Geological Survey,Wuhan 430205,ChinaWANG Xiaofeng.Ordovician tectonic-paleogeography in South China and chrono-and bio-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6,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賈進華;滇西南瀾滄江帶龍洞河組沉積特征及其構造古地理意義[J];礦物巖石;1995年02期
2 吳根耀;;造山帶古地理學——重建區(qū)域構造古地理的若干思考[J];古地理學報;2007年06期
3 賈進華;滇西南瀾滄江帶熱水塘下二疊統(tǒng)沉積特征及構造古地理意義[J];華東地質(zhì)學院學報;1995年01期
4 張漢金;葉琴;毛新武;楊金香;李琳靜;廖明芳;李京麗;;湖北省大洪山地區(qū)青白口紀花山群沉積特征及其構造古地理意義[J];資源環(huán)境與工程;2013年06期
5 梁定益,聶澤同,宋志敏;早二疊世岡瓦納北緣構造古地理環(huán)境與雜礫巖成因剖析[J];特提斯地質(zhì);1994年00期
6 賈進華;;滇西南昌寧-孟連帶南皮河群地層、沉積特征及其構造古地理意義[J];巖相古地理;1995年04期
7 賈進華;滇西南昌寧-孟連帶南皮河群地層、沉積特征及其構造古地理意義[J];巖相古地理;1995年04期
8 項才;陳躍月;曹洪亮;劉敏;;遼寧岫巖縣偏嶺地區(qū)晚大石橋期沉積環(huán)境及構造古地理[J];地質(zhì)與資源;2008年03期
9 劉殿升;;滇南金平地區(qū)泥盆紀構造古地理學研究[J];地質(zhì)論評;1996年S1期
10 吳浩若;下?lián)P子區(qū)加里東期構造古地理問題[J];古地理學報;2005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丁孝忠;郭憲璞;彭陽;;塔里木盆地白堊-新進紀構造古地理探討[A];2001年全國沉積學大會摘要論文集[C];2001年
2 吳浩若;;晚古生代—三疊紀南盤江海的構造古地理問題[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學術論文匯編·第四卷(油氣資源)[C];2003年
3 吳浩若;;贛東北蛇綠巖帶相關地質(zhì)問題的構造古地理分析[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學術論文匯編·第四卷(油氣資源)[C];200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江其勤;我國首部構造古地理圖集付梓[N];中國石化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楊懷宇;湘桂地區(qū)泥盆紀—中三疊世構造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D];中國石油大學;2010年
2 萬秋;中揚子地區(qū)二疊紀構造古地理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1年
3 李浩;滇黔桂地區(qū)加里東構造古地理變遷及油氣勘探潛力分析[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蔣先強;贛西北雙橋山群構造地層特征與構造古地理歸屬[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3年
,本文編號:5597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559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