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木里耳澤金礦床流體包裹體研究及成因探討
本文關(guān)鍵詞:四川木里耳澤金礦床流體包裹體研究及成因探討,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耳澤金礦床位于松潘-甘孜褶皺帶的東南緣,與揚子復(fù)合地臺中的鹽源-麗江褶皺帶毗鄰,區(qū)內(nèi)主要出露前震旦紀至三疊紀的海相地層以及第三紀以后的陸相地層。礦體主要賦存于上二疊統(tǒng)的巨厚的碳酸鹽巖系中。礦體大小不等,相差較為懸殊,礦體規(guī)模與所處的構(gòu)造位置及控礦構(gòu)造性質(zhì)有內(nèi)在聯(lián)系。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礎(chǔ)上,通過對流體包裹體進行巖相學的觀察、顯微測溫及熱力學計算等方面的研究,對耳澤金礦床成礦流體的物理化學性質(zhì),成礦流體來源及成礦元素的遷移與沉淀等礦床成因方面取得以下認識:耳澤金礦床中的包裹體主要有H2O包裹體、H2O-CO2包裹體和純CO2包裹體。通過測溫可得氣液H2O包裹體的溫度變化范圍約為124.6~316.2℃,平均值為193.5℃,溫度主要集中在170~250℃之間,鹽度變化范圍為3.06~5.86wt%NaCl,平均值約為4.74wt%NaCl;H2O-CO2三相包裹體溫度變化范圍179.6~296.6℃,平均值約為245.4℃,鹽度變化范圍主要在1.83~3.57wt%NaCl,平均值為2.41wt%NaCl。流體的密度變化范圍為0.93~0.97g/cm3,平均值為0.93g/cm3,說明耳澤金礦床成礦流體屬于高密度流體。捕獲壓力范圍為1010bar,耳澤金礦床的形成深度約為3.86km。根據(jù)Rb—Sr同位素法所測的年齡值為136.75Ma和139.70Ma,可認為耳澤金礦床的形成時間為早白堊世。而氫氧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礦流體的來源主要為大氣降水的補給。耳澤金礦床中Au主要以Au(HS)2-的形式搬用,其次為Au2(HS)2S2-。由于大氣降水的滲入和地殼運動的影響,改變了成礦流體組分和成礦流體所處的壓力,使成礦流體發(fā)生不混溶作用,造成Au在有利部分沉淀成金礦床。
【關(guān)鍵詞】:耳澤金礦床 流體包裹體 成礦流體 成礦機理
【學位授予單位】:成都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P618.51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引言9-16
- 1.1 選題依據(jù)及研究意義9-10
- 1.2 研究現(xiàn)狀10-14
- 1.2.1 金礦床研究現(xiàn)狀10-11
- 1.2.2 包裹體在金礦床中的研究現(xiàn)狀11-13
- 1.2.3 木里耳澤金礦研究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13-14
- 1.3 研究內(nèi)容和研究方法14-15
- 1.3.1 研究內(nèi)容14
- 1.3.2 研究方法14-15
- 1.4 完成的工作量15-16
- 第2章 成礦地質(zhì)背景16-24
- 2.1 區(qū)域地質(zhì)概況16-20
- 2.1.1 大地構(gòu)造背景16
- 2.1.2 地層16
- 2.1.3 構(gòu)造16-18
- 2.1.4 巖漿巖18-20
- 2.2 礦區(qū)地質(zhì)特征20-24
- 2.2.1 地層20-21
- 2.2.2 構(gòu)造21-22
- 2.2.3 巖漿巖22-24
- 第3章 礦床地質(zhì)特征24-31
- 3.1 礦體特征24-26
- 3.2 礦石特征26-28
- 3.2.1 礦石成分26-27
- 3.2.2 礦石結(jié)構(gòu)27
- 3.2.3 礦石構(gòu)造27-28
- 3.3 金的賦存狀態(tài)28-29
- 3.4 圍巖蝕變29
- 3.5 成礦期次29-31
- 第4章 包裹體研究31-41
- 4.1 樣品采集與分析方法31-32
- 4.2 包裹體的巖相學研究32-34
- 4.3 流體包裹體顯微測溫34-39
- 4.3.1 流體包裹體的均一溫度34-37
- 4.3.2 流體包裹體鹽度測定37-39
- 4.4 流體包裹體成分分析39-41
- 第5章 礦床成因探討41-54
- 5.1 成礦時代41-42
- 5.2 成礦物理化學條件42-49
- 5.2.1 成礦溫度42
- 5.2.2 成礦流體的鹽度和密度42-44
- 5.2.3 成礦壓力44-49
- 5.3 成礦流體的來源49-50
- 5.4 金的遷移與沉淀50-54
- 5.4.1 金的遷移形式50-53
- 5.4.2 金的沉淀機理探討53-54
- 結(jié)論54-55
- 致謝55-56
- 參考文獻56-59
-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學術(shù)成果5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慧;郗愛華;熊益學;劉豇瑜;袁丹;;流體包裹體的研究進展[J];礦物學報;2013年01期
2 胡慶成;呂新彪;高奇;劉洪;朱江;楊恩林;;熱液金礦金的溶解和遷移研究進展[J];地球科學進展;2012年08期
3 李保華;顧雪祥;李黎;徐仕海;付紹洪;陳翠華;董樹義;;CO_2-H_2O流體不混溶對Au溶解度的影響——以貴州省貞豐縣水銀洞金礦床為例[J];地質(zhì)通報;2011年05期
4 池國祥;賴健清;;流體包裹體在礦床研究中的作用[J];礦床地質(zhì);2009年06期
5 劉德漢;肖賢明;田輝;盧家爛;閔育順;;含油氣盆地中流體包裹體類型及其地質(zhì)意義[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2008年04期
6 陳衍景;倪培;范宏瑞;F Pirajno;賴勇;蘇文超;張輝;;不同類型熱液金礦系統(tǒng)的流體包裹體特征[J];巖石學報;2007年09期
7 倪培;田京輝;朱筱婷;凌洪飛;蔣少涌;顧連興;;江西永平銅礦下盤網(wǎng)脈狀礦化的流體包裹體研究[J];巖石學報;2005年05期
8 Jacques PIRONON;;成油環(huán)境中的流體包裹體:分析步驟與PTX重建[J];巖石學報;2004年06期
9 安偉,曹志敏,鄭建斌;成礦年齡的測定方法及其新進展[J];地質(zhì)找礦論叢;2004年03期
10 李晶,陳衍景,劉迎新;華北克拉通若干脈狀金礦的黃鐵礦標型特征與流體成礦過程[J];礦物巖石;2004年03期
本文關(guān)鍵詞:四川木里耳澤金礦床流體包裹體研究及成因探討,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841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484190.html