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連續(xù)變形分析方法及其在災害防治研究中的應用
本文關鍵詞:非連續(xù)變形分析方法及其在災害防治研究中的應用
【摘要】:為了探究地震誘發(fā)地質災害的特征,用非連續(xù)變形分析方法(DDA,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alysis)模擬了地震誘發(fā)崩塌、滑坡和防浪堤破壞的過程,著重探討了地震對災害發(fā)生過程及其運動能力的影響.在DDA程序中,整合了災害沖擊力的計算,結果表明:DDA方法可以計算滑體在地震作用下的運動情況;豎向地震動能夠顯著增強近斷層極震區(qū)滑坡的運動能力,可以很好地模擬地震誘發(fā)災害的全過程,真實反應出危巖崩塌體、滑坡、防浪堤壩的破壞特征,能夠計算運動物體對既有建筑物的沖擊力,沖擊力的最大值遠遠超過了靜態(tài)側壓力值;文中算例結果顯示最大沖擊力是靜態(tài)側壓力的4倍多,該成果可為災害防護建筑物的選址、設計等從可靠和經(jīng)濟的角度提供技術指導.
【作者單位】: 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九州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
【關鍵詞】: DDA 地震 地質災害 災害防治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1408511) 中央高校2015年度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2682015CX080) 第48批教育部留學回國啟動基金資助項目
【分類號】:P642.27
【正文快照】: 由于復雜的地質作用,地殼(尤其是地表建筑基礎層)巖土體產生了尺度、方向、性質均不相同的裂隙,使建筑巖土基礎變成了復雜的塊體系統(tǒng).塊體系統(tǒng)中復雜的裂隙結構控制著巖土體的力學性質和整個基礎的工程行為,復雜的裂隙以及被切割而成的巖土塊體特征往往直接影響著巖土體的整體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迎賓;余鵬程;趙興權;;類梯形山體的地震動力響應分析[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5年03期
2 邱燕玲;姚令侃;朱穎;魏永幸;;高烈度地震山區(qū)鐵路減災選線技術[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4年06期
3 程強;蘇生瑞;;汶川地震崩塌滾石坡面運動特征[J];巖土力學;2014年03期
4 胡卸文;顧成壯;牛彥博;梁敬軒;潘聰;吳建利;林晉輝;陳定材;;蘆山地震觸發(fā)大巖崩滑坡-碎屑流特征與運動過程[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3年04期
5 胡卸文;林晉輝;張茂淳;徐皓;呂俊磊;顧成壯;;寶興縣城周邊4·20蘆山強烈地震地質災害觸發(fā)效應[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3年04期
6 Hiroyuki Matsuyama;Satoshi Nishiyama;Yuzo Ohnishi;;Practical studies on rockfall simulation by DDA[J];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11年01期
7 ;Simulation of blast induced crater in jointed rock mass by 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alysis method[J];Frontiers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 China;2010年02期
8 崔芳鵬;胡瑞林;殷躍平;許強;張明;;縱橫波時差耦合作用的斜坡崩滑效應離散元分析——以北川唐家山滑坡為例[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0年02期
9 黃潤秋;裴向軍;張偉鋒;李世貴;李必良;;再論大光包滑坡特征與形成機制[J];工程地質學報;2009年06期
10 黃潤秋;裴向軍;李天斌;;汶川地震觸發(fā)大光包巨型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機理分析[J];工程地質學報;2008年06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袁志輝;延長縣崩塌的數(shù)值模擬和運動機理研究[D];長安大學;2008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理平;楊小明;張鴻;謝新龍;徐青;;降雨和開挖對滑坡力學性能影響的試驗分析[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6年02期
2 朱慶;丁雨淋;苗雙喜;曹振宇;;動態(tài)觀測數(shù)據(jù)驅動的滑坡災害精準模擬分析方法[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6年02期
3 趙興權;張迎賓;陳光齊;余鵬程;黃小福;陳巖巖;;非連續(xù)變形分析方法及其在災害防治研究中的應用[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6年02期
4 唐鵬;陳國慶;冉耀;王潤平;路曉東;黃博睿;;三段式巖質邊坡鎖固段破壞試驗研究[J];施工技術;2016年07期
5 楊敏;胡偉;楊栓成;;寶興縣隴東鎮(zhèn)初旭山滑坡形成機制及穩(wěn)定性分析[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16年01期
6 王云南;任光明;夏敏;周英文;邱俊;;滑坡堰塞壩穩(wěn)定性研究綜述[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16年01期
7 冉濤;趙安平;尹劍輝;;地震作用下順層巖質滑坡穩(wěn)定性離散元模擬[J];長江科學院院報;2016年03期
8 WANG Xiao-qun;CHEN Zhen-lin;ZHOU Zhou;SHEN Man;;Variation of cavity gas pressure in slopes with weak intercalation under seismic load[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16年02期
9 劉林基;侯小峰;;寶成鐵路某段山體裂縫調查分析及防治對策[J];土工基礎;2016年01期
10 喻建林;;邊坡工程地質條件及其影響力研究[J];有色金屬文摘;2016年0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魯寧;云南大關縣塘房村高邊坡穩(wěn)定性評價[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2 范麗曉;公路黃土邊坡崩塌災害風險性評價及對策研究[D];長安大學;2015年
3 解超;赤水市元厚鎮(zhèn)危巖帶變形破壞機制及穩(wěn)定性分析[D];貴州大學;2015年
4 李彩華;巖體崩塌落石對橋梁破壞作用的動態(tài)演繹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4年
5 劉明鑫;貴州山區(qū)典型崩塌成因機制與監(jiān)測預警技術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4年
6 賈寧娟;崩塌塊體軌跡模擬在危險性評估中的應用[D];西安科技大學;2013年
7 毋遠召;雜多縣斜坡變形破壞模式及崩滑距預測研究[D];長安大學;2013年
8 葉兆榮;望霞危巖體形成演化過程模擬及崩塌落石軌跡預測[D];吉林大學;2013年
9 彭紅明;貴州省開陽磷礦洋水礦區(qū)崩塌形成機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2年
10 劉慧明;長白山天池地區(qū)龍門峰崩塌落石運動軌跡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錫偉;陳桂華;于貴華;程佳;譚錫斌;朱艾斕;聞學澤;;蘆山地震發(fā)震構造及其與汶川地震關系討論[J];地學前緣;2013年03期
2 邱燕玲;姚令侃;徐光興;;基于震害機理的擋墻工點修復處治技術[J];土木工程學報;2013年S1期
3 姚令侃;邱燕玲;魏永幸;;青藏高原東緣進藏高等級道路面臨的挑戰(zhàn)[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2年05期
4 顧成壯;胡卸文;羅剛;牛彥博;胡恒洋;;地震滑坡啟程動力學機理[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2年04期
5 裴向軍;黃潤秋;裴鉆;董秀軍;;強震觸發(fā)崩塌滾石運動特征研究[J];工程地質學報;2011年04期
6 許強;李為樂;;汶川地震誘發(fā)大型滑坡分布規(guī)律研究[J];工程地質學報;2010年06期
7 許強;董秀軍;鄧茂林;陳龍;胡澤銘;;2010年7·27四川漢源二蠻山滑坡-碎屑流特征與成因機理研究[J];工程地質學報;2010年05期
8 胡卸文;羅剛;王軍橋;劉娟;胡恒洋;;唐家山堰塞體滲流穩(wěn)定及潰決模式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0年07期
9 王海云;謝禮立;;自貢市西山公園地形對地震動的影響[J];地球物理學報;2010年07期
10 胡卸文;羅剛;黃潤秋;鄭勇;呂小平;汪雪瑞;陳世勇;施裕兵;;唐家山滑坡后壁殘留山體震后穩(wěn)定性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9年1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國政 ,董峻;地質災害防治任重道遠[J];中國減災;2002年03期
2 壽嘉華;振奮精神 扎實工作 切實做好今年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J];國土資源通訊;2002年07期
3 ;“海峽兩岸水土保持、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災害防治”學術研討會[J];人文地理;2003年01期
4 ;湖北省地礦局認真實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J];湖北地礦;2003年03期
5 ;災害防治[J];華北國土資源;2004年02期
6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出臺將我國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法制軌道[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4年01期
7 馮蜜;柳州市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J];南方國土資源;2004年04期
8 許顯倩;建一道讓百姓安寧的“防護墻”——李彬副廳長赴賀州檢查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側記[J];南方國土資源;2004年05期
9 ;關于開展2005年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檢查的通知[J];國土資源通訊;2005年12期
10 ;關于做好2005年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通知[J];山東國土資源;2005年Z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陶信平;張慧;;我國地質災害防治法律制度探析[A];可持續(xù)發(fā)展·環(huán)境保護·防災減災——2012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12年
2 葉樹林;黃國夫;;放射性氡測量方法在資源勘查和地質災害防治中的應用[A];“九五”全國地質科技重要成果論文集[C];2000年
3 邢麗霞;;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系統(tǒng)思維[A];中國地質礦產經(jīng)濟學會青年分會2006年學術交流論文匯編[C];2006年
4 趙小姣;;我國城市災害防治中的公眾參與機制研究[A];可持續(xù)發(fā)展·環(huán)境保護·防災減災——2012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12年
5 劉振華;王世進;;美、日、俄等國家地質災害防治法制及其借鑒[A];可持續(xù)發(fā)展·環(huán)境保護·防災減災——2012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12年
6 徐光黎;李永鴻;馬霄漢;彭書林;;地質災害防治新技術方法應用探討[A];湖北省三峽庫區(qū)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論文集[C];2005年
7 鄭志昌;;試論珠江口海洋地質環(huán)境與災害防治[A];海洋地質環(huán)境與資源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8 晏鄂川;譚立勤;唐輝明;;地質環(huán)境及其災害防治與社會經(jīng)濟活動的思考[A];2002年中國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質問題論壇論文集[C];2002年
9 ;四川特大地震后次生山地災害防治對策與建議[A];中國科協(xié)2008防災減災論壇全國學會文集[C];2008年
10 王昕;李筱竹;;我國地質災害防治氣象預警服務效益分析[A];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 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S3第三屆氣象服務發(fā)展論壇——公眾、專業(yè)氣象預報服務技術與應用[C];201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紀秀君;六十余萬師生接受地質災害防治培訓[N];中國教育報;2007年
2 孫佳巖;全面部署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N];中國礦業(yè)報;2007年
3 華翠蘭;大姚縣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N];楚雄日報(漢);2007年
4 彭祖明;大姚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突出“早”字[N];楚雄日報(漢);2007年
5 記者 陳耀;全州農村地質災害防治知識萬村培訓行動正式啟動[N];大理日報(漢);2006年
6 苑捷;我市召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會[N];大同日報;2007年
7 記者 趙凡 于德福;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在京召開[N];地質勘查導報;2007年
8 劉國華邋本報記者 謝q;我市地質災害防治任務不輕[N];撫州日報;2007年
9 趙凡;我部召開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電視電話會議[N];中國國土資源報;2007年
10 閆銳;我省啟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下鄉(xiāng)活動[N];河北日報;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邢海娜;深圳特區(qū)地質災害防治儲備單位管理制度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08年
2 楊恩;災害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5年
3 姜U,
本文編號:5500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550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